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这一年,芦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关键词:守牢底线
2024年的秋天,玉米相继成熟,迎来收获期。在思延镇铜头村瑧善家庭农场,450亩“2+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地里,一排排玉米整齐排列,结出了硕大饱满的玉米棒。村民们背着背篓,灵活地穿梭在地里收获玉米。这是全县上下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现代化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粮食足,天下安。这一年,芦山县严格按照农业农村工作的相关安排部署,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引导鼓励群众种植粮食作物,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春粮食作物播面0.63万亩,产量0.13万吨,大春粮食作物播面预计7.05万亩,产量2.71万吨;全年粮食作物播面7.68万亩,产量2.84万吨。全年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亩,确保粮食播产稳中有增。同时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撂荒,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开展低质低效经果地腾退恢复种植粮油工作。
截至目前,完成低效经果地退复种作物2050亩,实施马蓝-玉米、黄柏-玉米套种等粮药统筹1600亩。
关键词:成果巩固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在各乡镇(街道),处处都能看到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希望的田野”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过去一年,芦山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以奋进之姿挺进新时代。
通过健全防返监测体系,按照“全面覆盖、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原则,压紧压实县、乡(镇)、村三级网格管理责任。截至目前,新识别监测对象17户54人,做到应纳尽纳,无“体外循环”“漏测失帮”现象;巩固发展中药材、高山茶、生猪、冷水鱼“四大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等组织方式,带动脱贫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对全县1102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种植养殖业进行补助,兑现补助资金149.63万元;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331个,高于2023年公益性岗位安置数266个。
截至目前,全县跨区域务工交通补助共发放1246人77.02万元,发放率100%,就地就近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6人,发放劳务报酬3.69万元,确保有劳动力脱贫户家庭至少实现1人就业。
关键词:面貌换新
小小厕所,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社会文明。走进太平镇胜利村,房屋依山而建,柏油路四通八达,一副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提及厕所改造的前后变化,村民们感慨万千。“以前村上全是旱厕,一到夏天就蚊虫乱飞。现在新厕所修好了,方便卫生多了。”这一年,芦山县以外有“颜值”,内有“气质”为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推动“厕所革命”落地见效。科学指导全县范围内农村户用厕所的改造与新建工作,进一步加大改厕力度,积极推动双石镇西川村“厕污共治”项目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完成326户户厕新改建工作,完成“厕污共治”项目招标前期工作。
积极培育青龙场村、凤禾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积极指导铜头村、朝阳村、王家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用好“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传承农耕文化,推进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培育、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位于龙门镇青龙场村的芦山县鱼跃龙门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区,一尾尾鱼儿畅游其中,风光互补路灯、多功能气象站、水车式增氧机、自动投喂控制系统等设备有序运转,“科技范儿”十足。“过去养鱼完全靠经验,现在有了大数据作支撑,养鱼风险降低,人工投入减少,养鱼效益提高了不少。”养殖基地管理员说。芦山县鱼跃龙门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借助科技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正是我县推动农业经济提速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缩影。
2024年以来,芦山县以园区提质为抓手,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聚焦提档升星,持续推动青衣芸谷、大地之纹、龙兴之野三大示范片区扩面提质。千亩冷水鱼产业园聚焦错位发展,积极融入天府鱼子酱产业集群建设,以鲈鱼、虹鳟等养殖为重点,全力推动毛家坝、中坝村等冷水鱼养殖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成集“养、钓、食、游、购”为一体的大型冷水鱼智慧基地。万亩中药材产业园、万亩高山生态茶产业园、畜禽标准化产业园等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能力、拓展产业业态。
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面积7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10628万元;茶叶面积6.8万亩,产量1377吨,产值48629万元。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建成“四川科技兴村在线芦山运管中心”,平台在线咨询信息服务量累计达3142条;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普查与征集任务,征集样品24个进入国家库。指导8个乡镇(街道)成立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站并确定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名单,初步建成“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三级职责明确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墨重彩下,希望的田野,谱写着丰收的赞歌;和美的乡村,激扬着振兴的号角。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随处可见“千万工程”生动实践的深深印迹,产业之基不断夯实、生态之美愈发彰显、共富之路越拓越宽,托起广大群众“稳稳的幸福”,乡村振兴的新愿景正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接续奋斗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记者:聂蓉
编辑:王梦洋
审查:曾丽
监制:任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