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四村寨各出实招焕发乡村治理“大效能”

健康   2024-10-14 11:27   云南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近日,省委政法委组织开展“逐梦现代化,共绘新‘枫’景”主题采访活动,带领中央省级媒体共同深入临沧市村头村、那落村、班鸽村、蚂蚁堆村等村寨,一起解锁它们激发乡村治理高效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的“幸福密码”。







云县村头村: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治理注入动力

沿着长长的观光栈道往下走,白色沙地、儿童游乐园、真人CS、革命老区展览馆映入眼帘,这便是云县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的村头红谷。


村头红谷占地面积279亩,位于云县茶房乡村头村新寨自然村,它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采摘体验、特色餐饮、茶艺体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园。据茶房乡党委书记杨天胜介绍,村头红谷自2023年1月1日正式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实现营业额267万元,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穿过村头红谷景区,走进新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居民漂亮的楼房错落有致、绿树鲜花随处可见,这如画的风光让记者们纷纷不由感叹:“太美了!”村民杨国琴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她家里坐坐,两层半的小洋房,庭院内栽种了各种盆景花卉,“我们家是7年前从山上搬迁下来的,政府给了地基和补贴,还统一规划了外观,现在这新房子又大又新,还不用担心山体滑坡,住着可舒服啦。”杨国琴说。



为强化基层治理,近年来,村头村积极探索“党建+红色线路+乡村旅游”联动发展模式,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村头村整合沪滇合作援滇200万元资金,与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种植蓝莓、蜂糖李等,建成水果基地滴灌工程209亩,搬迁农户参与管理获得收入。同时,结合村头村有茶叶1860亩,古树茶4680株,户均茶叶面积6.5亩的资源优势,村头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安置点创办忠诚古树茶厂,并发展培育为就业扶贫车间,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8户。此外,还加强茶艺服务和茶艺师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00余人次,进一步弘扬茶艺文化,为推进全村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我们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引导群众投身产业发展与建设,在家家富裕中和睦邻里,让基层社会治理在群众阔步小康中水到渠成。”杨天胜说。






双江县那落村:
传承民族精神“润”自治


走进那落,寨子里傣家民居依山就势,分布错落有致,村落四周都是上百年古树、竹林、池塘,孔雀在那落的田野间、村道上“闲庭信步”,民居建筑富有地方傣族特色,墙上是展现傣族生活的手绘画,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特色民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落村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忙开村,是一个傣族聚居村寨。傣族的生产生活与竹编息息相关,饭盒、桌凳等许多生活用品都是用竹子编制而成。那洛村傣族传承有此项工艺,传承人俸继昌从年轻时开始学艺,掌握了傣族竹编和漆画的传统技艺,走进俸继昌的家中,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陶器和漆画竹编,“制作出的漆画竹编主要是卖给傣族人作为祭祀用品或生活用品,这种竹编形状美观、坚固耐用,大家都很喜欢。”俸继昌说。



近年来,那落村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俸继昌老支书为代表的党员示范带头,利用村内拥有2名傣族胎漆传承人、3名竹编传承人、16名土陶传承人的先天优势,大力弘扬乡风文明“十反对、十提倡”,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民族传承示范标杆。


同时,通过连结民族传承“一条心”,全村培育党员示范户9户、“最美家庭”30户、“五星文明户”60户、乡贤队伍1支20余人,涌现见义勇为先进个人1人,让收藏在村史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为基层自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三十多年来,那落村始终保持着“零上访、零命案”和零涉黄、涉赌、涉毒等治安刑事案件的“三零”记录。






沧源县班鸽村
创新普法模式,凝聚基层治理“大能量”


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峡谷蜿蜒,稻浪翻滚,在如画的风景中,班鸽设立了一个警务室,由糯良边境派出所派驻一位民警一位辅警,创新实施“景中有警”的普法警务模式,建立了部门联动、共同治理、协同发力的旅游联合执法机制,不断提升景区警务工作效能。“设置这个警务室重点是想利用旅客参观旅游之际,积极开展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禁毒防艾、电信网络诈骗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努力打造‘出事少、治安好、服务优、游客满意’的平安景区”糯良乡党委书记杨水清说。



同时,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以普法促治理,在治理中普法,沧源县推进班鸽村法治(萤火虫普法)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据沧源县司法局局长李开红介绍,法治基地自2024年3月20日投入使用以来,参观人数达2648人次,开展法治讲堂20余次,受教育群众2000余人。“我们希望用好‘萤火虫’普法机制,推动普法工作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新示范。”李开红说。截至目前,糯良乡“萤火虫”普法队伍班鸽村共开展党员、景区骨干培训及法治宣传6场580人次,深入班鸽村农户家中解答群众政策、提供法律咨询90余次,共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






临翔区蚂蚁堆村
“九微工作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先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华中科技大学派驻到蚂蚁堆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王铂俊,今年4月份到岗任职……”,记者见到王铂俊的时候,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着标准的普通话,文质彬彬,一谈到蚂蚁堆村的变化,他有着藏不住的喜悦,“蚂蚁堆村地处大山深处,2017年的时候交通非常不便,产业匮乏,村党组织还被评为‘县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但是现在蚂蚁堆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路好了,还建立了茶厂,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一跃成为先进村、典型村。”王铂俊说。



谈及蚂蚁堆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背后的原因,王铂俊表示这离不开蚂蚁堆村创新实施的“九微工作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蚂蚁堆村积极布局“微产业”。搭建“驿亭好物”微商平台,以高于市场10%至15%的价格,从本村农户和小微个体企业收购初级农产品原料,帮助对接扶贫车间提供符合国家SC食品安全认证的产品代加工服务,先后推出了“驿亭百花蜂蜜”“临沧姬松茸”“驿亭老树茶”等自有品牌产品,并探索异地创业——华科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咖空间”和管理学院“润咖啡”两种方式,助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除了抓经济,还要抓好党建。蚂蚁堆村健全“微组织”,增强“党总支辖党支部—党支部辖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党员户)辖网格户”联动,实现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同时,搭建“微网格”,推行“党建+网格”基层治理,把信息采集、诉求受理、便民服务、矛盾调处等责任明确到网格,联系到户,精准管理。


“实现基层治理还要以‘群众力量’为法宝”王铂俊说。蚂蚁堆村汇集“微积分”,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企业海力特无土栽培技术,建成“云雾培”蔬菜基地,研究制定村民积分管理制度,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从“要我治理”变为了“我要治理”。


此外,蚂蚁堆村还通过建立“微制度”、开设“微讲堂”、推行“微服务”、创建“微庭院”、塑造“微乡风”等方式,构建“向上的蚂蚁”文化生态,建立乡村标识系统,用农人、农言、农语,讲好蚂蚁堆村乡村振兴故事。




来 源:云南政法微信

编 辑:杨 雁

审 核:杨晶晶

 审:彭 

投稿邮箱/lczbd123@163.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今日临沧”




今日临沧
临沧市本地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