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
“每个人并非生来就相同,大部分时候,是生活选择了自己,而非自己选择了生活。”
大千世界,总有世俗百态,不同的境遇、经历与思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们一辈子会与无数人相遇,但终究只有少数会与自己志同道合,其他人要么擦肩而过,要么背道而驰。
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人会引起自己的反感,看不惯他们的为人处世,甚至会对其深恶痛绝。
有些人选择与之针锋相对,其实很没必要,看不惯一个人,有3种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01
不争,以退为进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两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发生了碰撞,视频车正常直行,右边路的车强行变道导致了碰撞。
所幸事故并不严重,只是车辆有所剐蹭,但变道车的车主却火冒三丈,气势汹汹地下车挑衅。
他又是敲打视频车的车窗,又是怒踹后视镜和车门,甚至搬起了石头朝挡风玻璃砸去。
而视频车车主十分冷静,只是将车门紧锁,用手机拍下了对方违法犯罪的所有行为。
最终,砸车的一方不仅负事故全责,还要赔偿别人所有的损失,并且被拘留十五日。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有些人与事,就算自己与之争辩,也只会是鸡同鸭讲,争来争去最后只会让自己受伤。
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水平,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可能大相径庭。
费心费力地去和对方讲清楚、说明白,多半只会闹得不欢而散,甚至还会被别人恶意中伤。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争,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大智慧,既能保全自己的身心,也能远离无端的是非。
真正好的人生,从不与无谓之人相争开始,一份临危不乱的从容,便是守护自身的利剑。
静而不争,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不深陷烂人烂事,只专注于过好自己的人生。
02
不说,沉默是金
《庄子》中有言:“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许多人遇到让自己不爽的人或事,喜欢率性直言,将自己心中所想不加掩饰的吐露出去。
如此做法,看似让自己发泄了不满,但往往只会赢得短暂的畅快淋漓,却会遭致长久的祸患。
就算在口舌之争中占尽了上风,也会使自己陷入纷争纠缠之中,闹得两败俱伤,不欢而散。
若是遇到胡搅蛮缠之辈,就算自己再牙尖嘴利,也很难和对方理论个清楚明白,多半自会白费口舌。
所以,面对空穴来风的非议,有时候沉默不理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著名学者余光中气度优雅,行事内敛,平时不好争名逐利,更不喜欢与人争论不休。
“狂人”李敖曾在一档节目中,痛骂余光中是“狗屁诗人”,可听闻此事的余光中不为所动。
有人为其打抱不平,便向其询问为何一直对此事缄口不言。
余光中只是淡淡地回答道:
“他天天骂我,证明他生活中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此言一出,自知无趣的李敖哑口无言,随后的若干年礼,他再也没抨击过余光中。
波斯诗人萨迪曾说:“话不像话最好不说,话不投机最好沉默。”
沉默虽然看似弱不禁风,却常常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因为你在沉默中的涵养,除了尽显自身的情商,更让对方的无礼与跋扈无地自容。
03
能容,成就自己
早几年前,有人曾在网上发帖询问:到底是甜粽子好吃,还是咸粽子好吃。
底下的答案,一开始还比较正常,但很快就形成了两种极端,支持各自说法的人也开始了相互攻击。
最后,“粽子怎么吃”这个问题反而无人提及,大家只是在单纯的发泄情绪,排斥异己。
但仔细想想,喜欢哪种口味,其实不过就是个人的偏好而已,根本无需上升到这样的程度。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强调:“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以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求同存异,容人其实就是容己。
毕竟千人有千面,每个人的成长之路也各不相同,多数时候就是无法并行,更谈不上相交。
有人见多识广,就有人会孤陋寡闻;有人虚怀若谷,也有人会睚眦必报,一切都非人力所能改变。
很多自己眼中理所应当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中就是匪夷所思,不能接受的存在。
三观的微小差异,往往就能造成天差地别的认知,我们目之所见,也可能不过是以偏概全。
就像“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几个盲人,他们都只是摸到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就为大象的模样妄下结论。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
偏听则暗,兼听而明,与人相处,不求相同,但求相容。
多一些包容体谅,就会少一点指责纠缠;少一些批判计较,就会多一分自在轻松。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人生大部分的烦恼,不是源自外界,而是因为内心的浮躁。
当你看不惯一个人时,记得提醒自己:接受不同,彼此包容,若不能容,各自安好即可。
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心干净,生活就干净。
不争,是看淡了世事的从容;不说,是与人友善的妙法;能容,是相安处世的智慧。
余生,守好心中的宁静,心静人自安,稳居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