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浙大课程,浙科大师生“学到了”

教育   2024-08-23 20:03   浙江  



“仙人掌在沙漠中不会被风沙吹走,得益于其独特的生理结构,这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的作品依靠结构本身的稳定性能够抵抗沙漠强风沙,同时我们采用压电材料收集风能供给清洁能源……”近日,在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创新课程《创造性设计》汇报会上,我校学生团队设计的六芒星大厦凭借精巧的项目设计、精湛的模型制作和出色的现场答辩,获得最佳模型奖。

            跨校学习

专业课教学向高水平大学延伸

这门《创造性设计》2009年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赵羽习教授创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完成设计案例,综合提升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团队合作、时间规划、动手实践、表达展示等各方面能力。2023年,我校团队第一次参加该课程。中德工程师学院院长薛文介绍,近年来学院较为系统地开展了“专业课程教学四延伸”改革,即向现场、向企业、向高水平大学、向学科竞赛延伸,鼓励并支持师生持续参加浙江大学《创造性设计》课程就是“向高水平大学延伸”的案例之一。通过同上一门课的方式,学院教师与浙大教师以最直接的方式深入交流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在学习中与浙大等其他高校师生对话同行,共享高水平大学的教学资源。

今年,由中德工程师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黄竹也老师和郑义霖老师指导,浙江大学张大伟教授在项目后期检查模型制作并给予修改建议。中德工程师学院土木工程22级贺宇翔、傅徐欢、李岸德、何心怡、王雅琪、郭春成,23级汤佳雯、李默涵,艺术学院环境设计23级俞越和建工学院土木工程23级吴宇晨10名同学组队,进行为期10天的学习和实践。




(团队在讨论交流中)

主动学习

让成长成为每个人的内核

从石穴泥砖到钢材与混凝土,再到智能建筑,人类建筑已经走过了四代的历程。全球钢筋混凝土年用量大于140亿吨,每年产生建筑垃圾23亿吨,每年生产建筑水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大于24亿吨,高速发展的经济伴随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向人类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第五代建筑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土木工程与自然和生态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不能共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今年,《创造性设计》期设计主题是“筑法自然”,引导同学们开启头脑风暴,跨越学科界限,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创造出具有更高效、更环保和更具智能特性的建筑结构、材料和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学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日夜奋战、全力以赴。

(贺宇翔同学在浙大课程答辩中介绍作品)


“10天比100天还充实”。结束课程学习后,何心怡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十天学习过程。刚得知今年的课题时,她觉得“挑战挺大的”。由于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模型制作,对建模软件掌握得比较粗浅,加上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低年级,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所需专业知识超出大家目前所学。“前五天团队主要是头脑风暴,在确定了方案后,我们十个人分工。除了建筑相关的,还有同学根据最后的展示需要去学习了动画制作。”她感叹道:“这样以学生团队合作自由发挥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激发主观能动性,真的让成长成为每个人的内核。”


《创造性设计》需要学生自由地运用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去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相比专业理论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结构模型,并进行项目展示,课程目标更加具有实践性,更加彰显出这门课对于创造性综合人才培养的意义。

(学生团队在赶制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去突破自己,比如没有灵感了就去博物馆找灵感,不断去学习可能需要用到的知识。” 贺宇翔很有体会,他很难忘和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为了作品一起拼的点点滴滴。贺宇翔和傅徐欢借助力学分析软件确定了模型的“内骨骼结构”;李岸德将大家确定的方案用3D建模的方式表达出“外皮肉形状”;俞越、汤佳雯负责模型平面投影图的设计和外观颜色的调配,并与何心怡、王雅琪一起动手完成模型的制作;李默涵查阅了大量生物学、建筑学的文献,并在郭春成和吴宇晨的配合下集齐了“六芒星大厦”的理论数据。从最开始一次次推翻自己的方案到中期的建模、力学分析、调色,再到后期的模型制作、3D模型细节修改,最后的PPT答辩,“一路走来有遇到不少困难,但和队友们合力完成这个作品又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各校团队作品)

今年团队里还有来自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下学期才大二的俞越说:“当时听说有机会去浙大学习上课,我想去看看。”她非常珍惜能够体验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同学共同学习的机会。十天紧张的学习实践后,她说:“之前学美术可能稍微偏感性一些,在这次学习中感受到理性和分析也是设计中绝不可缺的要素。”这次学习也让她收获了来自浙江大学、华侨大学、河南城建学院的朋友,“和他们交流,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不是狭义上的那种课本知识,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思想上的碰撞。”

课程的收获远超最初设想

参与《创造性设计》课程两年,黄竹也老师被赵羽习教授的激情和认真态度深深打动,“特别是课程团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榜样”。“我们一直思考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经过创新设计课程,我意识到只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他们最  终将成为自己!”

薛文说:“经过这两年的实践发现,学生们在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增强团队协作、锻炼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成长远超了参与这门课程之初的设想。”她表示,学校与浙大渊源深厚,《创造性设计》这样的改革探索既传承浙大严谨教风、勤勉学风,又是和高水平学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开展合作,“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希望未来能够拓展出更广泛的渠道,与更多高水平大学建立密切联系,赋能人才培养。”

点击名片,敬请关注



 - - 浙江科技大学 - - 


 - - 本期 - - 

来源 | 中德工程师学院

今日编辑 | 宗雪祯、董路瑶

责编 | 尹  媛、董  苗

 责审 | 尤永杰

终审 | 宋  珂


一起为浙江科技大学

赞(在看)

浙江科技大学
学校官方公众号。学校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校训,坚持“立德树人”,应用型办学,国际化特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