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山一河一座城 民族团结源流长

文摘   2024-08-21 19:29   宁夏  

1949年9月26日,各族人民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入银川。

风光旖旎的“塞上湖城”银川。

在水洞沟遗址,探源中华文明。

贺兰山下果园成片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韦蟾用诗句描绘了贺兰山下黄河灌区的秀美风光。在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建设了富庶的鱼米之乡。壮美的“塞上湖城”银川,这座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在贺兰山的呵护和黄河水的滋养之下,在各民族齐心协力的辛勤耕耘中,孕育出了持久深厚的民族团结传统。各民族交错杂居、和谐共融,共同塑造了银川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质。灵州会盟、和平解放、三线建设、支宁发展、闽宁协作……一路走来,留下一段段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


山河相济,各民族齐心共建“米粮川”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一山一水,相守相济。


西北边陲,漠北之上,贺兰山横亘南北200余公里。山之秀奇,壁立千仞,层峦叠嶂,山涧潺潺,松涛阵阵。踞山东望,四十余公里,黄河缓缓北流。万里九曲,风簸浪淘。唯到此处,黄河独显温顺平和。


黄河之水在银川大地上流淌千万年,犹如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输送着养分,成就了“塞上江南”“塞上湖城”的美名。


掘开水洞沟沉睡的旧石器时代宝藏,抚拭贺兰山峭壁万年岩画,历史痕迹佐证,4万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在这里开凿沟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之后历代大兴黄河水利,造就了阡陌纵横的沃野和繁荣发达的农业,以及湖泊棋布、波光荡漾、鱼跃鸟鸣的旖旎风光,支撑着生命的延续和城市的发展。


在这边热土上,历代各族人民接续开发建设,留下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大清渠等一条条流淌千百年的古渠,一处处桥、涵、闸等壮美的建筑;涌现出蒙恬、刁雍、郭守敬等一代代功勋卓著的治水人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壮美故事和领先时代的水利技术。


明代就藩银川的庆王朱栴,曾如此描绘汉渠春涨的壮美景色:“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


历经千年,依旧江南。


步入新时代,银川走出传统农业产业的模式,拥抱现代都市农业,用酿酒葡萄、枸杞、冷凉蔬菜等,编织出贺兰山下异彩纷呈的特色农业产业带,走出了一条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的发展之路,有力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一个又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黄河之滨串珠成链、聚集成片,成为“塞上湖城”一道亮丽风景。


互嵌交融,银川自古有“天下人”


一部银川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就是各民族筚路蓝缕的奋进史,也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交流交融史。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狄、西戎、匈奴等游牧部落的活动地区。银川建城后,一直为历代王朝的戍边重镇,是古丝绸之路向西延伸的重要门户,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错与融合的前沿地带。秦朝在此移民屯垦守地;汉朝初期,迁移民众在此屯田,汉武帝时还在此设属国,安置内迁的少数民族;南北朝时期,在此建郡县安置大批移民;元朝时期,远迁移民在此垦地事农;明洪武初期,迁移大批军人在此戍边;清康熙年间,八旗官兵来此驻防。


在几千年的岁月里,这块沃土上先后居住过的许多民族,通过相互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以及迁徙、杂居和通婚,间或短暂的纷争与冲突,中原文化、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等在此激荡、交融、积淀,在“和”与“合”的历史主流中,书写了“银川有天下人”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银川再次迎来人口流动融居热潮。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银川,带来了当时的先进技术、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他们的热情、魄力和朝气为银川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线建设时期,辽宁、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的一些企业整体或部分搬迁到银川,通过设施设备、技术援助等形式,组建起了一批宁夏大中型企业,先后迁入27万余人。三线建设奠定了银川能源化工、机械、冶金、仪器仪表等为重点、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很多人来到银川经商、创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建设银川的重要力量,不断给银川带来新鲜灵动的色彩。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塑造了这座城市开放的特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借鉴中融合发展。


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在闽宁扶贫协作进程中,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成为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成功范例。


一大批闽商来到银川安家创业,麦尔乐的蛋糕、德克士的炸鸡,还有闽宁镇的德龙酒庄、宁闽合发双孢菇、富贵兰服饰、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品牌和产品背后,都有闽商扎根宁夏、辛勤奋斗的身影。


如今的银川,290万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在这座充分信赖和满心热爱的城市中,共建幸福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继往开来,续写城市文化“新篇章”


贺兰山下,水洞沟遗址、远古岩画勾勒出史前人类文明画卷;滔滔黄河,经千年古渠滋润着银川大地,锤炼出坚韧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之下,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流淌着深沉的历史人文情怀。


1986年,银川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宁夏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公布挂牌历史建筑23处;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1处。


千年古城,以文兴城,以文塑城,以文铸魂。


进入新时代,银川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加快建设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创作推出《岩石上的太阳》《看见贺兰》《凤凰幻城》等一批精品力作;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出版1400多种图书、译配发行多部中国热播影视剧及影视动漫作品;


创设“小宁大讲堂”“手绘长图”“银银带你看银川”等融媒品牌,推出《中华文明的宁夏印迹》等优秀作品;


……


一系列产品问世,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故事、宁夏声音、银川案例,让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尽情彰显。


贺兰山东麓,上万幅描绘狩猎、祭祀、娱舞等场景以及动植物图案的古老岩画,汇集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廊”。


今天,旅游文创给肃穆幽静的景区不断注入活力:创制岩画IP、推出“网红打卡点”、制作精美岩画饰件、临摹拓印岩画图像、酿制野生茶饮……科、研、学联手,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黄河岸边,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的水洞沟遗址旅游区,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了让数万年前的珍贵文化遗存“活起来”,这座景区创新文旅融合,打造水洞沟遗址博物馆、藏兵洞等“网红”景点,推出沉浸式实景演艺《北疆天歌》,揭秘尘封的史前密码,激活游客兴趣,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雄浑贺兰,黄河不息。一山一河,环抱滋养着银川这颗绚丽耀眼的“塞上明珠”,沉淀出银川平原的浑厚博大。刻在银川各族人民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的,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也必将激发银川各族儿女展望未来,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奋进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注宁夏工会大厦微信公众号、抖音号,
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参与有奖互动活动。

审核:范辉东

责编:胡永庆
编辑:郝凌嘉伟

宁夏工会大厦

咨询电话:0951-4010440


宁夏工会大厦
宁夏工会大厦是一家集客房、餐饮、会务、特色商品、休闲娱乐、疗休养服务和旅行社业务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共有客房131间,餐饮设有中餐和特色火锅,有多功能厅、宴会厅和20余个雅间,能满足500人同时用餐。大、中、小型各类会议室设施齐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