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鸡骨白”、“黑漆古”与“ 水银古”

乐活   2024-11-19 06:01   广东  

话说在和田玉的世界里,最近出现了一股“鸡骨白”的风潮。这股风潮就像是一阵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把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玉石吹上了天。但是,这股风潮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这个“鸡骨白”。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某种稀有的鸟类,但实际上,它指的是那些高古玉因为质地不佳,经过了燎葬焚烧和恶劣的埋藏环境,导致局部透明度降低,出现了钙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古玉鉴定中,可以作为“时间的证据”,但在现代新玉中,却被一些人拿来炒作,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老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与之相似的还有“象牙白”,这种质地类似于今天的罗甸玉。这些特征在古玉中可以被利用,但在新玉中,却成了变质腐朽的“浆石”,不仅不值得夸耀,还应该被批判。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黑漆古和水银古。这两种沁色都是浓重的黑色调,但水银古的表面会呈现出一种银白色的光泽,就像是镀了一层薄膜。传统上认为,黑漆古的形成与漆器共处有关,但就像“血沁”的形成未必与血液相关一样,黑漆古的形成也并不一定与漆器的存在有必然联系。

现实中的黑漆古,多由埋藏环境中的油脂污垢构成,与自然界中的和田子玉上的污油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水银古,传统上认为是敛葬中所用的汞沁入玉石体内形成的,但以今天的科学观念来看,这一成因的可能性极低。汞呈现黑色,是因为其分布在物体表面,细腻且过薄,光线的漫反射造成的,这与水银古沁入玉石内部形成一定厚度的情况不符。

我们还可以类比与之现象相似的青铜器与古钱币上的水银古。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西汉到新莽时期的青铜制品上,对其成因,目前学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当时的范铸法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脱模剂”,致使成品表面产生了一层黑底银面的漂亮光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时所用的青铜原料中存在着少量的硅,青铜器或钱币在埋藏过程中,获得适当的环境,这种成份缓慢析出并结晶,才产生了这样的视觉效果。

虽然这两种观点现在还尚无定论,但都与水银的关系不大,值得玉器研究者借鉴。同时,类似的表面金属反光现象,在出土的战汉时期琉璃珠与玻璃制品上也时有发现。坊间多称之为“返铅”或者“蛤蜊光”,这显然也与汞的存在与否没什么关系。

所以,当我们在和田玉的世界里遨游时,不仅要欣赏那些美丽的皮色,还要警惕那些被炒作的概念。因为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市场中,总有一些人想要通过炒作来收割我们这些爱玉之人。但记住,真正的和田玉,就像是一位谦谦君子,不以外在的色相取胜,更重视内在。它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那历经岁月洗礼后依旧温润如初的内在。

阅读 10万+

正说玉石
关注我,带您了解玉石、宝石、和田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