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护航|研究生国奖获得者张锡东

教育   2024-12-25 19:33   湖北  




志存高远心如

科研道路追光者


张锡东,男,汉族、2021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太阳燃料实验室余家国团队学习,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ACS Catal.、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另外申请获得专利两项、多次组织和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并两次荣获最佳墙报奖,获第三十五届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校级特等奖等荣誉。


一、

坚定信念,探索之旅在启程

身为一位充满激情的青年科研探索者,张锡东将对科研的热爱深深根植于心。这份热爱,犹如指引方向的璀璨灯塔,照亮他在科研征途中的每一步,激励着他不断前行。他乐观开朗,积极进取,怀揣着对科研事业的崇高梦想,始终保持着进取与开拓的姿态。在这个绿色能源需求日益紧迫的时代,他时刻铭记并努力践行着对绿色能源转换领域的探索。因为他深刻意识到,作为科研工作者,自己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国家能源绿色转型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二、

勤学不怠,智慧之舟扬帆远航

回溯至2021年10月初,张锡东怀揣着对科研生活的向往,跟随余家国教授团队加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未来城校区,自此,他开始扎根在了这充满科研气息的院校。得益于学校对导师团队的大力支持,经过半年的努力,实验平台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搭建了起来,而张锡东也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在谈及科研道路上的启蒙人时,张锡东对余火根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从入学开始,余火根老师不仅每周指导他的文献阅读情况,还经常与他讨论实验进展。期间张锡东意识到,研究生阶段积累的知识只不过是研究领域内的冰山一角。值得欣慰的是,余火根老师不仅对他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耐心地解答,并且还对他的研究计划、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此外还分享了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方向以及一些新的知识点。也因此,张锡东不仅加深了对光催化绿色能源转换领域的理解,而且还从余火根老师那学到了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如“界面反应动力学”、“电子反转”、“氢溢流等”,也受此启发,张锡东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这也成为了他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得益于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余火根老师的悉心指导,张锡东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CS Catalysis》上发表了2篇高水平文章。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他过去辛勤付出的回馈和鼓励,也是对余火根老师悉心指导的肯定。

每当提到起这两篇已发表的文章时,张锡东总会想起那年国庆,余老师还在加班加点地和他一起修改论文和投稿;总会想起那年元旦,别人都跑去跨年了他还在实验室加班回复审稿意见,余老师放弃了回去和家人跨年的机会,帮他修改文章,并于1月1日当天成功将返修意见修改完毕并投稿。得知文章已被接收那一刻,他回想起从最开始的方案设计到熬夜加班、攻克问题、文章修改、回复意见,一切努力都得到了认可。他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喜悦与自豪,更多的是对导师的深深感激。


三、

不忘初心,科研之路在续写

在科研的广阔天地里,张锡东始终坚守着对绿色能源的探索初心,致力于光催化能源转换的研究。他深知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向绿色环保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他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定能将太阳光这一取之不尽的能源高效转化为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张锡东,这位心怀科研梦的行者,将继续秉承“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立足当下,展望绿色未来,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实现绿色能源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师长点评

张锡东同学入学两年来在科研探索中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与扎实的专业功底,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还组织和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获得了重要的认可。该生不仅在科研创新和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表现优秀,而且在实验室管理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深受老师和同学们认可。希望该生在未来的科研中继续取得卓越的成果。

            ——余火根教授



排版丨张忆

校对丨马文博

审核丨白振洋 张丽琪


地大材化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