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达良俊与宋坤研究团队,在Nature Cities上发表了题为“Response and sensitivity of urban plants with different seed dispersal mo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讨了具有不同种子传播机制的自生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的差异,从而为理解城市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原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宋坤(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高志文(博士后)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潘应骥为论文第共同一作,合作作者单位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新西兰Nelson Marlborough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扩散在物种演化、群落构建及维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决定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其中影响物种扩散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样错综复杂。一个物种能否成功迁移到新的栖息地,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条件,也与其自身的扩散能力密切相关。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生植物能够反映城市化程度,但关于不同种子传播方式的自生植物在城市环境中丰富度的变化模式及其成因,目前的认识还不全面。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的1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城市绿地斑块中的自生维管束植物,并分析了不同种子传播方式的自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它们的敏感性有何差异。
在所研究的16个城市中,共记录到1744种自生植物,其中以自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其次是动物传播、风传播和水传播。研究表明,自体传播的植物对扩散限制最为敏感;而依赖水传播的植物则对栖息地质量和气候因子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不同种子传播方式的城市自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其中人为因素,如栖息地质量变化和扩散障碍等,起到了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