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龙盛新城

政务   2024-10-17 19:54   重庆  




导语:

大江奔流!长江与嘉陵江,在这里相拥;

汽笛声声!丝路与长江,在这里联结。

在重庆中心城区所在的平行峡谷上,在重庆两江新区的土地上,有一片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槽谷,一座新城——两江新区龙盛新城正拔地而起。

这是一座希望之城,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这里旺盛生长。

这是一座创新之城,坚持创新核心能力,科技创新硕果连连。

这是一座智慧之城,大数据智能化妙笔点缀,全域智慧图景加速绘就。

这是一座开放之城,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越写越精彩。

经过10余年发展,一幅宏阔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全球化、智能化的两江龙盛画卷正徐徐展开,成为新时代开发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这里,已经成为国际瞩目的投资热土、创新沃土和人才乐土。




01


自然博物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


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成就了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天山、太行山等一大批著名山脉。


中心城区两江四山示意图  来源:八二四研究所


重庆的地势,恰恰与之相反,地势东高西低,北、东、南三面群山环绕,只有西面向盆地内部敞开。


百里四山入渝州,生就一座重庆城。


重庆中心城区“四山”,指南北走向、彼此平行展列于重庆城区的四条条状背斜山脉,其自西向东依次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渝城山水形势图 来源:八二四研究所


从数亿年前开始,因燕山运动等一系列褶皱造山构造运动,使华蓥山(缙云山、中梁山均为华蓥山支脉)断裂以东的板块受到挤压,该区地表数亿年来持续沉积形成的近水平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下发生弯曲、隆起变形,最终形成了四山等一系列平行山脉。


在四山隆起形成的过程中,长江携带着青藏高原的力量,自西向东逆地势而贯穿市境,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嘉陵江,则自南北奔来,开高山、辟深峡,最终造就了重庆山水的大开大合,也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水大城。


▲四山示意图 来源:八二四研究所


龙盛新城就坐落在铜锣山与明月山的峡谷之中,御临河及其支流东河流经的丘陵河谷区。


铜锣、明月二山,皆由川入渝、屏障于渝州之北,并如脊梁般南北纵贯区境,以源源不竭之生气滋养龙盛。


民间称龙盛为五马归槽的浅丘盆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已有400余年历史。


在古代,进出龙兴场的石板古道主要有五条:北出寨子村,经同乐村过大石门拱桥,上孙家峣岩后直上石船场;南经粉壁垭、越高峰场(寨),直下鱼嘴又接复盛,可饮马长江;东跨回龙小桥,越过龙脑山,横渡御临河,再上明月峡山峰,鸟瞰洛碛古镇;出西南方走天堡场,登铁山坪顶一览玉峰山万顷松涛;出西北方上关兴隘口沿山直抵古路场。有民间人士把这四面由浅丘环抱,五路聚首龙兴场的地貌地势称之为“五马归槽”,寓福天宝地之意,亦示四方通达之象。


长江、嘉陵两江分傍区境东、西两界南北流,洛碛、悦来、礼嘉等得畔江而兴,隔江沟通彼岸巴南、北碚、沙坪坝几区,连接上下游更不啻千里以远。


而御临、后河两河及朝阳、长堰、温塘等众多细小溪流,则如这两江动脉辐射出的大小血管,深入到龙盛的每一个角落,联接起每一片土地,以汩汩不绝之水脉润泽龙盛。


其中,御临河又称大洪河、太洪江,由北向南纵贯境内,主流自长寿区称沱场入龙盛,沿河多滩,龙盛境内的洞溪峡段有下洞滩长70米、落差1.69米,上洞滩长20米、落差1.6米,行船艰难,有“滩王”之称。


重庆作为一座山水大城,其很多地名都与独特的地质地貌有关,如坝、坪、坡、垭、坎、塝、岩、石、坑、洞、岗、梁、盖等,如李子坝、沙坪坝、杨家坪、南坪、石板坡、黄桷垭、黄泥塝等等,其中最具重庆特色的便是沱了。沱指回水湾,在重庆境内大小河流中有着大量的沱,沱内水面开阔,往往成为良港。它们有的以沱的形状或岸上参照物命名,如窍角沱、牛角沱、白沙沱、兰花沱、大沱口,有的以岸上居住人家的姓氏取名,如唐家沱、郭家沱、温家沱、王家沱、李家沱等。

02


人文遗产



遥远的秦朝时期,秦灭蜀国后吞并巴国,随后派遣大将张仪到如今的重庆。


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人民凭着智慧和汗水,一代接着一代建设自己的家园,镌刻着不懈追求的历史印记,也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历史遗存。



建文帝的传说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由密道逃出南京后,“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这样的传说,让建文帝与重庆之间留下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诸多与“龙”相关的地名。


▲龙兴鸟瞰图   潘光侠2019年摄


▲龙兴鸟瞰图   潘光侠2019年摄


龙兴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重庆十大文化名镇之一,经过600余年沧桑岁月,寺庙、祠堂、古寨、大院、老街、城楼、牌坊、戏台、石桥等典型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独特,具有古朴典雅、庄严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积淀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帝王文化、宗氏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


▲龙兴古镇  陈锡萍/摄


▲龙兴古镇  陈锡萍/摄


龙藏寺:传说龙兴最早的小集市在今高寨村7社的黄家垭口。黄家垭口外面有一小庙香火日盛,致周围的商户集聚,并称“隆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撰的《江北厅志》载:“龙藏寺,俗传建文帝避难于此”。1949年编纂的《江北寺庙志》载:“龙兴乡之老庙名龙藏寺,相传明建文帝出奔避难骑马至寺前小桥闻敌致,回马而藏于庙之佛座下石洞内,蛛丝结网门前,故免于祸,今名小桥为回龙桥,更庙名龙藏寺。”被当地居民称为“老庙”。


龙兴寺:原名禹王庙,也称“新庙”,筹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四合院布局,坐西向东,由山门书楼、左右耳房和正殿三部分组成,正殿塑大禹金身,上悬钟鼓,下排石狮,与书楼相望。


▲龙兴寺 龙兴镇政府供图


龙门桥:又叫石门桥,位于石门村境,桥横跨于御临河支流、清水小溪上,桥孔中央倒悬三尺钢刀一把,刀锋面迎溪流,据说是为防范铁山蟒蛇兴风作浪、危害御临河安宁而设。龙门桥竣工于清光绪六年(1880)三月二十一日。


现代以来,龙兴的新建街区也大都以“龙”命名,如天龙路、迎龙街、龙华路、回龙路、龙舒街、龙复街等。


▲仿古街 龙呤楼 龙兴镇政府供图


龙盛新城历史悠久,恰是一座风格各异、形态鲜活、风韵载存的明清建博物馆。近年来,龙盛新城曾是《疯狂的石头》《出生人死》《敢死队》《江姐》《三岔口》《雾都魅影》《重庆谍战》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地。而今的古街、古庙、古巷、古井、古祠堂、古庄园等依然相伴着那一幢幢古民居、一排排古商铺,悄无声息地绽放着巴渝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古寨文化

新中国成立前,龙兴交通极为不便,经济也不发达,但土匪较为猖獗,百姓深受其害,为了防范土匪,有钱人修建城堡,也称为寨子,寨子一般都修建在高处,或临岩边上,易守难攻,防匪防盗甚是有效。龙兴的古寨建筑多已毁损,仅存断墙残垣者多,现保存较好的只有高峰寨、杨洪庵寨和贺家寨。


高峰寨:又名“藩龙寨”,位于高寨村,距龙兴场两公里左右,是距离古镇最近的寨堡。始建于南宋,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屯兵的地方。寨的南、北、西三面悬崖,东面平缓处设有两道城墙。寨内面积约40亩,东、西、南、北四方均有城门,迄今尚有北门保存完好。西城门内建有一庙,名“福殿寺”,又叫高峰寺,庙门虎子牌坊犹在,石夹门柱子上有一对联,联语是“道著鸡园法华鹫寺,慈遵鹿苑慧射龙山”。

杨洪庵寨:位于香炉峰之巅,海拔760米。相传系北宋开国元勋杨继业的管家杨洪,为保存杨爷一脉香火,携其曾孙辈来此避难时所建。寨呈椭圆状,古地20余亩,与茫茫林海相融相偎,浑然天成。寨墙全用坚石砌成,高6~8米,宽4米,环山而建,固若金汤。



▲贺家寨 龙兴镇政府供图

贺家寨:又叫“三星寨”,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是贺家族人作祠堂、库房和抗击土匪而修建的城堡。贺家寨建于山丘顶上,坐东向西依山筑就,呈椭圆形状,宏伟壮观。寨堡内房屋布局为上、下两厅,堂屋、居室齐全。还修建有楼阁戏台、密室地道及蓄水池、碾米槽、粮仓等,至今保存完好。



祠堂文化

龙盛宗祠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凡人财两旺的家族均集资建有宗祠,保留至今的有刘家祠堂、江氏宗祠、贺家祠堂、王家祠堂等。


三井巷:从明末有小集市以来,居民和僧人、道士的生活用水都是来之于水井,水北浅大水不一,浅的2-3尺,深者一丈有余,呈四方型或圆型,井壁又多以块石砌垒而成,习称箍井,集聚的多为地下水,水质较好。



▲龙兴古镇 龙兴镇政府供图

始建龙藏寺时,仅石朝门外有一水井,人称“庙水井”。在修庙期间,相传一李姓石匠在自家门前首掘一井,深5尺有余,水源于地下水,习称“浸水”,终年不溷。除李家自用外,附近居民也从中取水煮饭、洗菜。数年后,为满足人口逐渐增加的生活需要,李石匠又先后打了两口井,井壁均以块石砌垒。三口井呈形共存于一院中,历经600余年,至今风韵载存就在而今的三井巷中。



古今诗词选录

龙藏寺 俗传明建文帝避难于此

(清)王尔鉴

忆昔燕王靖难兵,南下直捣来金陵。

宫中一炬烽烟起,国亡与亡帝已死,

如何蜀粤滇黔间,影落江湖到今传?

当年妖僧缚大内,赝诗已毁伏其罪。

老佛之号殊荒唐,此地犹说龙潜藏。

四山云幕水幽咽,望帝魂飞杜鹃血。

龙藏远弔金陵宫,古寺乔木空秋风。


排花山

(清) 黄善曦

排花山势挟长川,两峡中分一线天。

左岸有人书绝壁,右岸不住泻飞泉。

银河直向秋空落,珠泊遇从洞口悬。

欲拟胜游何所似,香炉峰下石梁箭。


龙兴古镇吟

梁上泉 中国作协会员

石壁山麗留古风

御临河畔隐潜龙

龙兴名镇踞盆地

引得世人忆旧容

傍水依山丁字街

戏文传唱万年台

几多人物几多事

齐卷风云台上来

回龙桥上曾回龙

急避追兵破庙中

命系蛛丝藏洞穴

幸逃一劫赖小虫

高高寨堡似坚城

城垛啃天云雾生

生态园林新景好

好水好水眼前横

03


民俗风情



龙盛山河如画、人间共赏

而地造之风物同样人间值得


每到春日

龙王洞、铜锣、明月三条平行岭的北段

梨花、李花、野樱花“三花”盛开山野

一片片雪白的童话世界

吸引着远近的人们

“三花”之外还有“六果”

包括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

“渝北梨橙”“渝北歪嘴李”“放牛坪梨”

以及兴隆杨梅、大湾金凤桃

和石船、木耳、茨竹等地的蓝莓

一年四季

酸甜可口的水果们

串起了龙盛人的幸福生活


花果之外

是各种非遗美食、传统佳肴


210国道汉渝公路上

有渝北水煮鱼

有茨竹青椒鱼

有木耳地丁黄鳝汤

“三条鱼”香飘川渝

 还有玉峰山上的花椒鸡

非遗名吃刘记永吉盐水鸭

大盛的白岩老腊肉

“鸡鸭鱼肉”独具风味

更有洛碛的“水上漂”豆花

两路的机场豌豆面

梅溪榨菜环山茶

土沱麻饼渝北酒

 “好吃好喝”数不胜数

04


现代城市



《江北县志》记载,元末明初,今高寨村的黄家垭口城市龙兴通往旱土方向的中大路,因一小庙香火兴旺,商户集聚,逐渐形成繁华的小集市,称为“隆兴”。


民间传说,明建文帝曾在隆兴一小庙避难,小庙经扩建后命名为龙藏寺,隆兴场随后也改为龙兴场。


从此,龙藏寺名声大噪,香火日盛,逐日增加的信徒朝拜需要和不断累积的善捐支持,促使庙宇规模不断扩大,集市、餐饮、客栈等也在庙门前逐步兴起而成其为街,当时人称门朝街,清道光年间又改称为老街。


老街的主要建筑“第一楼”,首建于1405年间,相传是明朝建文帝为答谢一娄姓青年指引他到小庙避难之恩,暗使和尚赠资娄氏而建的栈房,初名“第一娄”。


▲南龙门 龙兴镇政府供图

时光悠悠、岁月流转。新中国成立后,龙兴、复兴等地的行政管辖几经变更,改革开放尤其是重庆直辖后,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开始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1992年,重庆被列为长江沿线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重庆,第一次提出重庆主城区的发展应“北移东下”。


2010年7月18日,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两江集团成立,在两江新区东部的龙盛片区,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开发大建设序幕。


短短十余年时间,沧海桑田。


▲龙盛新城 艾爽/


彼时的龙盛,大部分是乡村和荒野,如今的龙盛,高楼林立,公园密布,处处繁华都市光景。





这里是创新之城


以两江协同创新区+N个企业研发中心打造创新高地,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引进大学大院大所研发机构,加快构建打造协同、开放、共享的科研创新新格局。


▲两江协同创新区 幸鸿宇 摄





这里是开放之城


汇聚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发平台。


▲果园港集装箱码头 张锦辉/





这里是便捷之城


集“水铁公空”交织为一体,坐拥长江上游最大的内河港——果园港;渝怀、渝利、渝万、铁路东环线均在境内设站;建成轨道交通4号线,在建15号线,规划8号线、20号线;绕城、沪渝、三环等高速架设投用,两江大道、协同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车,形成“三环六纵六横”内畅外联路网格局。



▲协同创新大桥 蓝天/




这里是宜居之城


投用重庆八中、南开中学、人民小学,引进哈罗国际、理工大学,打造优质教育高地;依托龙兴足球场,构建重庆特色赛事中心;围绕协和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两江分院等,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龙湖天街、黄金嘉年华天街等商圈,营造多元化商业空间。


▲龙兴足球场 王加喜/摄 




这里是生态之城


明月山、铜锣山尽收眼底,4000米长江岸线、2400米御临河风光秀丽,三板溪公园、龙湾森林公园、明月湖科创公园等10余个公园建成投用,呈现“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格局。


▲三板溪公园





这里是智慧之城


紧扣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建设重庆智慧之城”的两大定位,先后完成鱼复智慧园区、龙兴智慧园区和协同创新区智慧园区等项目。



▲明月湖协同创新馆





这里是人文之城


拥有两江国际影视城、际华园,实施龙兴古镇、鱼嘴老镇传统风貌区改造,打造更具代表性、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有效提升新城辨识度和人气,促成产城人景深度融合。


▲两江国际影视城



未来,龙盛新城将突出以产兴城、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突出产城融合,高水平建设未来城市,突出创新赋能,提质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努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先行示范区,着力打造成渝地区高端产业引领区、重庆现代化大都市新城区样板、成渝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重要窗口。



(部分资料来源:龙兴镇志、鱼复镇志、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等)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宋丹蕾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重庆两江新区
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信息资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