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咱们国家北部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它的区域形状是那种长长的、窄窄的,所以就和不少别的地方挨着呢。“内蒙古”这个名字啊,也能让咱们琢磨点事儿,咱中国从古到今就讲究个两极平衡,有内就得有外,以前的外蒙古,那也曾经是咱中国的地盘。
后来呢,因为现实里的各种因素,对这个地方的管理就越来越管不过来了,最后这个地方就脱离了管辖,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了。那蒙古国在他们的教科书里是怎么讲自己的历史的呢?
【战争与统一】
蒙古国的历史能追溯到两宋之前呢。那时候,咱们中原的正统王朝正处于最兴盛的时期。就拿宋朝来说吧,不管是经济啊,金属冶炼呀,还是其他的产业,都已经在当时的世界上达到了顶尖水平,可即便这样,当时政权并立的大局面还是改变不了。
这时候呢,各个政权之间关系特别紧张,都紧绷着神经严阵以待呢,双方之间大大小小的战役就没停过。从当时的整个大环境看啊,这种乱糟糟的情况不光国内有,就连北方的蒙古草原也处于分裂状态呢。
和中原不一样,他们住在大漠深处,打仗的原因特简单,就是想找水草丰茂的地儿活下去。那儿环境差得很,风沙之类的自然灾害一闹,当地那些最原始的游牧民族,靠那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没法过了,只能去别的地方找住的地儿。
要是两个部落都看上一块地方了,那保不齐就得打仗来解决。这种情况对社会进步可没什么好处。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那阵儿,蒙古高原发展得特别慢,生产工具又简单又破,甚至还保留着“生吃野物”的习惯呢。
不过打十二世纪起呢,蒙古高原上的人生活水平就进步老大了。他们不再全指着大自然过活了,开始驯鹿啊、马啊这些动物来繁殖,同时也搞点简单的种植。这样一来就有了部落自己的私有财产,牧区也就有了划分。
部落里的人自己运营管理,慢慢就有了经验,技术也提高了。没过多长时间,这地方水草长得可好了,牛羊到处都是。有了多余的牲畜后,跟牲畜皮毛有关的手工业就冒出来了。这就代表着蒙古高原开始有经济作物了,这种情况一出现,这地方就和周边政权有经济交易了。
跟周边有了经济联系后,社会就会进一步发展进步。当地生产力要是发展起来了,肯定会带动社会变革。在当时好多部落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走向统一或许是必然的。所以啊,成吉思汗只是在这次统一进程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统一大业完全是被形势所逼才开始的。他以前所在的部落挺稳定的,可他爹死得早啊,结果敌对的那帮人就乘虚而入。铁木真和他老妈没办法,只能去投靠别的部落。铁木真心里憋着一股复仇的劲儿,慢慢地就掌握了实际的权力。
他打出“各分土地,共享富贵”的口号,把部落反抗的积极性给激起来了,好多总舵的人都参与进来了。然后呢,在铁木真的组织下,好多部落就被统一起来了。接着,他就以蒙古国为基础,打算实现统一天下这个伟大理想。
没多久,铁木真就借道宋朝的地盘,跟南宋一块儿把金国给灭了。然后大军掉头,直扑宋朝的都城襄阳。在扫平中原的时候呢,铁木真还对外出兵,蒙古铁骑都跑到伏尔加河畔去了。
铁木真去世之后呢,他的儿子们就接着他没干完的事儿,继续对外打仗。最后把中原给统一了,忽必烈建立了大元朝。那时候啊,咱国家的领土可大得吓人,内外蒙古那都是咱国家不能少的地儿。
【外蒙古的脱离趋势与独立】
元朝打下的江山,到清朝的时候全被瓜分干净了。中国被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进近代之后,就开始了被人随便欺负的惨日子。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每回打败仗都得割让领土,特别是签了辛丑条约之后,国内矛盾尖锐得很。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叫“清末新政”的改良运动开始了,也正是这场运动,让外蒙古脱离有了兆头。
那时候,清政府提出的新政是要在“蒙古”推行,按划分来说就是外蒙古那块儿。新政主要内容就是“开放”,准许移民过去开垦荒地,也允许建银行、搞邮政这些现代的事儿,还能开矿呢。
外蒙古和内蒙古不一样,内蒙古开始实行新政的时间比较晚,所以这两个地方的进度有很明显的差距。最要命的是,清政府搞这个本来就推行得不平衡的新政时,还有急功近利的做法呢。
就说外蒙古推行新政的时候吧。清政府想达到它所谓的目的,一年不到就大搞建设,还派人到当地去,盖了二十多处重要机关的房子。可这花的钱都得让蒙古那边出啊,这事儿就惹得当时管事儿的旗人从上到下都不高兴了。
另外呢,清政府又是设机关,又是疯狂移民,还派遣官吏,在蒙古人看来,这跟殖民没啥两样啊。这就推动了蒙古走向独立,结果蒙古地区的统治者就向沙俄求救去了。
到了1912年3月12日的时候,蒙古那边说自己一直受清政府的虐待,就宣布独立了。当时当大总统的袁世凯呢,也点头同意了。这么着,外蒙古就真的脱离出去独立了。后来呢,也有过几回想要挽回的行动。
就拿1921年来说吧,沙皇统治一结束,号称独立的蒙古就没了靠山。这时候呢,日本就想钻空子,打算把蒙古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兵去帮忙了,就因为这个,蒙古还曾想过取消自治,再回到中央这边来。可是呢,内部意见达不成一致,最后也没能回归。
后来又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1945年了。那时候二战都快打完了,美苏英三国开了个雅尔塔会议。开会的时候呢,苏联完全不管1921年左右跟中国说好的撤军事宜,直接就说“要维持蒙古国的现状”。这么一来,蒙古国独立这事儿就成板上钉钉的了。
当然了,中国这边也不是没争取过。当时啊,双方谈判从6月底一直搞到8月中旬日本快投降那会儿,就好多问题都讨论了呢,第一阶段的谈判就是冲着外蒙古问题去的。
苏联这边指出,日本有想要侵占外蒙古的想法,还说要是日本这一想法得逞了,那苏联在远东的政权可就不稳了。
然后提到,实际上蒙古民众也不想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他们自己是想要独立的,这么一来对各方都有益处。当时负责谈判的国民党政府那一方最后妥协了,从这以后,蒙古就真的从我国版图脱离出去,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了。
【教科书中的描述】
看蒙古国从古至今的经历,从我国的区划里分出去那是没办法才这么决定的。咱们这边呢,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可到最后啥也没能改变。
马克思说过,忘了历史就跟背叛一样。那这有分有合的历史,蒙古是咋告诉下一代的呢?
啥时候教育都是顶顶重要的事儿,教科书呢,那可是一代又一代思想的代表。后代咋看待这段历史,全看编写的人咋陈列、咋展示了。
蒙古国的历史课本和咱们国内的教材一样,也分两种,一种是蒙古史,另一种是世界史。不过呢,两者侧重点可完全不一样。蒙古国的课本会把蒙古帝国那时候当作蒙古统一的开端,之前的动乱时期也会稍微说一下,这大概就相当于咱们封建历史里的元朝。
可蒙古的历史书不会把这段历史当成中国封建王朝的一部分来写。蒙古宁可把自己看作独立的个体,也不想活在别国的历史里,所以才绕过元朝,单讲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呢。这么做除了让自己的历史相对独立,也是为了回归草原。
蒙古那边呢,打从最开始的游牧民族内部还有部落之间有争端起,这些事儿都是在特别广阔的草原上发生的。那地方离中原挺远的,哪怕是在清政府统治的时候,他们也还是觉得,自己最开始就是在草原上发展起来的,这草原就是他们的根儿。后来铁木真统一了天下,也是靠着草原这块根基才做到的。
所以在蒙古的历史教材里,更想让年轻一代接受“文明源于草原”这种历史观念。不想总是提及脱离、谈判那些麻烦事儿。毕竟清朝老早就对这儿下了禁令,这儿本来就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发展模式和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
当然了,蒙古和清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历史发展进程里是没法否认的。在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呢,蒙古把清朝的一些做法描述成敌对政策,像清朝派军驻守这种事,蒙古就定义为是瓦解他们的政策,觉得清朝这么做就是为了打压蒙古地区的抵抗力量。
这种水火不容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政府倒台,那政策也就没了,这时候蒙古就自然独立了。这么说既合理,又能巧妙地照顾到多方关系,是最好的办法了。
总的来讲,蒙古的历史又长又久,和咱们国家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不过在他们的教材里,呈现的方式是从不同侧重点去讲的。但这也没什么毛病,毕竟自己国家的历史,当然得以自己国家的发展为主要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