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始终与国家同步、与时代同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中国西部的传奇,取得“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追风逐日”绽放产业之花
德令哈有两个太阳!在当地居民眼里,天上一个太阳,光伏光热产业园区也有一个太阳,这是由定日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光热电站210米吸热塔上形成的“小太阳”。
走进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50MW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现场,记者看到,27000多面定日镜呈同心圆排列,如向日葵一样逐日而行,确保阳光精准地反射到塔顶,形成的光斑在几十公里外清晰可见。
海西州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光照、风力、土地资源充足,孕育了光伏、光热、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截至2023年,全州清洁能源电力总装机规模达1880.6万千瓦,占全省的37%(含水电、新能源占比为全省的49%)。“追风逐日”的清洁能源成为海西最具活力、动力与潜力的产业之一。
今年上半年,茶卡盐湖、茶卡壹号盐湖景区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50余万元。青海盐业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的晁忠德没有想到,作为盐业工人还能同时吃上“旅游饭”。“这得益于企业探索实践工业旅游新模式所取得的成功。”晁忠德对记者说,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海西州盐湖资源富集,盐产业是传统产业。近年来,该州聚焦“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目标,扎实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持续推动盐湖资源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纯碱、镁系原材料、锂盐生产基地。
要盐值更要“颜值”。海西州坚持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积极探索“工业+旅游”发展之路,成功打造了“天空之镜”旅游品牌,形成了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辐射带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酒店餐饮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毗邻茶卡盐湖的茶卡镇,随着茶卡盐湖旅游市场的火爆,镇域商业面积3年扩大了10倍,各类经营主体达到558家,村民纷纷办起了家庭宾馆和特色民宿,拥有床位5000余张,真正是“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在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增收等方面释放出乘数效应。
戈壁瀚海唱响“田园牧歌”
近年来,海西州坚持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驱动产业转型、带动农民增收的破题之举、解题之策,以“提质、增量、补链、扩输”为引领,统筹推进输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种养业、有机畜牧业竞相发展。
大力发展枸杞、藜麦等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基地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其中,枸杞产业已然成为独具海西特色的重要支柱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有“中国枸杞之乡”美誉的宗加镇,每到枸杞采摘的高峰期,涌入超过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
全面推动绿色生产,海西州累计认证绿色有机企业102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585个,建成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10个农产品获得香港STC优质“正”印认证证书。创建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乌兰县莫河骆驼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等17个平台,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海西州成为青海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农牧民年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的地区。
品牌建设对于发展现代农牧业,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为此,海西编制《海西州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82家优品企业308种产品纳入“神奇柴达木优品库”,形成以“神奇柴达木”海西全域为引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支撑、海西优品企业单品为载体的“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四牌架构”。柴达木枸杞、乌兰茶卡羊、天峻牦牛、天峻藏羊、柴达木绒山羊、柴达木双峰驼、格尔木蒙古羊、唐古拉牦牛、唐古拉藏羊9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牧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农牧产品也成为人们餐桌上令人难忘的“海西味道”。
“生命禁区”拓展绿色版图
海西州的主体是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6.5万平方公里,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同时这里还被称作“地球上的火星”,八百里瀚海无人烟。“这里,培育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乌兰县委宣传部一名随行人员对记者说。
然而,海西人没有望而却步,毅然承担起了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以不屈的信念,不懈地奋斗,全力推动荒漠化综合防治,改变着这块亘古大地的自然生态,在“生命禁区”里拓展“绿色版图”,书写生命的奇迹。
去年的10月27日,对于海西州乌兰县来说,是一个值得荣耀的日子,该县荣获“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这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2019年沙化土地总面积45.75万公顷,是全省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县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乔灌混交”原则,在树种配置、治理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干旱区荒漠化特点的防治技术和治理模式,采取工程先行固沙、生物永久固沙、围栏封禁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逐步推进“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如今,一簇簇梭梭、红柳、骆驼刺,让沙子放缓了脚步,让风沙肆虐之地变得绿意盎然。
这也是海西州生态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西州高质量推进退化林分修复、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及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一批重点项目,生命之绿在柴达木不断延伸扩展。10多年来,全州累计完成营造林22.99万公顷、草原生态修复74.24万公顷,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2.89万公顷,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