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张兵,等:考虑薄煤层影响的致密砂岩气藏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为例

文摘   2024-11-21 09:30   四川  

本文版权归天然气工业杂志社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引用著录格式:

张兵, 周展, 米洪刚, 等. 考虑薄煤层影响的致密砂岩气藏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区块为例[J]. 天然气工业, 2024, 44(10): 170-181.

ZHANG Bing, ZHOU Zhan, MI Honggang, et al.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geology-engineering sweet spot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in coal seams: A case study on Shenfu Block of the Ordos Basi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24,44(10): 170-181.


作者简介张兵,1982 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工作。地址:(033000)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国宾大厦。ORCID: 0009-0003-2347-2748。

E-mail: zhangbing16@cnooc.com.cn

通信作者:朱海燕,1984 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本刊编委;主要从事石油钻采岩石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地址:(610059)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 号。ORCID: 0000-0001-6474-615X。

E-mail: zhuhaiyan040129@163.com

张   兵1 周   展1 米洪刚1 朱海燕2

张兆鹏2   魏   超3 徐   伟1

龚   丁2 王泽宇4 贺甲元5

 1.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2.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页岩气现代产业学院)

3. 中海艾普油气测试(天津)有限公司

4.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5.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在薄煤层发育的致密砂岩气藏,由于薄煤层割理发育且塑性较强,容易限制水力压裂裂缝的缝高扩展,进而导致遴选的地质、工程双甜点区域的实际产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获得更加准确的双甜点评价结果,以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南区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多属性融合的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模型,然后开展了双甜点三维分布的初次预测,进而采用Abaqus 软件分析了煤层厚度、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对水力压裂裂缝穿煤层扩展的影响规律,最后形成了穿煤层双甜点二次优选评价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当煤层厚度大于等于4 m 或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大于等于4 m 时,水力压裂裂缝难以纵向穿过煤层扩展,可压性降低;②研究区双甜点指数划分标准为,Ⅰ类双甜点≥ 0.46,0.37 ≤Ⅱ类双甜点< 0.46,0.30 ≤Ⅲ类双甜点< 0.37。结论认为:①考虑薄煤层影响的致密砂岩气二次甜点评价技术能够准确筛选出优质的地质、工程双甜点,且优选结果与实际高产区域的匹配度较高;②建立的评价方法对于砂泥岩互层非常规储层的开发和多气合采中甜点的同步动用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神府区块;致密砂岩气;薄煤层;地质工程双甜点;裂缝扩展

0  引言

神府区块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是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的重点勘探区域,开发潜力巨大,其中神府区块南部(以下简称神府南区)已投产近130 口井, 日产气量可达110×104 m3。神府区块致密气藏高质量砂体在纵横向分布上呈现强非均质性,为了提高有效砂体钻遇率和压裂后产能,精准定位地质、工程双甜点区域显得尤为重要[1-3]。然而,神府区块局部区域纵向上夹薄煤层,薄煤层所含资源量少,割理发育且塑性较强,压裂裂缝缝高扩展易受限,难以触及潜在地质甜点,导致遴选的地质、工程双甜点区域的实际产能未达预期,为区块双甜点的准确评价带来挑战。

学者以测井、地震数据为基础,结合各项储层地质工程指标,已就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评价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4-10]。对于地质甜点评价,宋明水等[11] 通过页岩层系岩相、天然裂缝分布、页岩油可动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综合评价了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的地质甜点;Kale 等[12] 依据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TOC)、矿物含量和孔喉结构等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Barnett 页岩进行了岩相分类,确定了相应的地质甜点区域;于京都等[13] 优选热成熟度、储层厚度、TOC、孔隙度、渗透率等评价参数,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定量预测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七段致密油藏的地质甜点。对于工程甜点(或可压裂性)评价,Jin 等[14] 通过脆性矿物含量构建矿物脆性指数,以此表征Barnett 页岩工程甜点区;Rickman 等[15] 通过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构建岩石力学脆性指数,以此评价储层可压裂性;李勇明等[16] 认为复杂裂缝形成难易程度是可压裂性的主要体现, 并提出了一种综合脆性指数、断裂韧性指数、天然弱面张开指数、天然弱面穿过指数、复杂缝网概率指数和改造体积概率指数的页岩工程甜点评价方法; Zhu 等[17] 综合考虑矿物组分、力学性质、天然裂缝和地应力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岩屑—岩心—井眼— 储层的多尺度可压裂性评价方法。由此可见,当前地质甜点评价主要考虑储层物性[18]、油气赋存[19]、沉积构造[19] 等因素,而工程甜点评价主要考虑影响复杂裂缝形成能力的矿物脆性、岩石力学脆性[20-22]、地应力[15,23] 及天然裂缝发育情况[24-25] 等因素。

由于储层的复杂地质特征和强非均质性,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存在差异,即地质甜点区不一定是工程甜点区,反之亦然。因此,单一地质甜点或工程甜点评价并不能准确划定潜在高产区域,需将二者融合进行双甜点评价,即明确地质、工程甜点均较优质的复合区域。对于双甜点评价方法,陈桂华等[26] 基于TOC 和脆性的反比关系, 提出利用脆性指数与TOC 的乘积表征双甜点;Sahoo 等[27] 通过矿物脆性、TOC 和含烃孔隙度三大指标来划分储层岩相,最终利用岩相优选双甜点;Zhou 等[28] 认为纵横波速比和泊松阻抗是甜点岩性和含气性的敏感参数,以此通过地震数据预测了致密砂岩气藏的双甜点区域;朱海燕等[1] 提出了双甜点判定准则, 以此开展了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融合评价。神府区块致密砂岩气藏局部区域纵向上发育薄煤层,其会限制压裂裂缝缝高延伸而降低可压性,导致压裂后裂缝难以垂向沟通地质甜点,使潜在高产区域转变为非双甜点区域。因此,评价该区块的地质工程双甜点有必要结合压裂裂缝垂向扩展形态,对地质甜点区的可压裂性进行充分评价,以获得准确的工程甜点分布,进而实施地质工程双甜点融合预测。

本文针对神府区块南部致密砂岩气藏薄煤层发育的地质特征,拟在研究区地质工程双甜点初次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薄煤层对缝高延伸的影响,筛除压裂裂缝难以穿煤层扩展沟通优质砂体的区域,实现地质、工程双甜点的二次优选,形成适应神府南区的双甜点“两步走”评价方法,以期为区块井眼轨迹和压裂参数优化提供支撑,助力增储上产。

1  研究区概况

神府南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伊陕斜坡带与晋西挠褶带之间的过渡带,呈东高西低的微幅单斜构造,目标地层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环境复杂,岩相类型包含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29-31]

薄煤层发育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与其特定沉积相及环境密切相关。潮坪沉积环境促进了砂泥互层与煤层的发育,为厚煤层提供了稳定的发育环境,改善了承载层的流体条件,利于气体的聚集;而曲流河三角洲相的环境则相对不稳定,导致煤层厚度减薄, 影响气源供应。

沉积环境的多样性导致储层的物理特性差异, 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直接接触的砂煤界面通过溶蚀提升了致密砂岩的物性,增强了气藏的开发潜力。垂向沉积组合有助于气体的迁移,潮坪相的特点增加了煤层与砂岩的接触机率,促进了薄煤层致密砂岩的成藏。这种特征在煤系砂岩储层中较为常见[32]

研究区主要为致密砂岩气储层,下二叠统山西组—上石炭统本溪组发育厚度为0.3 ~ 6.0 m 的煤层, 且0.3 ~ 1.0 m 的薄煤层占比高,薄煤层规模小,资源量也相对较小,压裂改造过程中,煤层会捕获裂缝, 限制裂缝进入砂岩储层,从而导致储层甜点区改造不充分,因此有必要研究薄煤层发育对储层甜点区的影响。

2  地质建模与地质力学建模

研究区地质模型网格尺寸为50 m×50 m×1 m, 网格总数达6.437×107 个。该区地质建模步骤如下: ①将研究区单井离散的岩相数据连续化,设置单井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并通过线性回归函数完成变量相关性预分析;②采用协同克里金法,结合测井数据、三维地震数据及纵横波叠前反演数据体,开展山2 段—太1 段—太2 段—本1 段岩相建模(图1-a);③以岩相作为约束条件,建立研究区属性模型(孔隙度模型见图1-b)。对于地质力学建模,以单井岩石力学和地应力测井解释结果作为学习样本,通过遗传反演算法优选纵波阻抗(与岩石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系数达0.766)作为地质力学模型反演的地震数据体,进而建立研究区杨氏模量、泊松比(图1-c)及地应力分布模型(图1-d、e)[33-34]。同时,基于构造裂缝构型特征,利用岩心识别结果建立构造裂缝原位分级特征模式,并通过岩心—单井— 地震多元信息融合方法,形成限定构造裂缝发育范围的发生指数模型,进而建立研究区构造裂缝离散网络模型(图1-f)[35]。建模结果表明,神府南区纵横向局部区域发育薄煤层,其对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不可忽略。此外,有效砂体区域(细/ 中/ 粗砂岩相)的孔隙度为8% ~ 12%,泊松比为0.11 ~ 0.35, 最大水平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33 ~ 54 MPa 和24 ~ 49 MPa,且天然裂缝分布呈强非均质性。上述地质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将为后续双甜点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参数。

图1  神府南区地质建模与地质力学建模图

3  神府南区地质工程双甜点初次评价

3.1  多因素融合的双甜点评价方法

采用多因素融合的方法建立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评价模型,进而开展神府南区双甜点初次评价。由于双甜点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参考朱海燕等[1] 的做法,选择双甜点的主控因素作为多因素融合评价模型的评价参数[1,36]

3.1.1  主控因素分析与权重计算

结合研究区的前期认识[1,3,29-30],开展地质甜点影响因素与产量、工程甜点影响因素与破裂压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1](图2),最终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全烃含量、含水饱和度及地层压力系数作为致密砂岩气藏地质甜点的主要评价参数,选取脆性矿物含量、杨氏模量、泊松比、弱面逼近角及地应力作为致密砂岩气藏工程甜点的主要评价参数。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选取相关性系数小于-0.6 或大于0.6 的影响因素作为甜点评价主控因素。虽然断裂能是影响破裂压力的岩石力学指标,但其与破裂压力的相关系数仅为- 0.23,故工程甜点评价时不考虑断裂能的影响。

图2  甜点主控因素分析与权重计算图
3.1.2  地质甜点评价模型

式中FG 表示地质甜点指数,无因次;ωi(i = 1,2,…,5) 表示各评价参数的权重系数,无因次;ϕn 表示归一化孔隙度,无因次;Gn 表示归一化全烃含量,无因次; Swn 表示归一化含水饱和度,无因次;Kn 表示归一化渗透率,无因次;SDn 表示归一化地层压力系数,无因次。以产气量表示关联变量,通过灰色关联法进行各评价参数的权重计算,确定ϕnGnSwnKn SDn 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64、0.214、0.209、0.215 和0.198(图2-a)。
3.1.3  工程甜点评价模型

选择脆性矿物含量、杨氏模量、泊松比、弱面逼近角及地应力作为工程甜点的主要评价参数,构建岩心—井眼—储层多尺度工程甜点评价模型。岩心尺度考虑矿物脆性指数Bm,其定义为脆性矿物总含量与矿物总含量的比值:

式中wQFM 表示硅酸盐脆性矿物(包括石英、长石等) 含量;wCAR 表示碳酸盐脆性矿物含量;wTOT 表示矿物总含量。井眼尺度上依据Rickman 公式构建了岩石力学脆性指数BI,其是将单井测井解释获得的动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转化为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脆性指数。

式中Emax Emin 分别表示目标区域内的最大和最小杨氏模量,GPa ;vmax vmin 分别表示目标区域内的最大和最小泊松比,m/m。

储层尺度构建了考虑天然裂缝分布和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复杂裂缝形成指数Fnf,该指标由天然裂缝影响部分和地应力影响部分构成。由于本文建立了神府南区的离散天然裂缝模型,所以可用天然裂缝的平均走向角代表该层段裂缝的弱面逼近角θ,并构建相应指标。水平应力差异程度对渗流通道及裂缝扩展的影响较大,这里采用水平应力差异系数来表征地应力对压裂裂缝复杂程度的影响。复杂裂缝形成指数Fnf 为:

式中θmax 表示研究区的最大弱面逼近角,(°) ;σHσh 分别表示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MPa。

类似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可得w1 w2 分别为0.518 和0.482。将矿物脆性指数、岩石力学脆性指数和复杂裂缝形成指数以乘积形式融合,由此得到工程甜点评价模型如下:

由于BmBI Fnf 的变化区间为0 ~ 1,则FE 的变化区间也为0 ~ 1。FE 越趋近于1,地层可压裂性越大。

3.1.4  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模型

传统做法多将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分开应用, 而未能合理将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有机融合,因此本文提出将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融合的双甜点评价模型。考虑到实际的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位置并非一一对应,引入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修正因子a b, 将同时大于修正后地质甜点指数和工程甜点指数的叠合区域作为优质双甜点区域,而将其他区域作为非双甜点区域,以此实现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的有效结合。判定准则为:

式中Dw 表示双甜点指数,无因次;Fg 表示地层某处的地质甜点指数,无因次;Fe 表示对应深度处的工程甜点指数,无因次;a b 分别表示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修正因子。可依据双甜点分布预测结果,调整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修正因子取值,使双甜点分布更加利于划分射孔簇。这里修正因子a b 分别取0.6 和0.4。

3.2  初次评价结果

基于神府南区三维地质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 通过地质甜点评价模型、工程甜点评价模型和双甜点叠合判定准则,开展该区地质工程双甜点初次评价, 初次评价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神府南区双甜点初次评价结果图

图3 展现了神府南区整体和各层段的双甜点分布情况。由图3 可知,双甜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边部。由图3-b ~ e 的各层位双甜点分布结果可知,太1 段和太2 段的双甜点分布范围较广,可作为主力开发层位;山2 段的双甜点分布范围次之, 可作为备选主力开发层位;本1 段的双甜点分布则较少,应作为备选开发层位。结合已建井的井位和压裂后产能发现,大部分高产井位于初次评价的双甜点区(图3-b ~ e 中红圈区域),单井无阻流量为(5 ~ 17)×104 m3/d,说明优选的主控因素及权重赋值较为合理。然而,部分井的开发层位虽位于双甜点区域内或其附近,但压裂后产能却较低,未发挥双甜点的高产潜力,例如图3-b 蓝圈中的SF-1 和SF-2 井,单井无阻流量均低于2×104 m3/d。这是因为初次评价未能考虑薄煤层对双甜点分布的影响,即没有考虑薄煤层对压裂裂缝缝高扩展的限制作用,存在压裂裂缝不能触及的甜点区域,导致双甜点预测范围过大。

4  考虑薄煤层影响的双甜点二次优选

4.1  缝高穿层判定依据

本文针对神府南区提出考虑薄煤层对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的双甜点二次优选方法。应用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水力裂缝穿层扩展数值模型,重点分析煤层厚度和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对水力裂缝穿层扩展形态的影响,以此构建缝高穿煤层扩展判据。

4.1.1  裂缝穿层扩展数值模型

使用Abaqus 软件建立“煤层—砂岩—煤层”互层储层的缝高扩展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设置零厚度黏聚力单元预设裂缝扩展路径。在内聚力破环理论中,当裂缝尖端应力克服黏聚力作用时,物质产生损伤而分离,裂缝发生扩展。本文选取最大拉应力准则作为零厚度黏聚力单元(裂缝面)的损伤准则:

式中σmax 表示最大主应力,MPa ;σx σy 分别表示平面xy 方向应力状态分量,MPa ;τxy 表示剪应力, MPa ;σt 表示抗拉强度,MPa。当σmax 达到σt 时,储层发生破裂。

选择线性能量损伤演化准则作为零厚度黏聚力单元的损伤演化模式,其描述了达到相应损伤判据后黏聚力单元的刚度退化速率。以损伤因子D 表示单元的总体损伤,其初始值为0。假设D 在损伤开始后的加载过程中从0 单调线性增加到1,则该损伤演化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δ0 表示黏聚力单元开始损伤时的位移,m ;δf 表示黏聚力单元完全损伤时的位移,m ;δm 表示黏聚力单元的当前位移,m。

水力裂缝穿煤层扩展的有限元模型尺寸为100 m×50 m×60 m(图4-a),其中预置的裂缝扩展面垂直贯穿砂岩层和煤层,注入点位于预置裂缝扩展面的中部。水力裂缝在由黏聚力单元构成的破裂面内延伸,随着压裂液的注入,水力裂缝缝长在扩展层内向模型另一侧延伸,而裂缝沿破裂面穿煤层扩展, 如图4-b 所示。整个模型采用六面体结构化网格进行网格划分,所有实体单元设置为C3D8P 单元,共计29 376 个;所有零厚度黏聚力单元设置为COH3D8P 单元,共计1 835 个。为了提升模型运算效率,对靠近注入点的网格进行纵横向网格加密。纵向上,距离注入点15 m 内的地层,设置全局网格划分种子为1, 距离注入点超过 15 m 的地层,随距离增大相应的网格种子也增大,范围为1 ~ 4 ;横向上和沿缝长扩展方向上,随着网格远离注入点,网格划分种子呈线性增大,范围分别为1 ~ 4 和1 ~ 6。

4  “煤层—砂岩—煤层”互层地层裂缝穿层扩展数值模型图

设置压裂液注入分析步和地应力平衡分析步。为避免初期排量过大而导致计算不收敛,在注入点添加注入幅值,设置压裂液泵注10 s 内达到预定排量。设置模型的渗流边界为超静水压力边界(渗流速度为0),同时约束水平和竖直方向位移。设置初始孔压为26 MPa,初始孔隙度为0.2,初始应力场设置如表1 所示。

表1  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初始应力场参数设置表

设置中部砂岩层和顶底煤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依据神府南区储层测井解释结果和本文文献[37],设置砂岩层与煤层网格属性和黏聚力单元参数,具体取值如表2、3 所示。通过调整网格单元和黏聚力单元的尺寸,来控制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及煤层厚度。统计神府南区的产层和煤层厚度,发现砂岩层和煤层厚度大多为0.3 ~ 6.0 m。为了获得较准确的裂缝穿煤层扩展判据,设置煤层厚度为2 m、3 m 和4 m, 设置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2 m、3 m 和4 m。依据神府南区实际压裂施工情况设置模型注入参数: 泵注排量5 m3/min,压裂液黏度30 mPa·s,注入液量400 m3。应用上述模型参数取值,开展不同煤层厚度和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组合条件下的裂缝扩展数值模拟。

表2  裂缝扩展数值模型网格属性表

表3  煤层和砂岩层内黏聚力单元属性表

4.1.2  模拟结果

不同煤层厚度和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组合条件下的部分数值模拟结果如图5 所示。由图5-a、b 可知,在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2 m 的情况下, 当煤层厚度为3 m 时,水力裂缝能够穿过煤层垂向扩展而触及煤层阻隔的双甜点区域;当煤层厚度为4 m 时,水力裂缝缝高扩展受煤层的限制作用较大, 压裂裂缝未能穿透煤层,裂缝扩展整体限制在煤层内部。由图5-c、d 可知,在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3 m 的情况下,当煤层厚度为2 m 时,压裂裂缝能够在垂向上穿过煤层扩展;当煤层厚度为3 m 时,压裂裂缝缝高扩展受限,无法穿透煤层而触及双甜点区域。由图5-e、f 可知,在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4 m 的情况下,水力裂缝无法穿透煤层扩展,这是因为起裂点距煤层较远,裂缝起裂后在砂岩层内扩展已消耗大量能量,当裂缝遇到煤层后,不具备足够的能量穿透煤层,因而缝高扩展受煤层的限制作用较强。高杰等[38] 通过大尺寸真三轴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实验研究了煤砂互层地层中煤层厚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 发现当煤层厚度较薄时,水力裂缝穿透薄煤层所需消耗的能量较少,水力裂缝能够扩展至煤层以外的砂岩层;当煤层较厚时,水力裂缝穿煤层效果差,这与本文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图5  不同煤层厚度和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组合条件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图
4.1.3  裂缝穿煤层扩展判据

由图5 所得的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在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2 m、煤层厚度小于等于3 m 时,压裂裂缝能够穿煤层扩展;在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3 m、煤层厚度小于等于2 m 时,压裂裂缝能够穿煤层扩展;当起裂点距煤层底部的距离为4 m 时,压裂裂缝无法穿煤层扩展。由此构建裂缝穿煤层扩展的判定准则,如表4 所示,并将其用于神府南区地质工程双甜点的二次优选。

表4  缝高扩展判定准则表

4.2  双甜点二次优选方法

当压裂裂缝能够穿越薄煤层扩展时,该薄煤层能够与初次评价得到的双甜点整合为新的潜在双甜点区域;当压裂裂缝无法穿越薄煤层扩展时,该薄煤层将判定为风险区而被剔除,煤层顶底部毗邻的双甜点成为被分隔的甜点区域。双甜点二次优选流程和示意图分别如图6、7 所示。具体地,使用Petrel 软件导出地质模型网格坐标和网格属性数据,其中网格属性数据指初次评价结果中的双甜点指数。通过编制python 程序逐个分析初次评价获得的双甜点网格,基于起裂点距顶底煤层的距离(L)和煤层厚度(T),判定裂缝是否能够穿煤层扩展,将裂缝能够穿过的煤层网格标定为甜点网格,否则标定为风险网格,从而完成对研究区网格属性的更新;最终将更新后的数据导入Petrel 软件,得到二次优选后的双甜点厚度分布图。

6 双甜点二次优选流程图

7 甜点网格属性更新示意图

注:重复标定的煤层网格若有1 次被标定为风险网格,则最终判定为风险网格。

4.3  二次优选结果及验证

针对神府南区山2 段储层双甜点初次评价结果进行二次优选,结果如图8 所示。对比图8-a、b 可见,二次优选后的双甜点平面分布范围和纵向甜点厚度均有所减小,说明考虑薄煤层影响对双甜点分布起到了进一步的约束作用。在初次评价结果(图8-a) 中,SF-1 井位于双甜点区域内,但其无阻流量仅为0.8×104 m3/d ;考虑薄煤层进行二次优选后,SF-1 井所处位置及周围的双甜点区域被剔除,三维岩相模型显示SF-1 井射孔点上下均有超过4 m 的煤层,二次优选后SF-1 井所在区域的甜点厚度很小,符合无阻流量小的实际情况。对于SF-3 井,其位于双甜点初次评价区域内,二次优选后,SF-3 井仍位于双甜点区域内,且该井的无阻流量高达16.7×104 m3/d,三维岩相模型显示SF-1 井射孔点附近没有煤层。此外, 其余高产井(如SF-4、SF-6 和SF-7 等井)的无阻流量和二次优选双甜点分布范围匹配度较高,而低产井(如SF-2、SF-8 和SF-9 等井)均位于非甜点区域或距离二次优选双甜点较远的区域,对比各井产能与煤层发育情况发现,高产能井均发育少量薄煤层, 且煤层距离射孔点较近,低产井射孔点附近煤层厚度大。

8 山2段双甜点初次评价和二次优选结果对比图

基于神府南区双甜点二次优选结果,建立研究区的双甜点分级分类指标。统计研究区内30 口井的产量及相应的双甜点指数,结果如图9 所示。将产能划分为(0.5 ~ 5.0)×104 m3/d、(5.0 ~ 10.0)×104 m3/d 和大于10.0×104 m3/d 共3 个区间,对应可划分3 类甜点区。对于Ⅰ类甜点区,双甜点指数大于0.46,单井产能一般高于7.0×104 m3/d。对于Ⅱ类甜点区,双甜点指数为0.37 ~ 0.46,单井产能为(5.0 ~ 7.0)×104 m3/d。对于Ⅲ类甜点区,双甜点指数为0.30 ~ 0.37,单井产能主要为(0.5 ~ 5.0)×104 m3/d。双甜点指数低于0.3 的区域,可界定为非甜点区域。

图9  双甜点指数与产能的对应关系图

进一步统计不同类型甜点的各项储层地质工程指标分布情况,建立地质工程指标约束下的甜点分类方案(表5)。不同类型甜点的各指标分布虽然存在范围交叉,但仍具有一定差异。因此,选用的地质工程指标可以用于研究区双甜点的分类评价。

5 基于地质工程指标的甜点分类表

5  结论

1)当煤层厚大于等于4 m 或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大于等于4 m 时,压裂裂缝被限制在煤层中, 难以纵向沟通煤层以外甜点区,可压性降低;当煤层厚度为(0, 3] m 且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0, 2] m, 或煤层厚度为(0, 2] m 且起裂点距煤层垂直距离为(0, 3] m 时,水力裂缝能够穿透煤层,实现对煤层以外甜点区的有效控制。

2)考虑煤层影响的二次甜点评价能够进一步筛选优质双甜点,优选结果与实际高产区域的匹配度较高,能够对后期布井布缝和压裂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3)对于Ⅰ类甜点,双甜点指数≥ 0.46,单井产能一般高于7.0×104 m3/d ;对于Ⅱ类甜点,0.37 ≤双甜点指数< 0.46,单井产能为(5.0 ~ 7.0)×104 m3/d ; 对于Ⅲ类甜点,0.3 ≤双甜点指数< 0.37,单井产能主要为(0.5 ~ 5.0)×104 m3/d。同时,划分的不同类型甜点对应的地质工程指标范围合理,可作为甜点分类评价依据。

4)提出的甜点二次优选方法考虑了裂缝扩展与储层甜点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根据现有技术和压裂施工条件对甜点的动态优选,能够充分利用压裂能量, 避免盲目压裂改造增加压裂成本。同时该研究方法还能为砂泥互层发育的储层提供研究思路,也够应用到多气合采领域研究不同类型甜点的同步开发方案。



 参考文献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编 辑 罗冬梅

论文原载于《天然气工业》2024年第10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采过程多场时空演变规律与流动调控方法”(编号:521926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页岩气立体加密井组压裂复杂裂缝扩展与井间干扰机理研究”(编号:523740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油气藏CO2

压裂埋存全流程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及标准化”(编号:2023YFF0614102)、“CO2 地质封存协同枯竭页岩储层增渗开采技术”(编号:2023YFE0110900),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十四五”重大科技专项“陆上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编号:KJGG-2021-1000)。



【2024年专辑,点击图片阅读

 往期回顾   


专辑
天然气与新能源领域新类型、新技术、新进展专辑(2023.11)
中国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2023.4)
中国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专辑(2023.1)

●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回顾与深层页岩气展望专辑(2022.8)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专辑(2022.6)
●新能源:中国氢能、地热专辑(2022.4)
非常规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开发专辑(2022.2)
●中国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专辑(2022.1)
●中国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专辑(2021.1)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钻井专辑(2020.8)
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钻完井专辑(2020.2)


   往期回顾 


专题

氢能研究与技术新进展
专题
(2
0
24.5)
PDC钻头研究专题
(20
24.5)
超深层天然气开发专题
(2024.5)
页岩气勘探新进展专题
(2024.5)
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新进展专题(
2023.10)
●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新进展专题(2023.10)
●大数据赋能天然气钻井专题(2023.9)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专题(2023.9)
●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专题(2023.9)
钻井提速提效新进展专题(2023.8)
非常规油气开发专题(2023.8)
重点盆地天然气研究新进展专题(2023.8)
钻井新工作液专题(2023.7)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专题(2023.7)
钻井液防漏堵漏新技术专题(2023.6)
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专题(2023.6)
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专题(2023.6)
天然气管网安全高效运行新方法专题(2023.5)
复杂工况条件下固井新技术专题(2023.5)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专题(2023.3)
页岩气开发专题(2022.11)
四川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专题(2022.10)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专题(2022.5)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天然气勘探突破专题(2021.12)
中国海域天然气勘探专题(2021.11)
页岩气勘探专题(2021.9)
页岩气水平井套管变形防治专题(2021.5)
深水油气钻完井专题(2021.4)
氢能研究专题(2021.4)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控储控藏研究专题(2021.3)
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专题(2021.2)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重大进展专题(2020.7)
中国天然气发电专题(2020.7)
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研究专题(2020.5)




排版、校对:张  敏

审核:罗  强  黄  东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到《天然气工业》官网

天然气工业
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关注地质勘探、开发工程、钻井工程、集输加工、安全环保、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Ei检索、CSCD核心、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