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古人认为,大寒是全年之中最冷的日子,甚于前一个节气小寒。大寒时节,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大寒后十五日,阳气就会出地而驱逐阴寒了,便是立春。
另外,与其它节气不同,大寒中有很多重要的节日,如腊八、小年等。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
一候 鸡乳
二候 征鸟厉疾
三候 水泽腹坚
鸡乳:乳,育也。“鸡,木畜,丽于阳而有形,故乳在立春节也。”意为大寒节气鸡提前感知到春天的阳气,开始孵小鸡。
征鸟厉疾:“征,伐也,杀伐之鸟,乃鹰隼之属,至此而猛厉迅疾也。”意为征鸟盘旋于空中猎食,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
水泽腹坚:“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则彻上下皆凝,故云腹坚,腹犹内也。”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中央,厚而实;而寒至极处,物极必反,坚冰深处春水生。
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征象。
大寒作为岁末的最后一个节气,宛如一场冬日的谢幕仪式,它的离去意味着冬的寒意逐渐褪去,春的生机悄然萌动,新的四季轮回自此开启。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尤其是部分地区,从大寒到立春这段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时日里,承载着诸多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迎年
“大寒大寒,一年过完”,民间素来有“大寒迎年”的风俗。过完这个节气,万象更新,待到立春便又是新一年的起点。
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人们顺应天时并按照传统惯例,大寒一到就忙着扫屋除尘、除旧布新、制作年肴、置办年货,期盼阖家团聚,静候“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到来,辞旧迎新的喜悦充盈在每个人的心中。
食糯
在我国有着吃糯米以驱寒的传统习俗。糯米性温、味甘,具有补虚补血、御寒滋补之功效。食用糯米后,人们会感到全身温暖,能够温散风寒、润肺并健脾胃。
此外,在大寒时节吃年糕,蕴含着 “年高” 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期望讨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良好愿景。
进补
在我国寒冬进补历来受到重视。大寒虽仍处于寒冷时期,但春的气息已开始萌动,因此多讲究食用一些具有升发性质的食物,以顺应春季万物生长之势,比如桂皮、生姜、人参等。
苏州有谚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
大寒节气,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中医介绍,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防脚寒——做个暖足浴
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
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戴围巾、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农谚说,“大寒三白定丰年”“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是指三场雪,“三”为虚指,意为大寒降雪得丰年之意。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四季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等到大寒结束,四季也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变幻,要迎接新的一年了。
编辑:严密
校对:杨阳
审核:马姣
鄠图有声
让阅读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