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近年来,广州立足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区位特点和城市特质,高质量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擦亮平安广州这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为了充分展示广州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深化平安广州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广州市委政法委统筹从10月至11月开展“平安广州有你有我”主题宣传活动,并在“广州政法”新媒体端特别推出“平安广州有你有我”专栏专题,接续讲述平安广州“好故事”,传播传递平安广州“好声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社会救助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关乎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衣食冷暖,也关乎公平正义。2024年,广州持续夯实民生保障底线、健全分层分类智慧救助体系、建设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多元、更温暖。
在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方面,广州持续推动各区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项目,打造“一区一品牌”,构建全市“12345+N”的综合救助服务体系,涌现出白云区“云助福”综合救助服务、花都区“情暖花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南沙区“爱心湾区”服务等品牌。目前,全市已上线11个区级品牌13个服务项目、2个市级服务品牌3个服务项目。各区通过品牌项目提供服务累计14.64万人次,提供慈善救助约1.25万人次,志愿服务约10万人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约131万人次。关键词:“一站式”“综合帮扶”“村社1:1”
人脸识别找工作、一站式搞定救助事项……这是白云区鹤龙街道“云助福·共助空间”的真实场景。今年来,广州市积极开展“穗救易·共助空间”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工作,白云区结合“云助福”救助品牌,建成区内首个社会救助共助空间,集政府、社会等多元帮扶资源,提供一站式综合救助服务,更加精准地对困难群众进行救助和帮扶。走进白云区“云助福·共助空间”,入口处的互动显示屏和心愿树吸引了记者注意,点开显示屏上“爱心捐赠”,扫描慈善资金二维码进行捐赠,便会自动点亮心愿树灯。鹤龙街道困难群众的资料、需求都会在这里统一联网登记上传。近日,共助空间还增设了“自助求职机”,可扫脸查询、申请心仪岗位,优先服务困境人群,辅助特殊困难人群就业。“就业是困难群众习得一技之长、融入社会的方式之一。”白云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赖一晖向记者介绍,这样的“自助求职机”已在白云区4个街道试点开展。
空间是服务的平台,服务才是救助的核心。赖一晖表示,“共助空间”的建立,主要是搭建起立体高效便捷的群众帮扶阵地,全方位满足困难群体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需求。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云助福”救助服务品牌,那便是综合性。据了解,共助空间整合街道救助、家政、就业、社工、志愿服务等救助服务,形成包含16项救助政策、12类社会帮扶项目、76项社会力量服务项目以及5项就业激励举措的“云助福”惠民清单,群众在此能快捷便利地享受一站式综合救助服务。7岁的陈陈是鹤龙街一名困境儿童,由于父母均为智力残疾,陈陈从小缺乏学习对象,语言表达、日常生活、学习等能力都要比同龄人弱。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云助福”整合资源的优势,帮助他获得政府救助,精准匹配社会救助“展翅计划”,安排康复训练治疗师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情绪管理、心理治疗、语言认知、社交等训练。如今,陈陈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跟老师、同学一起玩耍。61岁的刘姨独居,生活自理能力差,常常吃隔夜饭菜、变质食物。社区工作人员探访后,通过“云助福”救助服务品牌——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在内的综合救助,每天配餐上门,老人生活有了保障,家庭医生定期探访,老人健康有了照料,生活品质显著提高。除了综合救助,村社1:1帮扶也是鹤龙街社会救助创新探索之一。家住鹤龙街的彭女士有两个女儿,两年前彭女士的丈夫诊断为肝癌,随后2岁的小女儿患上白血病,这个四口之家从普通家庭变为困难家庭。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整合共助空间资源,提供综合救助服务包,包括帮助申请低保、公租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服务保障,以及入驻共助联盟的村社1:1帮扶基金提供直接经济援助。村社1:1帮扶基金是白云区2021年首创的帮扶模式,通过设立村社集体经济帮扶补助基金的形式(各村社将上一年度集体经济总收入的5%,计提到困难群众的补助金里),对本村社的兜底保障困难群众,按现行白云区财政兜底保障救助资金的标准进行1:1补助。鹤龙街道社工站站长周丽娥介绍,像彭女士这样属于兜底保障困难群众且是当地村社的社员,在获得政府的基本救助之外,如仍有未报销的医疗费用或生活用品类等费用,可拿着发票来报销,按1:1给予帮扶与支持,即享受两份补助金,补助金可以累计。据统计,彭女士一家自2022年3月起至今,接受村社1:1帮扶共计3.5万元。今年中秋节,花都区开展精神康复宣传展,身穿蓝色志愿者马甲的钟叔熟练地发放宣传单,热情地向居民宣传精神康复知识。很难想象,钟叔曾是一名“拒绝社交”的精神障碍康复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2022年,民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拟利用三年时间,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2022年5月起,花都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积极探索精神康复服务新途径,打造“情暖花都”品牌,即联合三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广州圣泉医院,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的形式,创新“医护+社会工作”双轨道专业服务模式,建设精神康复综合示范平台,积极构建专业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满足服务对象社区康复的需求。
“精神疾病康复较为漫长,患者病情稳定回归家庭后,常常会出现不规律服药、不愿意踏出家门、不积极参与社交等情况,从而加重病情,此时社区康复就格外重要。而精神障碍的困难人群因为经济拮据,难以承担社区康复服务的费用。”广州圣泉医院四病区主任徐堂辉介绍,“情暖花都”救助品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精神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救助协理员+医务志愿者”的“6+”专业服务力量,帮助精神障碍困难人群进行社区康复。曾患有轻微精神分裂症的钟叔在病情稳定后回归家庭,但他将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外人接触,与外界隔绝。2022年,“情暖花都”服务品牌的社工敲响了钟叔的家门。专业医护上门对其进行康复评估,综合运用社会、心理、中医等多种治疗方法,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支持。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后,钟叔逐渐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并渴望为社会作出贡献,如协助管理活动器材、带领其他康复者进行躯体运动、在街道举办的活动中帮忙发放宣传单等,积极融入社会。
据花都区民政局事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持证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供养对象等民政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社会救助科会整合信息同步给合作的专科医院。医院会跟进名单中的服务对象,对其进行评估、分级分类,开展相应的康复服务项目。专业医师除了参加花都区相关街镇、社区的义诊,为社区康复者提供上门诊疗外,还会定期培训参与服务的社工、志愿者,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技能。目前,“情满花都”提供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躯体管理、预防复发家庭支持、心理疏导、社区适应等,以及家庭康复指导,并为家属提供心理辅导,缓解他们因照护病人产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关键词:“二次报销”“异地低保”“60岁以下失能护理”打破低保申请以户籍地为限制条件的壁垒、推出“二次医疗报销”项目、打破失能照护60岁年龄限制……南沙区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和改革,为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服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沙经验”。南沙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面对这一群体中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南沙区民政局制定了外市户籍人员(含港澳籍居民)在南沙区申办低保的流程和管理规范,尝试建立户籍地、居住地协作核查机制,为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提供“南沙经验”。2022年12月7日,南沙区民政局印发《广州市南沙区异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引》,明确将家庭收入、财产等符合广州市低保认定标准、申请之日前在南沙区连续居住满2年并能提供相应有效居住材料证明的外市户籍居民(含港澳居民)纳入低保范围。这一举措打破了低保申请以户籍地为限制条件的壁垒。广西籍的伟叔和妻子在南沙区生活多年,早年以种植甘蔗为生,随着年龄增长,已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陷入困境。2023年,南沙区民政局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伟叔夫妇的困境,协助他们申请异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手续。最终,伟叔夫妇成功纳入广州低保救助,从今年1月开始,每月可领取2584元低保救助金。
为探索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18年南沙区出台《南沙区二次报销医疗救助方案(试行)》,惠及人群包括医疗救助困难群众和购买当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本区户籍居民。2021年10月22日,《广州市南沙区二次报销医疗救助方案》正式印发,二次报销限额从12万/年/人升到20万元/年/人。横沥镇新兴村的林先生是一名低保癌症患者,2023年入院治疗花费29.49万元,医保报销12.66万元、医疗救助7.52万元。在二次报销医疗救助下,个人自费部分由原来的4.85万元降至1.6万元,报销比例达79%。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家中如果有一位老人出现失能或半失能,将给整个家庭带来繁重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广州综合考虑老年人需求,确定了物质帮助、社会优待、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基本养老服务,但这些服务面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今年4月,南沙区发布《广州市南沙区60周岁以下困难家庭中失能对象居家照料护理服务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到,居住南沙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南沙区在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对象(含港澳籍居民),自理能力评估为轻、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服务资助标准为当年度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方案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横沥镇社会救助负责人介绍,“我们会安排养老护理员以及医生、护士、持证康复师为这些失能对象提供服务。每星期至少提供两次服务,包括上门清洁、康复或医疗服务,平均下来每个月服务10次左右。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康复服务和上门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