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九月的乌兰察布大地上,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依托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乌兰察布市聚焦“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坚持“种养结合、为养而种、舍饲精养、以质取胜”的发展思路,形成了“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优势产业,以链式、集群式发展强化产业韧性,实现厚积薄发。
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京西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圈舍里,一头头毛色油亮、膘肥体壮的安格斯肉牛正享受着精致搭配的“营养餐”。“每月收入四五千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公司打工的当地村民郑来生开着撒料车,不时补充着饲料。“乌兰察布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对养殖业来说,都是最佳选择。”公司总经理助理于仁平告诉记者。于仁平算过一笔账:京西农牧业建立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与65个村集体、1000多户农户签订安格斯基础母牛托养协议,帮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5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2000元。同肉牛产业一样,马铃薯产业作为乌兰察布当地响当当的支柱产业,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薯都”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位于商都县的内蒙古福景堂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仓储库内,村民们熟练地对马铃薯进行分拣、装袋、装车,一辆辆运输作业车有序等待,准备着将马铃薯运送到生产线上进行精深加工。时值马铃薯收获时节,马铃薯全产业链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颗颗马铃薯在全自动生产线上“变身”为一袋袋雪白的马铃薯淀粉。在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加工车间内,一颗颗马铃薯在这里经历着不一样的变身。筛选、清洗、切割、油浴、拌料……一颗颗马铃薯经过多道工序后,最终成为速冻薯条。“现在两条20万吨速冻薯条生产线不间断生产。”公司的副总经理崔志丰告诉记者,预计今年收购马铃薯40万吨左右,加工速冻薯条20万吨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空气清新、气候冷凉,降水集中、光照充足,土壤洁净、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较少,是乌兰察布市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产业的优势所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乌兰察布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为了地区经济的主心骨、压舱石。“领分红啦!大家安静一下,念到名字的来台上领分红……”2024年农历春节前夕,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大哈拉村委会内张灯结彩、暖意融融。村民依次上台领取现金,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我流转给村集体2.8亩地,除了流转费,今天又分红600多元。”手里拿着百元大钞,73岁的村民郑登云高兴地说,“我这个年纪了,还有分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23年村集体经济共流转土地1600多亩,种植糯玉米和甜玉米。除去各种费用,共收益80多万元。其中35万元用于二次分红。”村党支部书记田生云介绍,村委会组织成立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支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模式,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除了可获得保底的耕地流转费,还可以按照每亩地220元获得生产经营获利后的二次分红。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探索实施资源开发、资产盘活、乡村旅游、飞地经济等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23年底,全部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74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嘎查村1285个、20万元以上763个、50万元以上30个、100万元以上33个。走进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海卜子村,一座座整齐的棚舍映入眼帘,羊圈里一只只膘肥体壮的杜蒙肉羊活蹦乱跳。“以前,家家户户都散养几只羊,收益不稳定,还容易破坏草场。现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我们建立了标准化的羊养殖小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这样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美化了村里环境、保护了草原生态。”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忠向记者介绍,2022年,海卜子村统筹整合涉农涉牧资金,引入龙头企业建成杜蒙肉羊育种联合体标准化繁育小区。小区可容纳基础母羊1500只,同时配套建有储草棚、青储窖、接羔保育房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工机械等养殖设施,不仅改善了村里的人居环境,也为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走标准化养殖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今,推窗见绿、抬头赏景、出门闻香、院中致富,已成为乌兰察布方寸庭院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