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吕田:
“和美越乡建设提质年”是今年我市“三农”工作的主抓手,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审定活动方案,并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等会议上多次进行部署。全市“三农”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聚焦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和美越乡建设提质年”活动,重点围绕“指标完成、风貌提升、项目建设、村庄经营、重点帮促、群众感受”等6个方面,合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共同富裕打开新局面、实现新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是突出机制创新,主要指标稳中向好。今年,绍兴创新建立了大抓“三农”“3个一”统领机制(即一张导图明确干什么,制发“三农”工作导图;一个方案明确比什么,制定“提质年”活动方案;一份清单明确争什么,制定“创新创优”工作清单),推动“三农”主要指标呈现向上向好势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3.63亿元、同比增长3.8%,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946元、同比增长5.9%,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6位,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6、居全省第3位。还有大家特别关注的粮食生产,今年将实现扩面增产、再获丰收,预计面积、产量在180万亩、75万吨以上。与此同时,绍兴还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总结推广就近循环利用、集中高效利用、应急收储利用3种模式,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2%、离田利用率达32.49%,均居全省前列。
二是突出联创联建,乡村风貌迭代提升。绍兴坚持把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制定出台在“和美越乡”建设中加强规划引领的意见,着力构建“1+1+4+1”的乡村基础建设规划体系(即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乡村设计、农房设计+“乡村规划一张图”),同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人才队伍等规划。在规划引领下,绍兴按照“一带多村、一统四化”目标要求,全域推进30个“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建设,今年先行打造共富片区10个,联动建设省级未来乡村32个和省级共富示范带2条,协同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确保全年完成农房改造1万栋、管线序化80个村、村道提升160个村。
三是突出招大育强,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绍兴始终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聚焦“两重”“两新”、城乡提升工程、农业“双强”等“赛道”,健全常态化全周期管理机制,截至11月底,全市54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4.4亿元、完成率118%,80个城乡提升工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66亿元、完成率135.2%,新签约亿元以上农业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51.9亿元,市政府还与省农发集团签订了“1+5”战略合作协议。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绍兴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形成“3+7+X”绍兴“土特产”全产业链体系,即茶叶、香榧、黄酒3条标志型全产业链和越城“绍三味”、柯桥酱制品、上虞“四季仙果”、诸暨珍珠、嵊新蚕丝、嵊州小笼包、新昌炒年糕7条精品型全产业链,县级层面再培育发展若干条特色型全产业链。
四是突出强村共富,村庄经营赋能发展。绍兴以激活村庄经营、点亮乡村为路径,实施“乡村CEO”培养计划,规范发展强村公司,健全“集体+市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引入专业人才或团队参与村庄市场化运营,目前全市已累计组建强村公司263家,村庄市场化运营率达16.6%,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持续实现全覆盖。今年也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试点收官之年,绍兴认真总结经验做法,迭代“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梳理形成“三权三票”等制度成果109项,累计盘活闲置农房2.5万宗、630万平方米,联动盘活闲置山林4.58万亩、田地1.45万亩,每年可为农户、村集体分别增加收入9.39亿元、5.55亿元。
五是突出增收致富,重点帮促更加有力。绍兴持续擦亮驻村指导员“金名片”,确定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90个,认定低收入农户29783户,市、县、乡三级共派驻指导员1782名,全面建立“一村一户一干部”帮扶体系,每月开展结对帮扶走访,因地制宜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公益岗位等帮扶举措,前三季度,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达19058元、同比增长11.1%。同时,绍兴把共富工坊和家庭农场“契约化共建”作为帮促共富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高质量推进建设共富工坊,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以“我在乡下有什么”为主题,发布《绍兴市农产品乐购导图》,从生产端、销售端、服务端“三端”发力,构建“家庭农场+农户、销售平台、基层政府”等新模式,打造联农带农利益共同体。
六是突出可感可及,群众满意度显著增强。绍兴紧盯农民群众身边小事,深入开展“三清一促”行动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质同标,新昌“乡理乡亲”、诸暨“爱心食堂”、嵊州“数字家庭医生”等3个案例入选全省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绍兴还聚焦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培育现代“新农人”,举办乡村人才振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培育乡村“十路人才”2.2万名、农创客7882名,并积极打造“兴农人”党建品牌,建立农技专家服务团、青年“胆剑”突击队、农产品志愿帮销队,树立“三农”干部为农服务良好形象。
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市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 周 胜:
2022年9月,省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部署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充分发挥党建聚合资源要素优势,搭建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平台,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这两年来,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农业农村局、文广旅游局、商务局、妇联、工商联等牵头部门共同指导推动这项工作,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各类工坊892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9万余人,人均月增收2800余元。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工作目前已成为我市拓宽农村就业渠道、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抓手,也成为“和美越乡”建设的重要助力。在这一过程中,绍兴也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
一是坚持整体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党建作用实质发挥。市级层面专门制定下发共富工坊《建设任务清单》《评定工作方案》和《五个有标准》,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工作举措、统一评价标准。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禀赋、供给需求、政策支持“4张清单”,引导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利用自身资金资源,实现村情民情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精准匹配。
二是坚持内挖潜力、外聚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发展。积极引导强村公司、企业、合作社等参与工坊建设,推动工坊及时更新产品、调整经营方向,迭代打造更受市场欢迎、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化、差异化、品牌化,在茶叶、香榧、珍珠等农产品集聚区打造各类品牌共富工坊,由工坊党组织牵头,加强与电商平台、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物流配送企业、乡村运营团队等合作,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从强到优。
三是坚持资源下沉、精准匹配,推动要素流动保障运行。市委组织部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深入一线,帮助工坊解决产品销路、劳务用工、法律维权等问题,真正把工坊建设成发展之坊、富民之坊。
另一方面是服务上便农,继续深化细化“六心”为农服务举措。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出“贴心联、舒心约、暖心迎、称心售、同心助、安心达”系列举措,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实行网格化联络制度,各地成立“粮小二”“粮百灵”等服务队,分片区联络种粮大户,发放农户服务卡,主动对接售粮需求,协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推广预约售粮模式,引导鼓励农户根据自身需要,应用短信、电话、微信等交互渠道进行投售预约,推动“数据跑”代替“农户跑”,实现错峰售粮、均衡售粮。三是建设便民服务示范站,设置农户休息室21个,提供茶水、应急药品等便民物资,实行早开门、晚收秤,当天交售当天检验、检验合格当天入库,坚决不留“过夜粮”。四是提高售粮通行速度,通过抓好设备、人员、流程、通道等关键要素环节,提高售粮效率,现在全市各国有粮食收购站的粮食平均质检时长都压缩到了25分钟内,平均1小时内就能完成售粮全程。五是推动服务关口前移,国有粮食收储公司与社会烘干中心开展对接合作,粮库人员划片下沉技术指导,通过收购关口前移,提高净粮入库率,助力农户减损增收。六是加强售粮联动调度,及时掌握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售粮进度,合理调配收购力量,引导农户就近、就便投售,为有困难的农户协调安排社会运力,帮助田间粮食“安心到库”。通过以上六方面举措,来让农户售粮更加顺畅、便捷、高效。
市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陈立根:
市建设局牵头负责和美乡村“三大行动”中的管线序化行动。一直以来,“空中蜘蛛网”和“乱杆”问题是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真贯彻省、市部署,将农村管线序化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深化“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实施以“清废杆、清废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管线序化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80个行政村管线序化,共清理废杆1626处、废线880.02千米,多杆合一348处,多箱合一1568处,线路“上改下”329.205千米,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通过整治行动,农村“空中蜘蛛网”现象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极大提升,同时消除了许多安全隐患,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协同治理,联合农业农村、文广、电力、通信等部门制定《绍兴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工作清单》《绍兴市农村管线序化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职责,确保合力推进。二是科学谋划,以管线“整治八法”为指引,结合城乡风貌提升、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等,编制一村一方案,将管线序化落到实处。三是试点先行,明确上虞区作为管线序化工作的省级试点区,通过建制度、推项目、抓管理,搭建了“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全市管线序化工作树立标杆。四是注重长效,会同农业农村、发改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市农村管线长效管理的通知》,推进农村管线序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巩固和提升整治成果。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建勇: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绍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供水工作,2023年,我市锚定“喝品质水、迈共富路”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供水共富提质行动;2024年,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列入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今年1月,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农村供水工作受到水利部领导及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目前,我市共有城乡集中供水工程959座,其中单村水站888座,保障28万偏远山区供水人口,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我们重点做好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在制水工艺上做“加法”。对本轮保留的单村水站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配置膜处理等净水消毒工艺,提高单村水站原水净化能力。同时,我们还对症下药,在原水浊度较高、微生物超标地区,配备一体化陶瓷膜净水装备,进行原水深度过滤;在地下水原水锰铁超标地区,增加反复曝气等功能,不断提升处理能力。嵊州市还创新建设微型水站,采用“臭氧净化+陶瓷膜纳米孔过滤”模式,保障了高海拔分散人口的饮水安全。
二是在削减水站上做“减法”。按照“最大限度延伸城镇管网,最小限度保留单村水站”的原则,千方百计削减单村水站,扩大城镇水厂规模化供水范围,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截至目前,本轮改造提升已削减单村水站99座,城乡规模化覆盖率提升到95%,惠及2.2万农村群众。
三是在长效管护上做“乘法”。一方面深化“县级统管”模式。各区、县(市)均以水务集团为县级统管主体,明确管理责任,完善日常巡查、水费收缴等运行管护制度。另一方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强水量、水质在线监测,打造农村供水主管、运管、用户三位一体的城乡供水数字化平台。比如上虞区构建形成“一库、一图、一网”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以供水公司数字化管理中心为核心,流动“小黄车”就近接收预警信息,实现运维管理“最多1小时”到达处置。新昌县创新建设“天姥农饮”水费收缴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互联网+饮水安全”的全新管理模式。
四是在水源管护上做“除法”。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和乡镇街道,开展单村水站健康影响评价,科学设置饮用水水源,划定水源地保护范围,建立水源地目录。同时,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设置警示标志,强化水源巡查、维护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染防治等工作。目前,全市单村水站原水供应正常。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杨魁勇: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党建联建统领牵引“和美越乡”发展,是推动党建工作与“三农”工作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也是凝聚各方力量、缩小“三大差距”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了《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打造兴村共富链全面赋能“和美越乡”发展的意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建联建机制在农业全产业链和农村共富片区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组织建在链上、服务沉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文化融在链上,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和现实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绍兴样板。具体来说,重点抓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创新农业全产业链党建联建机制。按照“3+7+X ”绍兴“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市级重抓茶叶、香榧、黄酒等3条标志型全产业链,县级重抓“绍三味”等7条精品型全产业链,以此带动全市多条特色型全产业链发展。以“12个有”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导则为指引,分批分链制定党建联建方案,创新“一个链条+一个党组织+一套政策+多个团队”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全省标志性、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链。11月13日,全市召开了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大会,成立了绍兴市茶叶全产业链联合党委。在此基础上,聚焦带好一支队伍、建好一个阵地、定好一套制度、筑好一批工坊“四个一”,成立了党员活动中心和科技服务团队、营销服务团队,发布了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政策、建设导则、品牌矩阵、金融方案等,系统构建茶叶全产业链党建联建体制机制。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还将推动党建联建向黄酒、香榧等重点全产业链上延伸覆盖,以党建引领“土特产”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图文来源 | 绍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