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吉垒诗会上,艺术家们挥毫泼墨尽展才艺。常斯琪 摄
“波罗湖水闪金光,诗乡牛镇耀辉煌。历往耕耘丰硕果,黑黑沃土淌诗章……”65岁的农民诗人战福贵用诗歌表达着自己对家乡浓厚的情感。近日,记者再一次见到战福贵,是在农安县巴吉垒镇文化站举办的“放歌新时代”巴吉垒诗会上。当日,包括他在内的众多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会聚一堂,吟诵笔下的乡土人情,以“诗乡”之名赋能乡村新变。
“每周一题”赓续创作传统
“在我很小的时候,镇里就经常组织写诗的人在一起搞创作,研究写诗,我就是在诗的熏陶中慢慢长大的。”战福贵回忆道。正如战福贵所说,“诗乡”文脉绵长。早在1960年,巴吉垒,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镇,就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巴吉垒诗乡”光荣称号了。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诗歌创作的沃土。2021年6月,巴吉垒镇成立了文联,并建立了诗词协会、民间艺术协会等8个协会,吸纳各界文艺爱好者1000余人。这些协会不仅成为了文艺爱好者交流的平台,也为乡村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这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黄龙诗社。诗社目前拥有300多名会员,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创作交流活动,不断激发成员的创作灵感与热情。“每周一题”已经成为黄龙诗社日常创作的有效机制之一,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诗人之间的互动,还为新加入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年初以来,诗社会员们围绕乡村文化创作诗词2000余首,多次在《诗刊》《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等全国诗词刊物上发表,得到了诗词界的广泛好评。“我们希望让更多农村诗人从家乡的黑土地中挖掘灵感、汲取营养,进而创作出独具一格、饱含深情、充满正能量的诗词佳句,为家乡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贡献。”黄龙诗社副社长、秘书长王梦瑶说。
让炕头兼具“烟火”和诗意
“有时春种之后挂锄了,镇文联就把我们召集到镇里文化站或村里小广场的树底下,凑在一起唠唠作诗,谁作出了诗就当场站起来开始朗诵。那种高兴、那种乐呵,什么都比不了!”一位稍为年长的诗人道出了在场许多农民诗人的心声,也体现了巴吉垒镇文艺志愿活动对乡村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巴吉垒镇文联经常通过“七走进”文艺志愿服务,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大型采访采风、主题摄影大赛、乡村笔会等活动。
除此之外,镇文联还会不定期举办大型的主题诗会,邀请市内外知名诗人前来交流指导。这些活动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为农村诗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感到非常自豪,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并且有机会参与到这么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一位年轻诗人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巴吉垒镇还开展了一系列以炕头上的诗意飞扬、板凳上的理论课堂、庭院里的科技窗、家园里的能工巧匠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特色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听爷爷讲小时候,巴吉垒,古韵悠长,童谣轻轻唱,诗香绕心房。”这是巴吉垒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清竹在诗中写到的,她也是在“诗乡”土生土长起来的“10后”小诗人群体中的一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巴吉垒镇将诗歌文化作为诗乡的特色名片,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和活动,让诗歌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还创作出了《陈土豆的红灯笼》《香瓜第一村》等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诗乡”的文化内涵。
文化与诗意恰似灵动的画笔与缤纷的颜料,它们所到之处,生活的画卷便会被赋予绚烂的色彩和蓬勃的力量。这力量生发于黑土,更通向“诗与远方”。巴吉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艳东告诉记者,在秸秆离田、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镇文联组织开展了相关主题的诗歌征集,在巴吉垒诗乡微信公众号、诗乡巴吉垒快手账号等平台进行发布。“我们希望用这些‘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文字,播文明、育新风,用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擦亮‘诗乡’名片。”杨艳东说。
“诗乡人”的美好愿望,也恰恰成为长春市文联将此次诗会纳入“艺美乡村·文艺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重要活动的初衷。长春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孙德伟介绍,市文联将进一步助力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让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新乡土美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文艺力量。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终审:吴佩成 复审:张洪亮 初审:张 彤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