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大气治理,需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储备
文摘
2025-01-02 21:45
河南
近日,财政部提前下达了各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204亿元,用于支持各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今年资金下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实绩导向和结果导向:在按因素法初次确定各省的资金量后,再根据监督检查、审计问题、项目储备、绩效评价等情况进行调整,结合各省申请资金量最终确定分配金额。在这种资金分配方式下,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好、绩效评价佳、预算执行快、资金分解下达及时的省份不同程度获得了资金增量调整。相反,部分省份因资金管理不当、使用不佳被调减了分配金额。比如,在绩效评价部分,扣减5个预算执行较差省份的6345万元资金,将其奖励给5个预算执行好的省份;又如,在项目储备方面,多达20个省份因项目储备不足被调减资金量,最多被调减达3亿元。这充分体现了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奖优罚劣的激励导向,将正向激励、负向惩罚的情况通过“资金调整和分配情况表”清楚、明白地展现出来,以真金白银对各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奖惩,既让各省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晒一晒成绩、“赛一赛马”,也切实体现出了资金分配的指挥棒作用。当前,大气污染防治仍处于爬坡迈坎阶段,事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期,还有许多难关要过。在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以项目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5年,各地应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储备、管理和建设,尤其要把项目储备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首先,应解决认识问题,彻底摈弃“不愿储备项目”的思想。近些年来,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部新制定了资金项目管理规程,每年对各地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财会监督和绩效评价,有力地规范了资金项目管理。在此背景下,一些基层部门“钻空子”的机会少了,挪用资金、违规使用资金的“机会”没了。于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一些地方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大幅减弱。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躺平”思想作怪,本质上是对生态环境事业的不负责任。那些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长期靠后、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被扣分的地方,更应引起高度重视,首要解决好辖区基层干部的认识问题,解放干部思想,让干部警醒起来,认真起来,负起责来。其次,要解决能力问题,逐步解决“不会储备项目”的情况。实践中,一些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储备项目态度积极,但入库成功率却很低,究其原因,是能力不够。有的不熟悉大气污染治理最新技术要求,申报的治理技术路线早已不符合中央资金支持方向;有的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将项目包装委托给第三方机构后,不闻不问;有的对辖区污染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无法为项目包装提供业务指导。凡此种种,充分暴露出一些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业务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各地应加大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包装、入库方面的培训、指导力度,采取案例教学、实地帮扶等方式,提高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包装、储备项目的能力。第三,要有鲜明的导向,严厉杜绝“储备项目与大气污染治理需求脱节”的行为。有的地方项目储备较丰富,争取的资金量也较大,但大气环境质量就是提不起来,究其原因,是项目储备与大气污染治理实际脱节,造成“两张皮”现象。有的地方为完成上级考核任务,一味地追求财政支持,忽略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这个核心任务,偏离了项目储备的初衷。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对项目储备的必要性论证不充分,对项目统筹谋划不够,习惯于做简单的事,没有花精力做难而正确的事。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应重视这一问题,在项目申报入库时,认真审核项目与当地大气环境治理的匹配度。同时,适时提高项目环境效益在资金分配中的影响因子占比,对“重申报、轻绩效”、项目建成后达不到预期环境效益的地方,在分配下年度资金时予以扣减相应的资金量。组织人事、审计部门积极跟进工作推进情况,将项目储备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畴,对人浮于事、不愿担当作为的,及时予以调整,体现出鲜明的用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