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遍地开花背后,这一业态的整体经济性仍然不足,偏向政策驱动。 |
编辑 | 苏建勋
最近一年多,一种新式的充电站——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又名“综合能源站”)火了。
从厦门到哈尔滨,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全国各地不断有光储充一体化电站项目开工或投入运营。不少项目还被冠之以“首个”、“最大”等名号,并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和物种,频频被媒体报道。
“光储充”一体化,顾名思义是一种由光伏发电、储能、汽车充电集成一体、互相协调支撑的充电模式。由于具备高效、低碳等诸多优势,这种新模式也被政府部门认为是未来充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就明确提出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此后的数年内,从国家能源局、交通运输部等各部委,到各省发改委,不断有相关鼓励政策出台。
部分地方政府甚至直接拿出真金白银奖励,这进一步刺激了项目的投资建设热潮。
如重庆市政府《全市超充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奖励办法(2024年)》就提出,充储一体化站任务量为超充站总量的30%,并以此为比例计算得分,纳入超充建设成效考核当中。
嗅到市场机遇,包括华为数字能源、阳光电源、远景集团、时代星云、海博思创、协鑫能科、盛弘股份、科士达、领充新能源等超百家不同背景的设备厂商已纷纷下场布局,抢食红利。
不少研究机构也指出,光储充一体化场景正成为新能源行业的新风口。
然而,在“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全国遍地开花背后,这一业态的整体经济性仍然不足,很难调动起投资方的积极性。
EESA(储能领跑者联盟)专委会副秘书长张冠宇对36碳直言,目前国内的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仍然偏向政策驱动,示范项目居多,能够通过增配光伏或者储能实现整体效益1+1>2 或者1+1+1>3的电站数量有限。
机构中金研究则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测算指出,在长三角等高电价地区,相比单独的充电站,光储充模式和储充一体模式的投资回报率反而更低,回收周期更长。
“缺乏足够的经济性和的投资商的自发投资,光储充一体化业态的市场规模难以真正做大,这一潜在风口距离真正起飞,还需要时间。” 张冠宇表示。
配储不划算,光储充一体化业态主要由政策驱动
“最早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就给一个地方国企做了一个光储充电站示范项目,它们还凭借这个项目申请了国家的奖励和补贴。”谈及最早接触光储充项目的经历,一位充电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对36碳回忆道。
这一经历也指向了,目前光储充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投资方——地方国资。
专注于服务和研究城投行业的方达咨询在近期的研究中指出,包含风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在内的综合能源,已经成为了城投公司业务转型的新赛道。
城投公司们之所以选择了综合能源,方达咨询的研究表示,是践行国家能源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要求,也是加快市场化转型,提升城投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36碳注意到,近两年,不少地方政府都推出了成规模的光储充场站的建设规划,除了上文提到的重庆之外,深圳、广州、福州、北京等地都旗帜鲜明提出建设“超充之城”或“超充之都”。海南则提出要建设“超充之岛”。
以重庆为例,其行动计划中提到,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将建成超充站2040座,是目前其超充站规模的4倍有余。
而超充站的建设,与光储充一体化密不可分。“未来只要超充这一技术路线不改变,那么就必然存在相应的配储需求。” 张冠宇表示。
当前,大功率快速充电桩的规模推广面临着来自电网的掣肘。快充桩满功率运行时的负荷很大,会给电网带来脉冲性冲击的同时,也容易超过配电网的变压器容量。
要解决上述问题,张冠宇告诉36碳,相比耗巨资对变压器和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光储充一体化是实现超充最省钱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在诸多超充示范项目中,超充往往会采用储充一体化的模式。
各地激励政策频出和城投企业的积极投资,无疑给了光储充一体化业态以很大的发展助推。但经济性仍然是束缚业态发展的根本——缺乏真实经济回报的生意,注定难以发展壮大。
从储能角度来看,工商业企业、园区微电网、台区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等都属于工商业储能的应用场景。但充电站配套储能系统往往并不划算,这导致该应用场景发展受限。
理论上,和工商业储能相似,充电站配套的储能设备,可以单独通过峰谷套利方式来获得收益。只要所在省份的峰谷电价差超过0.7元/kWh,就初步具备了经济性。
但在现实中,张冠宇告诉36碳,从峰谷套利的角度而言,充电站配储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不及一般工业企业配储。
“对于充电场站而言,充电用户是用电负荷的来源,而用户用电行为的可预测性不如一般工业企业强,这可能会造成高电价时储能系统的电量难以完全释放,从而拉低了充电站配储的利用率以及收益率。但是如果考虑到充电场站的动态增容、或者场站改造的话,就是另一笔经济账了。”
远景零碳综合能源产品解决方案总监张旸告诉36碳,目前开发的光储充项目,还是以示范效应为主,通常是通过配几台储能柜实现;而在大型制造工厂、园区微网项目中,储能的交付规模整体仍大于光储充项目。
今年3月发布的《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白皮书》,将中型工商业、园区/微电网、高载能企业三个场景列入了工商业储能的主要应用场景和重点板块,而储充/光储充场景则被列入了机会板块。
抢先布局,国资“买单”,民企捞金
地方国资是光储充一体化的主要投资方,也是设备商们最主要的客户群,各路厂商早已纷纷跑马圈地,与地方城投开展合作。
以龙头企业华为为例,目前华为参与打造的超充、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很多都来自与地方城投、交投的合作。作为营销获客方式,华为数字能源亦频频出现在各类有关智慧交通、高速基建等相关的会议上。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总裁刘大伟在7月的一次会议上举例介绍,在重庆,由华为提供设备,当地国资愉秒充数字能源科技参与建设的超充站,现在已投运场站达26座。
阳光电源、时代星云、欣旺达、协鑫集团等设备厂商也不遑多让,与所在省份国资或交投集团合作的消息也接连不断。
“与电站投资收入相比,设备商获得营收和利润的确定性更高,设备商大多是民营企业,对于生存和利润的追求更为迫切。” 张冠宇对36碳表示。
不过,由于光储充业态仍处于示范阶段,市场规模非常有限,无论是以地方国资、城投为主的投资方,还是民营的设备厂商,目前能够分到的“蛋糕”都是少之又少,它们更多是在面向未来做前瞻性的布局。
“我觉得大家都看到了光储充一体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新能源车和电气化的大趋势不变,那充电站必然会成为类似加油站的核心资源。” 张冠宇表示。
不久前,远景发布了零碳园区光储充荷一体化融合产品,在这一新场景上发力。张旸表示,未来当光储充协同的价值通过目前的示范项目得到充分论证,且可交付放置储能柜的场地空间问题得到解决后,光储充一体化的规模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长期来看,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多元的收益方式还将进一步打开,项目投资的经济性将持续提升。
目前充电站配套光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储能设备的峰谷套利;另一部分则是增容增收。面对更大充电功率的需求与更难扩建的老旧电网,配置储能在同等变压器容量下实现充电桩超配,提高场站的充电能力。
在部分电力市场交易比较活跃的地区,充电站配套储能还可以参与需求侧响应和虚拟电厂业务,获得额外收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参与电力交易的频率和收益还将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充电站还可以通过配储来节省虚量电费。
大型集中式充电站一般需要接入630KVA、1250KVA,乃至2000KVA的变压器,属两部制电价范畴,电费一般包括电度电费和基本电费(需量电费)两部分。
张冠宇表示,目前国家对于充电设施的建设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在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但如果2030年基本电费回归,配储可以降低充电场站对于变压器的总体要求,显著减少电费,这对于光储充一体化业态将是很大的助推力。
此外,随着快充在新能源车中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储能设备、光伏设备的不断降本,光储充一体化快充站的经济性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一般而言,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对于当前处于示范阶段的光储充一体化业态而言,其快速成长期已然在望,市场发展潜力也被广泛认可。但究竟何时迎来规模化发展的拐点,仍有待入局的探索者们给出答案。
| 本文题图来源 IC photo
将“36碳”打星
双碳大事,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