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遇到最好的妈妈

时事   2024-09-27 14:33   内蒙古  

在“国家的孩子——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中,几封写给外地上学女儿的信被精心陈列在展柜里,那满纸的深情,恰似一股温暖的清泉,缓缓流淌着草原母亲无尽的爱意。李焱飚每每看到这些信,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涌出,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母亲写给李焱飚的信被精心陈列在展柜里

“三千孤儿入内蒙”堪称一场伟大而艰难的生命迁徙。李焱飚作为其中一员,一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幸运地被充满爱心的李德玉、付瑜夫妇收养,由此开启了她崭新的人生篇章。

李焱飚向记者讲述她和养父母的故事

对于李焱飚来说,草原绝非仅仅是一片土地,而是她温暖的家,更是她心灵的最终归宿。翻开与母亲的合影,那些温馨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小时候,她看到户口本上自己籍贯是“上海”,母亲籍贯是“丹东”,父亲是“武川”,好奇地询问母亲,母亲微笑着解释说是登记失误写错了,她便天真地信以为真。“小的时候,我曾有过两次求证自己身世的机会,但母亲竭尽全力地爱我,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在这样深沉的呵护下,我渐渐忘却了户口本上的疑问,坚定地认为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就是母亲亲生的。”李焱飚感慨地说,正是母亲的善良,赋予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真是辛苦你们了,也没法让你们休息,实在对不起。”每每想起母亲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李焱飚总是泪流满面。母亲的善良犹如草原上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她的心灵,让她深刻地懂得了爱与奉献的真谛。

李焱飚和养母

母亲不仅精心抚育李焱飚成长,更是将世界上最重要的诚实、助人、自强等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她。1998年,在母亲去世10年后,李焱飚才得知自己是“国家的孩子”,这个消息让她震惊不已。这么多年来,父母与她的感情远比血缘更加深厚,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并非亲生。于是,她四处查找资料,向知情人求证,终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李焱飚的姑姑回忆起当时抱养她的细节,那时她七个多月,身体瘦小,头大脖子细,大家都担心她活不下来。后来是姑姑给她喂母乳,才让她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对于养父母的深沉爱意,李焱飚无以为报。学新闻的她毅然决定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她开始四处走访,搜集与自己身世相同的其他“上海孤儿”的有关情况,认真核实并编写采访。同时,她与上海市妇联主办的《现代家庭》编辑部联系,邀请他们来内蒙古采访,促成了2002年12月“上海移入内蒙孤儿返沪访问活动”。“那年在上海寻亲,我站在黄浦江边,心中却满是对草原的眷恋。我深知,是草原母亲把我养得如此健壮,自己已然是地地道道的草原儿女。”李焱飚说。

“我很幸运被这样一对养父母收养。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他们给予我最好的条件,供养我多读书,教导我踏实做人。他们就像一把坚固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保护我健康长大。”怀着对养父母的感恩之情,李焱飚将61件珍贵文史资料捐给了主题展馆,她希望通过这些历史资料,让更多的人读懂并铭记这段历史,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心怀感恩。

李焱飚将61件珍贵文史资料捐给了主题展馆

扎根包头,李焱飚心怀一份深沉的热爱。2018年退休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国家的孩子”的收集、整理和写作宣传上。她的情在内蒙古,根也在内蒙古。她热爱这片广袤的草原,热爱这里的蓝天白云,热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她希望通过宣传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的经历,以及养父母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让草原的大爱在岁月中永恒流传。

“我今年62岁,在大草原生活了半个世纪。如今过着旅游、瑜伽、插花的幸福退休生活,去年还考取了驾照。我深知,若没有‘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庄严承诺,绝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9月25日,在“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李焱飚深情地讲述:“有国家大爱的呵护,我们一生都拥有温暖的家!”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李焱飚用她的一生诠释着对草原的热爱,对养父母的感恩,对民族团结的坚守。她就像草原上的一朵格桑花,绽放着美丽与希望。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摄影:常静

(责任编辑:贺怡欣一读:袁闻廷;一审:张桂莲;二审:林一凡;三审:杨帆;终审:梁学东

声明: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来源于《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BaotouDaily)。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给小编加个鸡腿↓

包头日报
贴近铸就主流,责任彰显公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