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谴责云朵新东方红,《东方红》是歌颂伟人 红歌不容篡改
阿伧说事2024-10-23
《东方红》一首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每当我们提起它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幕幕振奋人心的画面。
或许,你会想起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
又或许,你会回忆起1965年国庆阅兵式上,士兵们齐声高唱《东方红》时,那激昂的场景。
亦或是,你会想到小时候,爷爷奶奶教你唱这首歌时,他们脸上洋溢着的自豪神情。
是的,《东方红》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歌曲,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这首歌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崇敬,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红色经典,却被当红歌手云朵改编成了“新东方红”瞬间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连身为艺术家的张艺谋导演,也按捺不住,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艺谋导演的不满
在“新东方红”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一位重量级人物的发声,无疑让这场风波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张艺谋导演对《东方红》的特殊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他看来,《东方红》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段历史的见证。
它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崇敬,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
正因如此,当张艺谋导演得知云朵擅自改编《东方红》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
这位向来温文尔雅的导演难得地表现出了一丝愠怒。
《东方红》是我们用来歌颂伟人丰功伟绩的红色经典,它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许多网友想不通,云朵为什么要去改编这样一首不可触碰的歌曲?
这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前辈的不敬,是对红色经典的一种亵渎!
这首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它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人们在心疼自己心中的红色经典受到“糟蹋”在愤慨云朵对历史和前辈的无知和不敬。
这场“新东方红”风波,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上升到了情感和价值观的高度。
经典与创新的平衡
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尊重经典和鼓励创新,一直都是两大不可或缺的原则。它们就像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所谓尊重经典,就是要认识到那些传世之作的不朽价值,欣赏它们的艺术魅力,领悟它们的深刻内涵。
这些经典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不朽丰碑,正是因为它们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
尊重经典,就是要心怀敬畏,不能轻易地去触碰、去改变那些已经深入人心的艺术符号。
但另一方面,艺术创作又离不开创新的气息。
一味地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只会让艺术失去生命力,变得僵化和乏味。
创新,就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让经典焕发出新的光彩。
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创新和变革,从而实现了艺术的升华。
比如,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却别具一格,用小提琴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耳目一新。
再比如,昆曲《牡丹亭》是传统经典,但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却让这部古老的戏曲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可见,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问题是,创新不能逾越经典的底线,不能肆意地去颠覆、去解构那些已经深入人心的艺术瑰宝。
这需要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修养,需要他们对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经典的延续和升华,而不是对经典的亵渎和破坏。
反观云朵改编《东方红》一事,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新僭越了经典的底线,触碰了人们心中的红线。
《东方红》不同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它是一首承载着几代中国人集体记忆的红色经典。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如此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岂是随随便便就能改编的?
云朵在改编的过程中,显然缺乏对这首歌的深层理解,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这才导致了她的创新成为了一种对经典的“亵渎”。
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歌精神的重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红色基因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光彩。
但传承和弘扬,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和照搬。
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去对待这些经典,去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精神。
但同时,我们也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发展。
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法,去诠释和表达红歌的精神实质,让红色经典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但创新绝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对经典的随意篡改和亵渎。
就像这次云朵事件所反映的那样,一些人在“创新“的旗号下,肆意篡改和改编红色经典,完全背离了作品的初心和精神内核。
创新,需要把握一个度。
它要在不背离作品初心的前提下,去与时代同频共振,去与人民共情共鸣。
这需要创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艺术功底,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的红色经典才能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那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歌,将继续成为引领我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文转载于网易新闻,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