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研究学者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叶嘉莹
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
享年100岁
叶嘉莹曾说
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
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
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诗词和生命的关系
被她践行得特别光彩照人
无论是读诗、写诗、评诗,还是讲诗
一颗诗词做的心都在里面跳动
令无数人兴发感动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叶嘉莹
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辗转多国但始终情牵华夏,多年来坚持自费回国讲学。
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是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上了微博热搜。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道: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而这位诗词大家,私下一直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为了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为南开“裸捐”,总金额达数千万,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
在叶嘉莹先生近百年的人生里,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楼前留影
素材1 · 割不断的无尽乡愁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吟诵诗词。十多岁她就开始写诗填词,大学后师从著名作家顾随。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面对北平的沦陷,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17岁时,她失去了母亲。24岁时,她结婚南下到台湾,又经历白色恐怖和政治迫害,她的先生还被捕入狱。她说,在离开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她辗转台湾、美国、加拿大,都像在天地间飞扬的蓬草,漫无根蒂。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叶嘉莹马上申请了回国探亲。
1974年,在离家二十多年后,叶嘉莹终于回到北京,写下长诗《祖国行》,其中有一段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素材2 ·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者
1966年,叶嘉莹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赴美国讲学,去了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最后辗转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
加拿大的课程需要用英语讲授,“想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诗词,就需要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看待、评论和讲述中国古典诗词。”叶嘉莹每日须花大量精力查生词备课至深夜。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无法完全复刻和传达诗词的神韵与精妙,让她有一番“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滋味,终不如在祖国教书那样挥洒自得。
在英文逐渐熟练以后,叶嘉莹旁听了一些西方文学理论的课程,研读了大量西方文学理论的书籍。她大胆尝试将所学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之中,用以诠释主观、抽象的传统诗话,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多年的思索与探究,叶嘉莹对中国诗词特殊的美学品质的形成与演进,已经做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说明,在北美的汉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9年初,叶先生第一次到天津,南开大学师生在车站迎接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间架起了桥梁,她也成为中西文化的“摆渡人”,如辛勤的艄公,以一方讲台为舟,将一批批学子送到了知识的彼岸。世界权威汉学的马汉茂、施吉瑞都是她门下的学生。在哥大教学的第二年,她被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当时的北美是没有过的先例,“这是我一生不幸中一次幸运的际遇”。1991年叶嘉莹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文史馆唯一的外籍馆员。2016年,她荣获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被公认为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素材3 · 从“小家”走向“大家”
“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
她人生中最大的苦痛之一,是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大女儿和女婿。1976年,长女和女婿因车祸同时罹难,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听朋友说,她女儿女婿意外离世,她那么心痛,但参加完葬礼,回来还照常去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
叶嘉莹先生曾在书中写道: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在北平沦陷区,家国的苦难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父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一个长辈的家人了。谁想到我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我的女儿也遭遇不幸……
经过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难之后,我知道了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终极的追求、理想。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那时我就想:“我要回国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1987年叶嘉莹在南开开设的唐宋词系列讲座
素材4 · 未应磨染是初心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众多身份中,她最珍视的是教师角色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申请回国,她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于是她被批准到北京大学教书,不久后又就接到南开大学的来信。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因年老不再适合越洋,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叶嘉莹讲古典诗词吟诵
叶嘉莹先生曾在书中写道:
国家要建设,国内有很多人才,我是个不成材的散木,但是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我的祖国。
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
素材5 · 奉献与报国
叶嘉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40年来,叶嘉莹不仅在南开大学教课,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演讲中,叶嘉莹不断用诗词来表达报国之情: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
几十年过去了,叶嘉莹完成了她的返乡之旅,透过文字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古典诗词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李商隐的诗《灯》是叶嘉莹喜爱的一首诗。九十余载,“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自己是一盏灯,心头的一点火焰依然长明;她又是传灯者,从漂泊到归来,诲人不倦,望一灯燃百千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命脉。千年传灯,日月成诗。诗词的点点灯火,终会如日月星辰,明终不尽。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不涉及商业行为,仅为交流学习,如内容或图片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叶嘉莹
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
享年100岁
叶嘉莹曾说
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
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
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诗词和生命的关系
被她践行得特别光彩照人
无论是读诗、写诗、评诗,还是讲诗
一颗诗词做的心都在里面跳动
令无数人兴发感动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叶嘉莹
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辗转多国但始终情牵华夏,多年来坚持自费回国讲学。
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是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上了微博热搜。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道: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而这位诗词大家,私下一直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为了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为南开“裸捐”,总金额达数千万,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
在叶嘉莹先生近百年的人生里,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楼前留影
素材1 · 割不断的无尽乡愁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吟诵诗词。十多岁她就开始写诗填词,大学后师从著名作家顾随。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面对北平的沦陷,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17岁时,她失去了母亲。24岁时,她结婚南下到台湾,又经历白色恐怖和政治迫害,她的先生还被捕入狱。她说,在离开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她辗转台湾、美国、加拿大,都像在天地间飞扬的蓬草,漫无根蒂。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叶嘉莹马上申请了回国探亲。
1974年,在离家二十多年后,叶嘉莹终于回到北京,写下长诗《祖国行》,其中有一段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素材2 ·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者
1966年,叶嘉莹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赴美国讲学,去了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最后辗转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
加拿大的课程需要用英语讲授,“想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诗词,就需要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看待、评论和讲述中国古典诗词。”叶嘉莹每日须花大量精力查生词备课至深夜。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无法完全复刻和传达诗词的神韵与精妙,让她有一番“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滋味,终不如在祖国教书那样挥洒自得。
在英文逐渐熟练以后,叶嘉莹旁听了一些西方文学理论的课程,研读了大量西方文学理论的书籍。她大胆尝试将所学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之中,用以诠释主观、抽象的传统诗话,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多年的思索与探究,叶嘉莹对中国诗词特殊的美学品质的形成与演进,已经做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说明,在北美的汉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9年初,叶先生第一次到天津,南开大学师生在车站迎接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间架起了桥梁,她也成为中西文化的“摆渡人”,如辛勤的艄公,以一方讲台为舟,将一批批学子送到了知识的彼岸。世界权威汉学的马汉茂、施吉瑞都是她门下的学生。在哥大教学的第二年,她被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当时的北美是没有过的先例,“这是我一生不幸中一次幸运的际遇”。1991年叶嘉莹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文史馆唯一的外籍馆员。2016年,她荣获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被公认为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素材3 · 从“小家”走向“大家”
“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
她人生中最大的苦痛之一,是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大女儿和女婿。1976年,长女和女婿因车祸同时罹难,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听朋友说,她女儿女婿意外离世,她那么心痛,但参加完葬礼,回来还照常去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
叶嘉莹先生曾在书中写道: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在北平沦陷区,家国的苦难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父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一个长辈的家人了。谁想到我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我的女儿也遭遇不幸……
经过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难之后,我知道了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终极的追求、理想。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那时我就想:“我要回国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1987年叶嘉莹在南开开设的唐宋词系列讲座
素材4 · 未应磨染是初心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众多身份中,她最珍视的是教师角色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申请回国,她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于是她被批准到北京大学教书,不久后又就接到南开大学的来信。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因年老不再适合越洋,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叶嘉莹讲古典诗词吟诵
叶嘉莹先生曾在书中写道:
国家要建设,国内有很多人才,我是个不成材的散木,但是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我的祖国。
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
素材5 · 奉献与报国
叶嘉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40年来,叶嘉莹不仅在南开大学教课,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演讲中,叶嘉莹不断用诗词来表达报国之情: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
几十年过去了,叶嘉莹完成了她的返乡之旅,透过文字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古典诗词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李商隐的诗《灯》是叶嘉莹喜爱的一首诗。九十余载,“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自己是一盏灯,心头的一点火焰依然长明;她又是传灯者,从漂泊到归来,诲人不倦,望一灯燃百千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命脉。千年传灯,日月成诗。诗词的点点灯火,终会如日月星辰,明终不尽。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不涉及商业行为,仅为交流学习,如内容或图片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何学习更多古诗词视频?
进入“语文大师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识别二维码
关注【语文大师官方】公众号
部编版小初古诗词视频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