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 劳动之美

乐活   2024-10-24 17:05   北京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古今中外,劳动都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成为各类艺术形式争相歌咏的对象。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米勒的《拾穗者》,梵高的《夕阳下的播种者》,罗中立的《父亲》……劳动者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塑造了美好的世界,是社会的脊梁,是时代的推进者。这些默默奉献的英雄,值得我们用一束束光影、一帧帧画面把他们记录下来。那么如何才能拍好劳动者呢?我认为,就是要选取好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
先说典型人物,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摄者。这样的劳动者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辨识度。日常生活中,劳动者们并不是男若宋玉、女赛西施,往往带有一些职业特征。比如长期遭受日晒的劳动者一般皮肤偏黑,频繁劳作的人一般手部粗糙有茧子,经常从事农活的人容易沾上尘土或泥巴等等,这些基本的外貌特征体现出不同行业的各自特点。
再说典型瞬间,就是要捕捉被摄者的典型劳动瞬间。摄影不同于小说、戏剧和电影,不能通过完整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劳动者,而只能依靠瞬间得以体现。这个瞬间就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区别度。如同京剧讲究身段、步法、眼神、手势,体操有一定的动作、姿态、肢体语言一样,每一种劳动形式、每一个工种都有独特的“造型”和特定的举动。
最后说典型环境。环境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通过环境的烘托,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氛围和情感,增强读者与劳动者的共鸣、共情、共振。摄影不是机械的记录,而是带有情感的撷取。我们需要舍弃或淡化偶然的、次要的环境元素,寻找并强化必然的、突出的场景特征,才能更加真实、准确、生动、全面地反映出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想要拍好劳动者,一定要观察他(她)、熟悉他(她)、了解他(她)、走近他(她),才能抓取到最具典型性和感染力的劳动瞬间。与此同时,艺术贵在创新。我们不要拘泥于某种僵化的条条框框,也不要赤裸裸地照搬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而是要勇于创新和融会贯通,并让观者与影像建立联系、产生互动,一同构建作品和延展主题。
希望每一名摄影师都能以光为笔、以影为墨,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劳动影像之美!

冬日奇观  万金家 摄 点评人:王勇毅(重庆市江津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点评:画面记录了冬日的采冰奇观。广阔的冰场,工人的哈气,真实地体现出工作环境的温度;层层叠叠的冰块,穿梭其间的工人,侧面反映了工作的繁忙与热火朝天。画面于明暗、冷热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整体既有密不透风,又显疏可走马,在疏密、多少的强烈视觉对比间,增强了影像的视觉张力和趣味性。

渔村晨曦  邹永江 摄
  点评:作品展现了渔民在日出前挑灯奋战的工作场景。摄影师利用“蓝色时段”进行拍摄,色调和光比把握较好。远处星罗棋布的渔船剪影,与近处头灯下的工作画面产生了呼应与联系,既翔实地展现出工作环境,又不喧宾夺主。影像在冷暖、明暗间,突出了劳动者的艰辛。

卖货人  徐春茂 摄
  点评:上行的务工者背着大篓小筐、弯腰弓背,下行的旅客一身轻松。在扶梯的一上一下间,产生了强烈的影像对比。现代化的电梯也与传统的劳动工具,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反差。这些务工者准备去哪?从事什么工作?有多艰辛?背影增加了影像的神秘感,吸引读者去思考和遐想。

农业文化遗产上的垦荒人  王树立 摄
  点评:前景利用树叶形成围框式构图,突出了垦荒人这一主体。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需要传承好、保护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影像正是辅助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画面略显平淡,构图、取景、角度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尝试。

迎春花市  曾德韬 摄
  点评:俯拍营造了独特的视觉图案和影像构图,也大大地简化了背景。火红的鲜花,既营造了春节前的喜庆气氛,也烘托出工作场面的热火朝天。万红丛中一点黄,万密丛中一点疏,利用色彩对比和疏密布局,巧妙地突出了繁忙搬运的工作人员。

收网  温建新 摄
  点评:摄影师高角度的抽离,反而清楚地再现了收网现场的情景,避免了人物众多所造成的元素重叠,以及渔网巨大无法全部收入镜头之中的情况。有的时候,我们既要“够近”也要“够远”。

建设中的牂牁江大桥   黎青 摄
  点评:俯瞰高耸壮阔的牂牁江大桥建设现场。摄影师善于借势,摄取“纯天然”的建筑工地,展现出富有韵律的工作场面。吊车、桥墩形成构图,机械、钢架丰富影像色彩。工人的渺小与桥墩的巨大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保护  魏勇 摄
  点评:堤坝的网格形成了充满节奏感的构图。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人们和荧光色的救生圈分布其间,于跳跃间点缀了画面。影像整体略显灰暗,可进一步借助色彩、光影、角度等增强画面的视觉感。

赶鸭人  周洋 摄
  点评:摄影师巧妙地利用“黄金时刻”进行拍摄,借助低角度长光影的影像效果,既平衡了画面布局,也凸显了“鸭司令”的高大,体现了劳动者的不易。影子产生的对比效果,带来了更多一层阅读空间,也平添了一份趣味。

桥上桥下  计海新 摄
  点评:曝光控制精准,画面上部通过色彩、细节等写实地展现劳动场景,下部利用光影和线条写意地提炼出劳动者姿态。三分法构图讲究,是一幅技法把控较为严谨的作品。在一个画面中巧妙地容纳了多少、繁简、远近、虚实等多组对比,产生了鱼和熊掌兼得的视觉效果。

乡村公路到田间  徐微妹 摄
  点评:阴云密布下,建筑工人身穿单薄的一次性雨衣加紧施工,画面既展现了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又体现出他们作业的艰辛。在高大的水泥搅拌车的衬托下,劳动者显得十分渺小,也恰恰反衬出平凡的伟大,身后宽阔绵长的乡村公路可能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采摘  李桂芝 摄
  点评:一边是硕果累累,一边是陡峭山体,作品体现了果农工作的强度和难度。飘渺的云雾,既体现了山的海拔高度,又简化了画面背景,体现了影像纵深。在绿色山峦的衬托下,更凸显了黄澄澄压满枝头的柿子。一袭红衣将读者的视线顺理成章地引向了劳动者主体。

建筑交响曲   周前 摄
  点评:以天为布,以影为笔,摄影师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了一幅建筑工人在脚手架上登高作业的场景。逆光剪影简化了繁冗杂乱的细节和背景,突出了劳动者形体的线条美,也体现了建筑工人起早贪黑的不易,给观者留下了充裕的想象空间。

豆腐作坊  钟辉 摄
  点评:黑白摄影摒弃了色彩的纷扰,昏暗的作坊烘托出热气腾腾的工作场面。画面细节丰富,人物神形各异。妇人们有充满动感烧火的,有踩着空心砖过滤的,还有背着孩子舀豆浆的,总之,到处是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满满的细节。

电力工人  潘国霞 摄
  点评:一字排开的电线杆,整齐划一的电力工人,产生了强烈的纵深感、层次感和节奏感。电线如同五线谱,工人如同点缀其间的音符,一起组成了一首曼妙的劳动之歌。但画面右上角的粗电线稍显突兀,有些许影响影像的整体效果,也容易分散观者的注意力。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4年·第 77期· 4版


点评:耿菲菲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126
对开每周两期
24个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么订阅报纸




  •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二维码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界的权威动态信息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