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 满

乐活   2024-11-08 19:02   北京  
画面构成中,有一种饱满之态——元素丰富,充盈整个空间,尤其是形态相似的“点”元素以排列组合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更易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满的理想状态是要确保元素安排有序、控制得当。此处涉及“度”的把握,而不是毫无章法的随机取景构图,胡乱地填充布置,正所谓过犹不及。过度的满会让画面看上去杂乱臃肿,缺失透气感,让人产生不畅通的感受。所以“满构图”,实际是满得恰到好处,体现着摄影师对现场元素的巧妙处理和安排。
一是根据“满”的特征,寻找相对应的拍摄对象。那些在数量上比较有优势,而且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广泛分布的景物就是我们的目标,像密匝的花草、林立的建筑、密集的人群等,它们将成为构成“满”画幅的基本条件。当然,“满”的理想呈现还需要通过取景框进行取舍和布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一个原则,即在“满”中求对比。“满”是有章法的,善用对比就是最佳章法之一,譬如“满”中有主次、疏密、大小、动静、虚实等。在元素丰富甚至密匝的画面中,疏密变化对于画面的节奏控制尤为有效;大小对比则可以使元素之间产生张力;色彩对比能带来视觉韵律和冲击;动静虚实则可以营造出某种动感和空间氛围。常见的散点构图、放射式构图、图案构图等都有较多运用。
二是在“满”的画面中,营造独特形式。通常,满构图中常见两种较为独特的形式,一种是内容以结构相似的形式反复出现、排列组合,即图案特征。它结构清晰、节奏均匀,看上去具有无限的复制和延展性,能以非常明晰的结构美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打动观者。不过,这一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画面的刻板和平面化,要学会运用对比等不同手法去打破刻板。另一种是元素之间虽没有相似之处,却可以通过巧妙安排、隐性线条、潜在结构等营造饱满感。这一种形式比较考验摄影师对空间的理解与布局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把握,即何处该留白,何处该“使墨”;知道该怎样营造空间层次,怎样安排隐藏线索,最终使多样元素各居其位,且富有联系,在整个画面中浑然一体。

采芡实  俞利强 摄点评人:毛富(甘肃省嘉峪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点评:满满当当的画面中,大小不一的芡实叶片在俯拍视角下展现出图案效果,带来视觉吸引力。绚烂的色彩形成视觉氛围,整体效果酷似一幅水墨画。在色彩对比下,身穿红色衣装的人物被鲜明凸显,并在恰当的构置中将主题效果充分彰显了出来,吸引着观者的眼光,成为趣味中心。

翱翔冰川  侯妍 摄
点评:巨大的冰川充满画面,弧形的结构带来形式感,形成框式构图,飞鸟恰当安排在框内,使其视觉效果凸显。因为生命元素的加入,让冰川景观变得有了生机感,从而将翱翔之姿的内涵作了延展。

露珠  严春梅 摄
点评:作者将观察的视角投注于荷叶底部,通过饱满的构图,以及生动的虚实处理,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空间意蕴和视角趣味,水滴的生动性被集中刻画和呈现,在不同的质感对比中得到了强化。

播种  赵波 摄
点评:长焦镜头聚焦正在劳作的人物,平整如镜的农田与一字排开的人物形成饱满的构图,富有透视效果的土地增强了空间形式,前景中虚化的植物则带来空间上的层次和对比效果。

阿尔金山百沙泉  张春清 摄
点评:光线的美妙色彩和光影趣味展现出吸引人心的魅力,景物不同质感产生的虚实景象进一步增加了趣味性,饱满的镜头感进一步强化了景观的细节和结构特征。

盘山公路  彭银高 摄
点评:画面中的盘山公路在俯拍之下展现出形态趣味,它牵引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迂回,不断深入景观之中,而周边的环境则具有一种协调的结构感,同时在明暗光影的渲染下增加了变化和空间性。

假期经济   徐菲丽 摄
点评:夜市的灯光起到了辅助照明效果,配合较高的拍摄视角,生动刻画出古镇夜游的面貌和繁忙景象,生动的冷暖对比,以及饱满的元素构置,进一步强化了古镇的热闹气息。

蛏池穿梭  万金家 摄
点评:画面展现出较强的透视特征,以及因为元素的排列和过渡而呈现出来的图案效果,点线面的生动结构凸显丰富的阅读细节,满画面的构图也更好地表现了现场的环境特征,人物的位置则为画面增添了吸引力。

节奏   郑宗武 摄
点评:点元素特征鲜明,因其排布而产生的节奏感则成为吸引人心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线条向画面深处排列延展的状态带来流动感,在疏密关系中得到了整体协调的展现。

“巨龙”横卧石林间  牛维美 摄
点评:作者聚焦于石林的局部,精彩刻画出了石壁的结构样貌,高角度俯拍的视角展现了公路的蜿蜒盘曲之态,并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公路的形貌特征,带来联想空间。

较量  戴海棠 摄
点评:小学生充满整个画框,带来满构图效果,人物的情态捕捉自然、生动,两位赛手不同的状态,以及观众丰富的面部表情刻画,都展现出鲜活的现场感和独属于小学生的那份欢快和童趣。

大地之眼  赵秋霞 摄
点评:高空俯拍产生的透视效果展现出一种抽象的意味,色彩的变化和线条的延展看上去如同写意绘画一般充满了想象感,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大地之眼”看上去格外鲜活,人物的点缀则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感。

施工   张一平 摄
点评:钢架结构的生动性有着一定的生动表现,它增强了画面的形式,并营造出富有特征的场景氛围,安排在顶端的人物富有节奏性,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独特美感。

绿叶扶仙子  鄂金书 摄
点评:采用低角度仰拍的视角展现荷花独特的一面,因为透视产生的汇聚式结构在间接的背景下得到生动呈现,荷花的居中安排,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显著,逆光很好地塑造出了植物的质感特征。

收晒香云纱  李美贞 摄
点评:线条在画面中的分割效果鲜明,在视觉上形成图案美感,明亮的直射光照明突出了色彩特征,并刻画出了人物和三轮车的立体效果。画面构置上也具有趣味性,彰显了主题意蕴。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4年·第 82期·4 版


文、点评:刘冰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126
对开每周两期
24个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么订阅报纸




  •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二维码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界的权威动态信息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