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信推送方式改变,请点击加关注,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点赞并转发,以支持我继续分析创作,谢谢了。近段时间,关于美国大选,话题很多,但讲的观点,大致都差不多,我们这里,如果把人家的观点,再去复述一遍的话,那就是太落俗套。国家之间的博弈,千说万说,其实到最终,还是靠各自的实力,来说话。这种实力,包含的内容,可就多了,按古人的标准,差不多就是这三样:天时、地利和人和。近段时间,准备写个系列,总共五六篇文章,来详细聊一下美国: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它到底强项在哪里,弱点又在哪里?不过这个系列,我们要换个次序,先从“地利”谈起,谈完后,再来谈“天时”和“人和”。先从我小时候,从我大约4、5周岁时讲起,当时我已经学到了不少字了,不知道那一天,突然在家里,看到一本书:《绿野仙踪》,多萝西和奥兹国的故事。小说刚开头,就觉得很神奇:因为上面说,多萝西和亨利叔叔、爱姆婶婶家的房子,没有阁楼,也没有地下室,只有一个小洞,直挖到地面下,叫作“旋风的地洞”。如果大龙卷风刮来,全家人可以躲进里面去。多萝西和奥兹国的故事,之所以开始,就是因为龙卷风来时,她本来已经进了地洞,但她发现自己的小狗托托在外面,就冲出去要就托托,结果房子被龙卷风吹走了……直到很多年以后,我碰到个美国人,说起这段,刚开始还笑着说:你们美国人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居然能想出这么有趣的开头情节。结果我就看到此人眼睛慢慢张大,然后越张越大,最后他讲了一句:这个情节不是想象的,是完全真实的呀!之后才知道:直到现在,美国有些栋房的住家,他们还是会挖《绿野仙踪》里所描述的那吃,名字叫cabin。龙卷风来时,人就躲到里面去,带上点水、还有吃的东西,等龙卷风过去之后,大家再从地下上来。这位老兄说没用,他就亲眼见过:龙卷风卷过当时一座纯钢架的桥梁,然后在狂暴的风力下,钢架轻而易举地,被拧成了像麻花般的一团。美国还流传着,各种有关龙卷风的传说,有个人跟我讲:有次他和几个朋友,开着两辆车,结果运气不好,撞上龙卷风了。他们这车的,逃过了;剩下那辆车的人,不知道吹到哪儿去了。还有个朋友,讲过他和龙卷风遭遇的一场生死经历:有次出门,忘了看当地气象局的天气预报,不知道龙卷风要来,结果开到半路上,就看到一条黑色的龙卷风,简直是铺天盖地地,在飞快旋转着。只能硬着头皮,拼命加足油门,在龙卷风笼罩的黑暗中,疯狂地奔驰。当时天下着大雨,非常狂暴的那种,除了前车灯,啥都看不见!所有人心都砰砰砰地跳,连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自己在逃命。这种死里逃生的亲历记,非常地多,这里就举简单几个例子,让大家知道龙卷风这玩意儿,究竟有多么可怕!到这里,就得讲讲全世界,其实几乎所有地方,都有龙卷风。甚至有些国家,因为龙卷风经常发生,所以有些地方,还被当地叫“龙卷风走廊”,像英格兰,就有一块带状地区,大约在西萨塞克斯郡和汉普郡边界出,那里的龙卷风发生率,就特别地高,所以当地人,就给它起了个称号:龙卷风走廊。全世界到目前,好像没观测到龙卷风的,只有南极洲,但很多人也怀疑:南极洲可能也有龙卷风,只不过世界各国在当地,设立的观测站,能观测到的范围,还不够而已!看北美大陆,会发现它有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它有一块超级大的平原,超级通透,而且超级开阔,从北极,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有一年,我去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出差,这个盆地海拔挺高,但在盆地里,其实大部分的地面挺平,同时非常干燥,基本算是戈壁和沙漠为主吧!大约中午的时候,我就看到,地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开始慢慢模糊起来,再过一会儿,就出现了好几条旋转的小风柱,因为把地面的沙尘刮起来了嘛,所以就这几条风柱,就显得特别清楚。
之后很快,小风柱融合成更大的风柱,一个小型的龙卷风,就很快地,在我们的车子外面,形成了。里面夹带的,也不光是沙土这么简单,而是小石子了。
最后这个小龙卷风不知怎么回事,撞向了我们的车子,我们就听到外面“噼里啪啊”地一阵,然后这个很小型的龙卷风,就这么崩溃了!这个过程看过后,就差不多明白龙卷风,它是怎么形成的了!美国其实也差不多,之所以龙卷风超级地强,是因为它平原的面积,实在是太大:共有482万平方公里啊!美国这块大平原,可是南北通透的呀,所以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墨西哥湾的温暖湿润空气,可以在这块地方相遇。冷暖空气强烈碰撞和交汇,会形成强对流天气!就有这么一组数据出来了:美国以一国之力,就产生了全世界80%的龙卷风,差不多1年有1000多次,龙卷风来的时候,空气剧烈摩擦,所以还伴随着强烈的雷电,一年有1万多次!上张图,让大家感受一下,美国的龙卷风,究竟有多么地牛叉!
正好把美国差不多所有降水还算有点多的地方,都给覆盖了!明白美国东部地区,为啥降水挺多,但沿途所见,往往只看到牧草,还有悠闲地,在吃草的牛羊了吧?到这里红线内的地方,来种地:这块地方,虽然降水量很少,大约300到500毫米,相当于我们内蒙古,但它地下是黑土,头顶上龙卷风少啊!看到这里,你的双眼,是不是该饱含热泪:在美国,想种点地,容易吗?
事情要从1763年讲起,当时从英国来的殖民者,差不多已经在最早的北美十三州,站稳了脚跟。
就在这时,一个噩耗传来:当年10月,英国王室发布了一个宣言,说殖民者只能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到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开垦,以西的地方,就不许去了!
消息传开,整个北美殖民地的人们,把英国国王他们家的女性祖先,统统都问候了一遍!
原因昨天我也讲过了:这些地方,从南到北,都是酸性极强的土地,就算种烟草,也只能种几年,就荒废掉,移民们急需新土地!
怎么办?
很多人就不顾禁令,获得动物毛皮、矿产等资源,自发组成武装拓殖民团冲向了一个地方:坎伯兰山口!
这地方是整条阿巴拉契亚山脉,天生的一个缺口,位置大约在地图上的这个位置。
其实这个山口周边,地势挺险峻的,完全具备中国古代那种超级关隘的条件,只可惜当时的北美土著能力不行,如果他们当年能把这个山口给守住的话,后来美国西进运动啥的,统统都别想继续!
后来我们说美国搞独立战争,是因为“波士顿倾茶事件”,其实这个1763年英国王室的宣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导火索!
独立战争后,美国和英国签署和约,就不但要原来的十三州,还要英国把密西西比河以东,之前不让它进的地方,统统都给它!
之后几十年,大约有30万美国人,就通过这个坎伯兰山口,进入了密西西比河东部!但从此也进入风雷区域。
但进去的人太稀,也没啥文化,所以知道这块地方龙卷风极其厉害的人,不是太多,而且就算知道,因为文化程度低,也不怎么能传到山脉以东!
差不多就在这时,又一个超级大富贵,砸到了美国人的头上:1803年,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居然决定,要把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用便宜到吓人的价格,卖给美国!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讲过:法国这个国家,其实农业民族的气质,是极其严重的,对占有土地,充满了热爱,是一点都不肯放手的!
其实只要把这件事,和同时发生的另一件事,来做个对比,就会发现拿破仑把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人,充满了诡异!当时加勒比海小小的海地岛,在闹革命,为了镇压革命,拿破仑派出了他妹夫勒克莱尔,还有12个步兵团、4个轻装步兵团、6个炮兵团、19个骑兵队、1个轻骑兵团、2个龙骑兵团、1个工兵团,以及庞大的后勤补给部队和海上支援力量。海地才多大一个岛?拿破仑愿意出这么多的部队,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拿破仑简直像白送一样,就给美国人了,这事难道不奇怪吗?
如果看到当时法国人的记录,一切就都明白了:大约在1770年,当时的路易斯安那,还属于西班牙,有个法国人,号称是文学家,其实很可能是干另一行的,他把整个地方,统统都跑了一遍!之后就他就写道:路易斯安那,地方确实挺大,但那块地方实在不是什么好地方哦,当时稀稀疏疏地,只有几个西班牙建的城堡,但它们统统都不敢像在墨西哥那样,去建个二层,最多只敢建一层!
因为当时的龙卷风实在太大,建二层的话,说不定那天,就被龙卷风给吹毁了!
而且就算这样,在当地建城堡,派少量兵驻守,也非常不划算,因为当地很难种出粮食来,要靠千里转运,才让当地驻军,吃上饭!就是这种地方,看着挺大,没风地方的时候,看着挺绿油油的,但这块地方,实在不适合人类生存,实在没啥价值!但拿皇也有失算的地方:他应该肯定不知道,路易斯安那的西北角,虽说干旱,却不是遍及美国的那种强酸性土壤,而是黑土带,同时龙卷风也没那么多!
现在美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就在这块地方!
这些事,当时买下路易斯安那的美国人知道吗?他们根本不知道,直到现在,很多美国人还觉得:拿破仑这人,真是好来真是好,居然简直像白送一样,把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给我们了!
其实如果当时的美国人,能看一下美国的龙卷风地图,再加上下面这张美国雷电分布图,恐怕对拿皇的感激之情,就会小很多!
和美国飓风分布图、美国降水图、美国酸性土壤分布图,简直高度一致!
整个加起来,差不多就是:美国温度比较高,降水比较多的地方,不适合搞农业,最多只能凑合着,种点牧草啥的,喂喂牛羊;美国适合种地的,却是那种维度高到接近东北,干旱到接近内蒙的地方!
这是一片被龙卷风和雷暴笼罩的国度!
到啥程度呢?
知道美国自由女神像吧,她平均每年要被雷劈600多次!
还有其它搞笑的事:像2019年,美国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独立日庆典,突然“轰隆”一声,美国国会山被雷给劈了!
如果你想拍出最漂亮,最绚烂的雷电照片,建议去美国!
因为那本来,就是一块风雷之域!
到啥程度呢?
它的自然环境其实极其恶劣,在前工业化时代,根本让人无法有效开发利用,甚至到了连原生文明,根本没法成长起来的地步!
到这里,就得把之前讲过的话,再来说一遍了:我们把各种事统统都撇开,放在另外一边,光在这么一块地方,美国居然崛起,其实非常不容易。美国过去之所以能发达起来,其实必须承认他们确实很努力!
也必须承认:他们现在,忘记自己是怎么崛起的,不努力了!
唉,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看到更多世界,请点击下方加关注,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点赞并转发,以支持我继续分析创作,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