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物传 | 被折叠的将军夫人:陈香梅

学术   2024-11-22 10:08   中国香港  

By  岭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潘栩言

1981年元旦,美国特使应邓小平邀请访问中国,中美建交步入新阶段。特使团队中一张亚裔女性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在随后的人民大会堂欢迎宴上,邓小平特意将这位女士安排在第一贵宾的位置上,而同来的参议院共和党副领袖史蒂文斯却位列次席。邓小平解释道,她坐首席史蒂文斯坐次席,那是因为参议员在美国有100来个,而这位女士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她便是陈香梅,白宫罕见的华人面孔。陈香梅的人生往往被“传奇”一词概括,其风采也总在“飞虎队将军夫人”的荫蔽下。然而在成为将军夫人之前,她已有相当的阅历和能力。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陈香梅在北京四合院度过童年,在战乱离散中辗转香港和广东求学,并于抗战期间成为中央通讯社第一位战地女记者,同时坚持阅读写作。从中国到美国,从流亡到白宫,从父亲口中的到 “赔钱货” 到美国一代华人领袖,她的传奇人生中有许多面向被折叠。


淑女之家

陈香梅(Anna Chan Chennault)(1925—2018),美国华裔政治人物。她祖籍广东,生于北京,她的家庭兼具传统书香门第和新兴巨商特点。祖父陈晓云为晚清秀才出身,早年弃文经商,30岁便荣任中国最大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经理,但七年后因破产欠债自杀。祖母来自书香世家,丈夫早逝后独力抚养五个孩子,包括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他留学英国,取得法学博士,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后进入外交界,在古巴、墨西哥、美国以及东南亚、南亚各地的使领馆任职。


陈香梅的出生并不受父亲和祖母的欢迎。她在自传说道,家里期盼母亲能生儿子,姐姐出生时虽有失望但还是作为喜事热闹庆祝了,但她出生时祖母直言其为“耻辱”,并建议父亲再娶一房小妾。随后四个女儿接连出生,陈香梅成为姐妹中的“二姐”。然而外祖父廖凤舒在某种程度治愈了陈香梅的童年。廖凤舒是民国初年的学者与外交家,曾随李鸿章出使欧美,担任过驻古巴公使。他的弟弟廖仲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跟随孙中山参与革命,而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后就读于岭南大学。在北京的四合院中,陈香梅常见外祖父廖凤舒举办盛大宴会,穿戴巴黎时装,潇洒自如;她也常在外祖父的书房里探索整墙的书籍、字画和石刻,最后在外公的摇篮曲和臂弯下入睡,这些不仅成为她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成为她对文学和艺术的启蒙。母亲廖香词与外婆一样是新派女性,曾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学习艺术,性格活泼热烈,追求新式恋爱;但她没能逃过家族的指腹为婚,与未曾谋面的陈应荣联姻,婚后育有六个女儿。新旧并立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使陈香梅很早便有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一定要为爱而去爱”。


文学是她最初的热爱,也伴其一生。“金色的童年像一扇打开的大门,你的未来将从这大门迈进……文学就是我这大门的门坎。”陈香梅在北京东华门大街孔德小学上学时,语文老师李洁毕业于北平大学中文系,对中国文学和语文教育有优秀的理解。他直言陈香梅硬笔糟糕,对作业态度敷衍的问题,但同时赞赏她的写作潜能,鼓励她广泛阅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并赠予她《唐诗三百首》。陈香梅虚心听教,一一照做,在李洁的指导下逐步培养起系统的文学理解和写作能力,并接触到了狄更斯、毛姆等西方文豪的作品。10岁那年,她写下第一首诗,立志成为作家。


少女的流亡学年

陈香梅的求学之路完全在战火和动荡中铺展开来。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其父陈应荣被派往美国新墨西哥州任领事,母亲独自一人带着陈香梅及其五个姐妹暂居香港,生活困顿至极,不得不变卖家中珠宝以维持生计。陈香梅偶然目睹母亲在当铺变卖珠宝的场景,贫困的威胁直击心灵,她泪流满面, “在北京我一直像蚕宝宝一样生活在富裕的躯壳里,现在这种安逸已离我而去……从现在起,我在学校里要表现好,要让妈妈从害怕贫困的精神恐惧中解脱出来。”不幸却接踵而至。母亲患上子宫癌,不久撒手人寰,父亲在美国另娶,留下姐妹六人在异乡相依为命。陈香梅作为二姐不得不肩负家庭的重担。首要任务是严格管理财务,保证五个女孩的学费和生活费。极度节俭下她只得将梦寐以求的学习钢琴的机会让给了妹妹。


好在父亲提供了资助,陈香梅与其姐妹得以进入香港的法国圣保罗女书院深造。该校由天主教修女管理。在学识渊博的国文老师杨素影的指导下,陈香梅在古文和诗词学习上取得了迅速进步。成年后成为记者和作家的她,常引用唐宋诗词于文章之中,便是受益于此。不久陈香梅转学至真光女中继续高中学业。该校是中国南方知名的女子学校,战时从广州迁至香港。她优秀的国文素质使她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不仅参加并赢得了全港中学生演讲比赛的冠军,还担任校刊记者和编辑,管理充满浪漫色彩的同学通讯专栏,并常帮同学修改作文、代写情书。在1939年真光女学学生自治会会刊上,陈香梅发表诗歌《寄给亲爱的祖国》,为国难中的战士和民族同胞振奋精神;还在校刊发表《油麻地贫民窟巡礼记》,通过细致的走访、考察和记录,为贫苦大众发声,这也显现出她日后成为记者的潜力和抱负。


1940年陈香梅进入岭南大学国文系,她回忆在岭大读书的日子是幸福惬意的,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每日的下午茶,她也是从这时起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岭南大学原位于广州,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香港,借用香港大学的课堂和校舍。港大的学生白天上课,岭大的学生则在午后和晚间。因此上课前或下课后,陈香梅总爱和几个同学在港大的茶室或附近的咖啡店里喝下午茶消磨时光,交流上课心得,或是讨论书籍,谈天说地。那时他们对国事并不关心,陈香梅回忆道“虽战云恐怖,箭在弦上,我们竟是稀里糊涂地打发日子”,甚至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很快灾难的到来让这群“公子小姐”吃尽苦头。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随即引燃。香港也遭受轰炸,陈香梅带着姐妹离开港口,冒着枪林弹雨逃往大后方。一路上,六姐妹依靠出售母亲的首饰和朋友的援助生存,从澳门、广州湾(今湛江)、柳州等地逃往桂林,一路上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甚至日常果腹都难以保障。陈香梅回忆道:“我们奢侈地每天吃个梨,从烂水果中获得的唯一能量却在象鼻虫里面。” 途中她还不幸感染了疟疾,当时医疗落后,药品短缺,她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数日。病愈后,她与妹妹香桃决定结伴回到岭南大学求学,这也是当时离她们最近、最安全的学校。


此时岭南大学已迁至广东曲江名“大村”的偏僻乡下。校园坐落于山区,为躲避日军空袭,师生需要频繁从一个村庄迁移到另一个村庄,教室和宿舍也设计得极为分散,教学设施简陋,缺乏电力和自来水。有时日本飞行员飞得很低,以至于同学们能看清他们的胡子。这是充满艰辛和临时性的三年。她回忆道,她总是跑向防空洞,像老鼠一样逃窜,用井水洗冷水澡,靠蜡烛照明学习。虽然不富裕,她却感到无比乐观和满足。每日读书散步,甚至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岭大有一个小剧场,同学们上演戏剧、诗歌朗诵、音乐会,还举办桥牌和乒乓球比赛。文学是陈香梅的精神支柱,无论是《诗经》、唐诗还是明代的讽刺小说,她都沉醉其中;文学教授吴重翰则是她的楷模,他们常常一同读书,评论诗文。陈香梅还参与校刊编辑工作,并在1943年《岭南周报》发表《胡骑尘满城》。同年陈香梅以文学士学位毕业,仅用三年。


虽然陈香梅说自己离开岭南大学后,“无论如何也收拾不起那份诗一般的心情”,她还是坚持读书和创作。1945年陈香梅分别出版第一本散文与诗《遥远的梦》,随后出版小说集《寸草心》。她一生坚持共出版中英文五十多部作品。1947年陈香梅以记者身份跟随陈纳德将军访问华南时,特地拜访岭大校园并拍照留念。六年的流亡学年极大改变了陈香梅,她从温室之花磨砺为能够适应峭壁悬崖的寒梅,也愈发心态平稳,坚强独立。同时她培养起更清晰的目标——成为记者。



陈纳德将军访问华南:陈纳德在岭南大学,其左为女记者陈香梅,《艺文画报》1947 [ 第1卷,第9期,8页]                                                                 




《寸草心》(1953版)


多重身份的冒险  

1944年,年仅十九岁的陈香梅拒绝父亲的安排前往美国,选择独自留在中国的大后方。多年后她回忆这一决定时表示,留下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对父亲抛妻弃子的愤怒,更多是出于对前途未知的好奇和自我探索的渴望。“我想要验证自己单独面对挑战时的能力如何,我要去探询、去学习、去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


在个人努力和老师推荐下,陈香梅在毕业前夕已获得两家单位的工作邀请,一家地方杂志社和一家晚报。但她抱持更高的志向,在听闻中央通讯社(CNA)即将在昆明成立分社后,她坚定地想加入。CNA总部在重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政府新闻局和官方通讯社。陈香梅克服重重阻碍,顺利进入CNA的面试并获得不俗的肯定,却受制于公司从未聘用过女性的政策。好在公司答应给她试用期,她的优秀表现成功说服CNA允许她成功加入,作为初级助理编辑在编辑部工作,成为该社首位女记者。她负责审阅新闻稿、编辑文稿,并撰写标题和副标题。在中学和大学做编辑的经验使她对这项工作驾轻就熟,即使时常工作到午夜才截稿,她也不以为苦。为了换取住处,她还应征做一家富户两个小男孩的家庭教师。


得益于出色的英语能力,陈香梅工作不久便从晚间采访编辑升调到采访部的外事组,主要负责采访在华美军的任务和中美空军共同抗日、保卫大后方的领空等消息,她也经常去参加美军第14航空队在昆明的新闻发布会,并撰写了两篇美国空军领袖飞虎队(美国志愿航空队)领导人陈纳德中将的专访。陈纳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担任中国抗日战争飞虎队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陈香梅首次采访他时,身着简朴的蓝布旗袍,脚穿布鞋,在众多男性记者中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引起了一些哨声和不满的退场。她顶住压力,成功采访了陈纳德,也深深被他吸引。在随后的多次采访中,两人逐渐了解彼此,渐生爱意,关系迅速升温。抗战结束后,陈纳德返回中国,在抵达当天向陈香梅求婚。


面对陈纳德的求婚,陈香梅并未立即同意,因两人文化、宗教、家庭背景悬殊,且年龄差距较大,亲友强烈反对,令她陷入困扰。然而,陈纳德通过两人共同的经历与相似的坚韧性格化解了这些障碍。1947年,他们在上海结婚,度过了十年的婚姻生活。婚后,陈香梅辞职,全力支持丈夫的航空事业,并担任记者。然而,由于冷战影响,夫妇俩试图发展旅游业务遇到重重困难。1956年,陈纳德被诊断出癌症,生命仅剩三到六个月。年仅31岁的陈香梅在面对这一切时显得无措,而陈纳德却异常坦然,“香梅的力量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他对陈香梅信心十足。两人一同前往欧洲蜜月,随后返回美国,共同度过最后的时光。陈香梅在十五岁时被疾病夺去母亲,二十年后又被夺走丈夫,但正如陈纳德所言,她有一颗大心脏,支撑她独自走完剩下的岁月,也不断挑战亚洲女性在美国的上限。


陈纳德去世后,陈香梅首先的目标是摆脱作为即将幻灭的丈夫的“影子”的命运。她带着两个女儿搬至华盛顿开启事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乔治城大学进行机器翻译研究,接着出版自传《一千个春天》,将自己与陈纳德这段融合了战争与和平、生离与死别的跨国恋情娓娓道来,这是全美十大畅销书之一。此后,她接手飞虎航空公司并担任副总裁,积极参与写作和演讲,此间逐渐意识到提升在美华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她于1959年加入共和党,参与基层竞选工作,与尼克松建立了长期联系,逐渐走进政坛,并在1962年被任命为处理中国难民问题的委员会主席。1964年,她帮助尼克松当选总统,被任命为总统就职委员会特别顾问。1973年,陈香梅被评为“全美12位杰出女性”之一,但她始终未掌握实权。    


随着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陈香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舞台——作为桥梁把太平洋两岸的美国与中国连接起来。1980年陈香梅作为美国当选总统里根的特使访问北京,拜会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也因此有了“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的高度评价。在中美关系紧张时,她又多次前往北京,沟通协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是她的舅舅,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是她的多年好友。即使在美工作多年,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根”在中国,中国是她的祖国。她也不忘自己曾是“岭南人”。1956年陈香梅加入岭南大学校董会,并担任岭大复校基金筹募委员会主任。1998年陈香梅时任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恰逢岭南大学出版《大村岁月: 抗时期岭南在粵北》,她百忙之中作七绝三首纪念母校,其中《忆岭南》中的 “亦师亦友吴重翰,……亦书亦剑岭南情” 表达了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



《⼤村岁⽉:抗战时期岭南在粤北》


展开陈香梅的一生,这位并不受祖母待见的二女儿,在战乱流离中坚持留在中国的女学生、女记者,在美国孤独的华裔女政治家,她的传奇人生背后承受了无数次时代重压和人生逆转,但她不断向上攀爬。如她所期望的,她逐渐摆脱了“陈纳德影子”的命运,最终驾驭住时代的浪潮,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成就了个人和时代的传奇,同时也展现出更立体多元的女性形象。


参考资料

陈香梅(1953).寸草心. 台北:上海书报.

陈香梅. (1978). 陈香梅时间.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陈香梅. (1988). 半个美国人 (再版).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陈香梅. (1992). 香梅之路 陈香梅回忆录. 武汉:武汉出版社.

陈香梅., 杨汝戬., & 沈威. (2000). 陈香梅全集 = A collection of Anna Chennault’s writings. 河北人民出版社.

陈香梅. (2002). 陈香梅回忆录. 未來书城股份有限公司.

Chennault, A. (2008). 一千个春天 : 婚姻的自述 (第 1 版). 文汇出版社.

Anna, Chennault, The Education of Anna, New York: Times Books,1980.



HKLU岭大商科研究生课程
香港岭南大学商学院(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办公室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