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0年毕业的耶鲁本科校友和斯坦福法学博士校友,我在回到耶鲁大学担任耶鲁北京中心主任之前曾在美国的投行、律所和中国的国企等机构工作,也曾担任耶鲁本科学院十余年的面试官,现在还有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儿子,所以当下学生和家长关心和焦虑的升学问题,我都能理解而且感同身受。
面对社会上尤其是中介所渲染的如何才能上“哈耶普斯麻”的“小道消息”或者所谓的“真实案例”,大家一定听过不少。
*注:哈耶普斯麻为五所美国名校的缩写,分别代表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那么,“哈耶普斯麻”到底青睐具备哪些特质的学生呢?实际上,哈佛和耶鲁等高校都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自己的招生标准,并非常清楚地列明和解析了每一条招生标准的涵义。
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均提供官方的招生标准
不同于“多一分少一分定终生”或是“专业定终生”的高考思路,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往往更看中个人的品格和品质。比如,美国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Steven Schwarzman)在耶鲁就读的本科专业是历史。他不仅向耶鲁大学捐了一亿美元翻新了1901年耶鲁大学建校两百周年时建造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创始捐赠人。
李恩祐于耶鲁苏世民中心(Yale Schwarzman Center),在苏世民一亿美元的捐赠下,这一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经过翻修,如今承担起餐饮、表演、舞蹈和展览等一系列功能
以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为例,其对于“成长和潜力”和“个性和品格”方面有着非常具体的要求。比如,在“成长与潜力”方面,哈佛大学提出了对于学生在潜力、勇于接受挑战、追求极致、成长空间、善用时间、自我驱动、方向使命、为未来作出贡献、可塑性等方面的考量。这些要求往往都与个人的品格和品质紧密相关。
What Harvard Looks For?
除了上面提到的“成长和潜力”之外,哈佛的其他几大考量标准如“个性和品格”、“兴趣和活动”、“社区贡献”等其实都是第一大类“成长和潜力”的延伸。而这些关乎“成长和潜力”的品质,其实就是所谓“成功人士”的关键特质,并不是什么玄学。
相较于内容详尽的哈佛招生标准,耶鲁的招生标准相对更像是一种指导思想。其中,“奉献精神”和“活灵活现”是中国孩子更为需要体现的。
What Yale Looks For?
“奉献精神”(Who will contribute most significantly to the Yale community?)不是说盲目地去做公益慈善项目,也不是依靠“拼爹”开展各项招生办一眼就能看穿的活动。相反,“奉献精神”需要看你有没有意识到你身边/社区/世界中存在只有你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你愿不愿意在可能没什么回报的情况下去找出办法改善现有状况。
这件事可大可小——影响力当然越大越好,比如成为像谷爱凌一样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奥运冠军。但是,在她的冠军光环背后也少不了多年的努力、汗水与心酸。这就像人生一样,她最初的坚持和笃定也带着运气的成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够有这样的结果的。但总归来说,“奉献精神”关注的是你能否利用好资源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活灵活现”(Bringing Your Application to Life)需要的则是将你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固定的时间内成功打动面试官。就像招聘面试一样,美国有个表达叫“elevator pitch(电梯游说)”——意思是在挤电梯的短暂时间内,用极具吸引力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别人。
面试环节很能看出一个人的潜力和品格。相对而言,虽然面试中一般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加“吃香”,但内向的人可以通过对热爱事情的熟悉与长时间的钻研来展现自己。
因此,根据藤校明确的招生标准,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多思考这些问题,并根据学校的招生标准进行规划。
来自:耶鲁北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