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湖(在坦桑尼亚称为尼亚萨湖)所有权的争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马拉维和坦桑尼亚两国,至今依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这场纠纷不仅涉及边界划分,还事关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利益,因而备受关注。
争端的核心问题
这场争议的根源在于两国对历史条约和国际法的不同解读。马拉维坚称,根据1890年签署的《英德条约》(也称《赫利戈兰-桑给巴尔条约》),马拉维湖整个湖面应归其所有,边界划在湖的东岸。而坦桑尼亚则认为,按照国际惯例,共享水域的边界应沿湖中线划定,这才是更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马拉维的立场
马拉维认为,《英德条约》明确规定湖泊全境属于当时的英国保护地尼亚萨兰(现马拉维)。尽管大多数国际水体争端通常会沿湖中线划分,但马拉维坚持认为,这份历史条约为湖泊划分设立了独特的标准。
此外,马拉维还援引历史上与葡萄牙殖民政府的协议,称葡萄牙曾将湖中位于莫桑比克一侧的两个岛屿主权转让给尼亚萨兰,以交换对湖东南部分的控制权。这些历史依据,被马拉维视为进一步证明其对整座湖泊拥有主权的有力证据。
坦桑尼亚的反驳
坦桑尼亚则不认可马拉维的主张,坚持认为现代国际边界划分应当遵循湖泊中线原则。坦桑尼亚指出,马拉维与莫桑比克在湖泊南部边界的划分正是沿中线进行的,因此两国在湖泊中的边界同样应遵循这一惯例。坦桑尼亚认为,中线划分符合现代国际边界实践,也更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共享湖泊资源。
区域意义与资源之争
这一争端不仅影响两国关系,也对整个地区产生深远影响。马拉维湖不仅是两国数百万居民赖以为生的水源和食品来源,还被认为蕴藏着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是这些潜在的经济利益,使得争端更加复杂和紧张。
多方努力仍无果
多年来,非洲联盟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多次介入调停,但始终未能促成一致意见。马拉维坚持认为1890年的条约具有法律效力,而坦桑尼亚则呼吁以更现代、公平的方式重新审视边界问题。
这场争端反映了如何在历史条约与当代国际规范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尽管双方都宣称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但马拉维湖的主权归属短期内恐怕难以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