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千年,文物绘影|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中华文物我来画”作品集(二)

文摘   2024-11-03 17:30   湖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如何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生,

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近期,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开展“中华文物我来画”活动

今日推出的是本团队重点推荐文物系列,

让我们跟随华师美院创作者们的脚步,

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名称:《曾侯乙建鼓底座》





作品形式:板绘

作者2023级王筠希

朝代:战国时期

尺寸:高50厘米,直径80厘米

馆藏: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介绍:出土于湖北荆州曾侯乙墓。底座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无数条首尾纠缠的小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人既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底座整体镂空并镶嵌绿松石。至今无人能数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条小龙。

心得体会:在这次文物保护活动中,我深深被曾侯乙建鼓底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所吸引。曾侯乙建鼓底座,作为战国早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繁复华丽的龙纹装饰,令人叹为观止。那些相互缠绕、镂空镶嵌的龙纹,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心生敬意。在创作过程中,我尽力去捕捉这份历史的沉淀和艺术的辉煌。我反复观摩实物,仔细研究其每一个细节,试图通过画笔将这份震撼人心的美呈现出来。我深知,这不仅是对古代艺术的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通过这次创作,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曾侯乙建鼓底座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历史长卷,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的辉煌与文明,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品名称:《唐代侍女俑》





作品形式:水彩画

作者:2023级许晓均

朝代:唐朝

尺寸:通高36.6厘米,宽10.5厘米。

馆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绍:此俑于西安市长安县郭杜镇中纬村出土。此俑满头乌发,双鬓厚大抱面遮耳,头顶挽一髻向前上方抛出,似为“乌蛮髻”。脸庞红润,小眼、小口、俏鼻。上着宽袖白色长襦衫,肩披桔红色长帛,下着高腰曳地浅绿色长裙,裙下露出翘头履。此俑双目有神,粉面含笑,襦衫衣襟敞开,头微左倾、体略右侧,略呈“S”形。双手拱于胸前,手隐袖内。裙点缀各色小团花。此俑体态丰腴,腹部凸出,几近臃肿之态,大致处在中唐时期,大胆装束也可窥见唐代社会的开放之风。

心得:绘制唐代仕女俑图是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从起稿开始,研究仕女俑的姿态,那圆润的脸庞、丰腴的体态,展现出独特的韵味。用线条勾勒轮廓时,要体现出她们衣袂飘飘的柔美,每一笔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上色过程中,色彩选择需契合唐代审美,以红、绿、黄等鲜明色彩为主,晕染出华丽感。在绘制细节,如头饰、服饰花纹时,能感受到唐代工艺的精湛。这不仅是绘画,更是与历史文化的对话,让我对唐代的审美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作品名称:《妇好鸮尊》





作品形式:板绘

作者:2022级朱馨雨

朝代:商代晚期

寸: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

馆藏: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馆。

介绍:商代晚期青铜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国宝级文物,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尊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使人叹为观止。整体器具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

心得:这是一件来自商代的青铜器,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它的造型以鴞(猫头鹰)为原型,双眼圆睁,神态威严,仿佛随时准备展翅高飞,展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和威严。在观赏妇好鴞尊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动物的敬畏与崇拜。鴞作为古代的一种神鸟,被赋予了神秘和崇高的象征意义,而妇好鴞尊的出现,更是将这种象征意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是一件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更是一件承载着古人智慧和信仰的艺术品。






作品名称:《金门风狮爷大门陶灯座》





作品形式:板绘

作者:2022级姜彤

朝代:清朝

馆藏:现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

介绍:该灯座共一对,陶制,狮脸呈正、左、右三面,铜陵眼外凸,鼻宽,呲咧大嘴,露齿大笑,神情诙谐。头与背部雕有整齐的鬃毛,胸前配有八卦符,四肢细小,呈蹲踞状。此为风狮爷陶灯座,常置于大户人家的大门两侧,用于照明和辟邪镇宅。风狮爷,是闽南、金门、琉球群岛等地设立在建筑物的门、屋顶或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镇风辟邪。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用于辟邪招福。现藏于泉州博物馆。

心得: 金门风狮爷大门,作为金门地区的重要地标,承载着当地人民对风调雨顺、驱邪避灾的美好祈愿。而大门两侧的陶灯座,更是将这种信仰与艺术的交融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绘制这些陶灯座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金门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些陶灯座不仅展现了金门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金门人民对风狮爷信仰的坚守与传承。它们不仅是金门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品名称:《九旒冕》





作品形式:板绘

作者:2022级周婷

朝代:明朝

尺寸: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

馆藏: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介绍: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綖板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前后共垂9道旒。每道旒上计有9颗,红、白、青、黄、黑五种颜色的玉珠,共用珠162颗,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两根丝绳是黑颜色的,叫作“玄紞”。 丝绳垂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材质是黄玉。冕左右下垂的两块玉,即所谓的“充耳”。出土于鲁荒王朱檀墓。被誉为“史上最牛乌纱帽”。

心得:九旒冕的构造精巧,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冕顶上的九道旒,每一道都由细密的珠玉串成,轻轻摇曳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而冕身则以精美的金银丝线和宝石镶嵌,展现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非凡创造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庄重又华丽的整体,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

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中华文物我来画”系列作品集持续更新中

相信屏幕前的你也对今天介绍的文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快拿起手中的画笔,和我们一起探寻中华文物的奥秘吧!

2024中华文物保护传承,我们在行动!



—END—


华大美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美院团委宣传中心


撰稿|陈蓝珺

图片|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

编辑|成思妍 徐越

审核|陈颖嘉



华师美院
便于向校内外师生传播美术学院信息,加强与各兄弟院校及院系之间的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