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基层科普“种希望” 乡村振兴“结硕果”

时事   2025-01-14 21:29   甘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科普小院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近年来,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通过着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打造科技小院、科普小院,壮大农技协等基层组织,创新机制和优化服务,不断引导科技资源、科普资源下沉到农业生产的最基层,构建经纬纵横、全面覆盖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有力助推我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科技小院: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科技小院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科研人员“走进田间、服务农民”为基础,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为农业各环节提供精准支持和系统化服务。

这种“嵌入式”服务模式,不仅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无缝对接,还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快速落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2023年,礼县苹果科技小院依托礼县秦卤苹果产业协会联合会、陇南师范学院、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紧接着,在陇南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团队的主导下研发了苹果脆片,还引进了智能分拣和加工设备。

同年,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产苹果脆片项目,年产值高达6390万元,智能分拣苹果5000吨,生产苹果脆片300吨。

智能加工苹果设备正在为苹果去皮。

苹果脆片。

“三斤苹果可以加工成一箱20克8袋装的苹果脆片,优质脆片的售价可达40-45元,附加值比鲜果要高得多。”礼县秦卤苹果产业协会联合会会长康永良告诉记者。

同在2023年获批成立的,还有甘肃成县食用菌科技小院,这个小院以“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运作。

隆冬时节,走进陇南市成县的羊肚菌种植大棚,技术员正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羊肚菌一般在冬天种植,春季采收。”成县食用菌协会负责人于连泽告诉记者,2024年,我们在陇南推广羊肚菌菌种面积达500多亩;推广过程中,还通过培训和示范,确保农民顺利开展食用菌栽培工作。

甘肃成县食用菌科技小院建成以来,培训菇农3000多人次,技术咨询6000多人,入户、进棚、实地指导1000多人次。创建的五个基地,带动种植大户400多户,栽培食(药)用菌品种10类,袋料栽培600多万袋,食(药)用菌、珍稀菌栽培面积10万多平方米。全县食用菌产值达5000多万元。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还建立了农民合作社与企业的衔接机制,降低了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截至目前,在省科协的指导下,全省已建成科技小院51个,初步覆盖我省各地区特色产业。

科普小院:农业技术普及的前沿基地

陇南市是中国“油橄榄之乡”,陇南油橄榄也是“甘味”区域公用品牌。

位于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立亭村的“橄榄之城”是一家以油橄榄生产加工为主,并对陇南特色农产品进行分拣包装的全产业链企业。厂区占地面积11.58亩,目前已建成储存能力为2500立方米的冷库1座,拥有榨油车间、灌装车间、成品车间、储油库等在内的综合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左右,安装有国际先进的土耳其油橄榄生产线1条,日加工橄榄鲜果60吨,安装日灌装能力2万瓶的全自动灌装线1条。

以“橄榄之城”为基础建立的橄榄之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普小院被省科协列入2025年度甘肃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名单。

“橄榄之城”出品的“陇之韵”橄榄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面积、品种、产量……“橄榄之城”负责人祁大强向记者展示了一摞“资源整合帮带信息卡”,卡上详细记录了农户橄榄树种植信息,以便从品种选育、品种扦插更新到田间管护,再到成熟采收、运输储藏,全过程给与农户及时指导,确保橄榄果的质量的农户的收益。

“2024年,合作社共收购油橄榄鲜果3600吨。”祁大强告诉记者,除自有的2200亩油橄榄基地外,还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让原本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变成有组织的、系统性的经营活动。2024年,油橄榄种植户平均每户的鲜果收入达2万元以上;“橄榄之城”带动就业30多人,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每年季节性用工1200多人次,每人日工资200元-350元,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橄榄之城”生产车间。

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中,省科协十分注重结合地方实际,充分考虑当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小院。

过去三年间,省科协共支持了80家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随着科普示范基地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也逐渐升级,转型为组织管理更加严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促进更加有效的“科普小院”。

“科普小院”深入挖掘地方优势资源,渐渐形成了“协会+科研+公司+电商”的运营模式,带动农民实现有组织的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同时,“科普小院”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全省已建设科普小院26个,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门类。

农技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定西市渭源县是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也是“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1998年,渭源县五竹镇五竹村致富能手苏鹤林组织50多户马铃薯贩运户,联合创建了“渭源五竹良种洋芋繁育协会”。

20多年前,当地农民就已经开始探索马铃薯良种的培育。2009年,在渭源五竹良种洋芋繁育协会的基础上,建立了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和甘肃陇原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2017年,又成立了渭源县五竹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

“截至目前,渭源县五竹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已遍及五竹镇的7个村、54个社和清源、会川、祁家庙等8个乡镇,影响广泛。”五竹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负责人刘永红告诉记者。

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已是硕果累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从“脱毒瓶苗组培扩繁”到“原原种网棚繁育”再到“种薯储藏”“品牌培育”,现在的渭源县五竹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种薯全产业链体系,并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按照“有产业基地、有良种供给、有农业机械、有产销订单、有储藏设施”的“五有”标准,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种植、管理、收购、储藏、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以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降低了市场给农户带来的风险,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互利双赢的增收格局。

“目前,五竹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年产马铃薯原原种2000万粒,原原种生产实现了采挖、筛选、数粒机械化和贮藏智能化,种薯生产技术实现了全面转型升级。”刘永红告诉记者,直接带动全镇2000余户农户参与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

种薯万吨恒温贮藏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广大农户提供科技服务,推广以“陇薯”系列为主的良种。自2007年以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继平团队就与五竹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给予细致服务:深入研究马铃薯抗病性变异情况、提供科学品种布局建议、持续攻关马铃薯易发病虫害防治等等,确保种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李继平说:“通过优化土壤结构和种薯收获前的消毒处理,有效解决了种薯烂窖问题,减少了30%-40%的损耗。”

在省科协的指导下,甘肃省农技协联合会打造了“甘农百萃”品牌,不仅提升了甘肃农产品的辨识度,还拓宽了产品的市场空间。目前,全省已累计成立基层农技协组织488个,成为科技赋能农业、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平台。


甘肃科技报
《甘肃科技报》创刊于1958年,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一张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类报纸,曾先后两次获得“全国十佳科技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