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萍矿仍然是以煤炭生产为主业的时期,在所属高坑、安源、青山、巨源、杨桥、白源、黄冲七个矿区中,地处分宜县杨桥、凤阳、双林三乡交界处的杨桥煤矿最为偏远,距离萍乡110公里。在高速公路还不知是何模样的时候,唯有曲折迂回的省道和乡村公路连通这座位于山沟里的煤矿,车辆一过尘土飞扬,去一趟需半天时间。
1985年6月1日建成投产的杨桥煤矿,刚开采时生产一线和技术工种工人大多是从萍矿其他煤矿抽调分配过去的,在以老带新的影响下,逐步补充各采掘区队人员。矿里那时没有公共交通车,职工出行唯有指望公交公司一天两趟的客车,若是遇上节假日出行,还得提前预购车票。
乘坐火车当然可行,但那时只有慢车才会在分宜火车站停靠,错过了时间就得沉住气等候。到了分宜下火车,还得去汽车站转乘客车进矿区。刚刚在矿里安家的人,都会携带些家用日常物品,肩挑背负大包小包是常见的。由于行李物品多,常被呵斥买货票。职工家属多么期望单位拥有自己的通勤车,可以便捷直达,不必一路走走停停。
那时去杨桥煤矿,萍乡公交公司的运营时刻表上并没有这家国有企业名称,当时的售票员也不知道这座煤矿就在小地名叫“大坑”的地方,打印的车票醒目地标明“大坑”两个字,一番解释才明白我们是要去大坑新建的杨桥煤矿。于我们矿工来说,煤矿建在大坑山沟里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在手机不知为何物的年代,许多人初次去杨桥煤矿都闹出了乌龙——乘火车到分宜下车转乘客车时,信心满满地搭乘去杨桥的客车,结果一下车发现是杨桥乡政府,偏离杨桥煤矿十多公里。令人懊恼的是,杨桥乡又没有通往杨桥煤矿的客车,这真叫人哭笑不得,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开动两条腿顺着山路步行至杨桥煤矿。
直到九十年代,杨桥煤矿职工代表大会上大多数人发出急需解决矿区开往萍乡的通勤车呼吁,矿领导怜悯民生之多艰,承诺终于变为现实,从萍乡客车厂购进了一辆大客车,特定服务煤矿职工及家属,票价同等,隔日一次往返开行,节假日除外。这对于居住在山旮旯里的数千名职工家属来说,就如深山里的少数民族迎来了“齐天大圣”的降临。
那时《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没出台,虽然发车前是按座位售票的,因中途有时会遇到等候上车的职工家属,司机不忍心丢下他们,偶尔超坐也是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