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引起了生态系统服务(ES)关系复杂的时空变化。然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关系驱动机制的动态分析仍然不足,制约了对可持续植被恢复的理解。本研究以延安市为典型植被恢复区,量化了代表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固碳、产水量、基流调节和水土保持)之间协调关系的综合指数(ESI),利用贝叶斯信念网络构建了一个社会生态框架,以探讨 1990-2020 年间 ESI 驱动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 在过去 30 年中,ES 关系的协调性显著增强,这主要归因于产水量值最高的地区。基流调节值较低的地区对 ESI 构成风险。(2) 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的合计贡献率一直接近 70%,成为 ESI 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在过去十年中,人类活动的贡献大幅增加。(3) 情景分析表明,仅扩大植被覆盖就会对改善 ESI 产生门槛效应。此外,研究结果还揭示了通过人类活动提高基流和维持 ESI 的广阔前景。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利用贝叶斯信念网络分析社会-生态相互作用的实例,加深了人们对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变化的理解。
本文以中国最早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的地区之一延安市为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延安市从1983年开始实施水土保持措施,199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延安市的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在过去的30年里,城市的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稳步增长。与1990年相比,延安市到2020年的GDP增长了55倍多。然而,社会生态系统内部的水资源冲突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区域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在此,本文重点研究了1990-2020年四种生态环境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化关系,包括固碳、产水、基流调节和土壤保持。利用综合ES指数ESI量化了ESs之间权衡与协同的耦合关系。该指数基于Bradford和D’amato的权衡与协同理论,将均方根误差方法与量化方法相结合,用于评估生态环境效益,以捕捉四个生态环境在不同时期的综合协调。然后,以四大ESs和人类活动强度为关键节点,构建ESI相关的BBN框架(简称ESI-BBN),探讨近30年来ESI的驱动因素。研究的目的是:1)识别延安市生态系统质量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2)阐明近30年来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变化的驱动机制;3)探索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质量指数的动态响应。因此,本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
1. ESI和HFI的时空分布变化
2. ESI-BBN节点概率及其变化
四个ESs也显示出随时间的剧烈变化(图6k~n)。从1990年到2020年,固碳和土壤保持的低概率分别从39.7%和68.1%下降到9.38%和61.5%。这一趋势反映了植被恢复在促进碳储存和控制侵蚀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产水量和基流调节的低概率分别从2.73%和95.8%增加到7.33%和96.1%。在四个ESs的综合相互作用下,ESI的最高概率从1990年的29.4%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49.4%。由于植被恢复、气候变化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复杂多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ESI变化的驱动机制。
3. ESI驱动因素的贡献和变化
4. ESs之间的权衡与协同
5. 揭示ESI-BBN之间反馈的情景模拟
初审:钱一莹
审核:徐彩瑶
排版编辑:段淑慧
文献推荐人:段淑慧
参考文献:Ting Li, Zhihong Qiao, Liyang Ma, et al. Constructing a Bayesian belief network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 drivers of ecosystem service relationship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4, 166: 112444.
推荐阅读
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