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的药食两用价值

健康   2024-11-08 21:11   北京  
蛤蜊是一种常见的海鲜,学名文蛤,是帘蛤科文蛤属动物文蛤。文蛤富含蛋白质,不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其肉和壳还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文蛤肉又称海蛤肉、蛤蜊肉,传统中医认为文蛤肉有润燥止渴、软坚消肿的作用,主治消渴、肺结核、阴虚盗汗、瘿瘤、瘰疬等疾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其功效如下:“润五脏,止消渴,软坚散肿,为营养品,又为利尿药。且有软坚之功,治项下瘿瘤(包括淋巴腺肿、甲状腺肿等)、肺结核、阴虚盗汗,加韭菜作菜常食。”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文蛤肉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作用,还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增加胸腺重量和血清溶血素抗体,对超敏反应有双向调节作用。蛤蜊中所含的蛤素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此外,文蛤肉水解液还能降低正常和高脂血症鹌鹑全血黏度,并对体外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文蛤肉灌胃可提高老年小鼠血清总SOD活力。
所以蛤蜊适合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甲状腺肿患者、淋巴腺肿患者、肺结核患者食用,经常食用蛤蜊肉,对这类患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可减轻其症状。
蛤壳和蛤粉(蛤壳研磨而成的粉末)则为常用的中药,蛤壳中含碳酸钙、甲壳质、磷酸钙、硅酸镁、碘、溴盐等成分。传统中医认为蛤壳味咸,微寒,归肺、胃、肾经,有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等功效,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等,可内服,亦可研末撒在患处或调敷在患处,蛤粉治疗湿疹和臁疮即为直接撒敷患处。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文蛤散”方,是以文蛤五两,研为散剂,每次服用方寸匕(约1-3克),文蛤散主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此即中医所说的“上消”证,为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文蛤亦经常用于治疗水肿、咳逆上气、小便不利、坐卧不得。如《圣惠方》就记载: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一两,杏仁一分,桑根白皮一两。以上药,研为末,以枣肉一起捣烂,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于饭前以大麻子汤送服七丸,以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此病证类似于慢阻肺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时的症状。
文蛤用于治瘿瘤、瘰疬的记载也很多见,如《验方新编》中的“五海瘿瘤丸”就是以海带、海藻、昆布、海蛤粉、乌贼骨各5钱,水煮后代茶饮,以治疗“瘿瘤”。今人治疗各种癌症,亦经常在组方中加入蛤粉,取其软坚散结之功。蛤粉入汤剂,需要用无纺布袋包着煎,以免煎出的汤剂成糊状物,难以下咽。

周志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述而不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