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鹏-3号”事件:光缆断裂的黑锅,中国船凭什么背?

2024-11-20 22:07   山东  

2024年11月20日,丹麦海军上演了一出“北欧版银河号事件”。三艘军舰拦截了中国货船“伊鹏-3号”,理由竟是怀疑这艘货船“破坏了连接芬兰、德国以及瑞典、立陶宛的两条海底光缆”。丹麦的逻辑令人瞠目结舌:光缆损坏的时间点,刚好与中国货船路过事发海域重合,因此怀疑货船是罪魁祸首。


这就奇了怪了!波罗的海航道每天有几百艘船只经过,为何唯独盯上中国货船?更何况,一艘普通货船又是如何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海底,完成如此精确的“破坏任务”?不拿出证据,却匆忙指责,这一操作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北约某些国家蓄意抹黑中国的又一场舆论战。


从技术角度来看,货船和海底光缆损坏的关联性几乎为零。丹麦方面所谓“船锚割断光缆”的说法,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极其荒诞。货轮的锚链长度有限,普通货船根本无法触及深海电缆,更别提精准破坏。何况,就算真的损坏,航海日志、卫星定位、AIS船舶轨迹系统等都有迹可循,根本无法隐藏。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切断了海底电缆?丹麦、瑞典等国都避而不谈,只说是“人为破坏”,但谁是真凶,心里没点数吗?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22年“北溪-2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至今没有给出明确调查结果。那个时候,德国、瑞典和丹麦的海军在哪里?为何这一次光缆受损,却能迅速调动三艘军舰围堵一艘中国货船?这样的双标做法,让人不得不联想:会不会有人故意破坏光缆,然后嫁祸中国船只?



这次事件让人想起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当时,美国以“中国货船运载化学武器”为由,联合盟友在阿曼湾公然拦截了中国货船。一个月后,经过彻底检查,一点证据都没找到,美国最终以“乌龙”为借口草草收场。然而,“银河号”事件不仅对中国声誉造成损害,还暴露出当时中国海上实力不足的弱点。


三十年过去了,剧本换汤不换药。欧洲国家再次扮演“甩锅手”,硬是把波罗的海光缆破坏事件扣在中国头上。只不过,这一次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银河号”。北约这些小动作,除了暴露其在舆论战上的急功近利外,只会进一步激起中国的强硬反制。


仔细分析事件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北约国家的套路:一方面,挑动欧洲内部对中国的警惕心理;另一方面,为美国在北欧部署更多军事力量寻找借口。毕竟,丹麦、芬兰、瑞典这些国家的战略地位早已被美国盯上了。尤其是丹麦的格陵兰岛,早在特朗普首次执政期间,美国就多次试图购买该岛,如今特朗普再次上台,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恐怕会被进一步放大。


让北欧小国充当“急先锋”,借助舆论战制造中国威胁论,这一套美国玩得太熟练了。从“北溪爆炸”到“伊鹏-3号”,难道不正是同一个剧本?更讽刺的是,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之后,德国不敢公开指责真凶,这回却急于参与光缆事件的舆论攻势。这种矛盾的行为,只能说明一件事:谁是真正的幕后主使,欧洲国家心里比谁都清楚。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嫁祸式舆论战并不新鲜。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友始终在利用舆论工具抹黑新兴国家。中国货船之所以屡屡被盯上,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国在全球航运和经济领域的崛起,让西方感到不安。


这一次,我们不妨以静制动,一边通过外交和法律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一边加强对波罗的海等关键海域的航行监控。同时,也要通过军事和技术手段向外界表明:中国的货船不仅不会被随意扣押,更不会任由舆论战将我们拖下水。


东风-26反舰导弹用不到,但中国海军的全球部署能力早已今非昔比。从亚丁湾护航到北极科考,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航线不仅通畅无阻,还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发挥更大作用。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公道自在人心。

世界坊谈
帮你轻松读懂这个复杂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