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览
教育部拟同意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等14所新高校
星舰七飞: 本体化身“流星雨”, 火箭返回“筷子夹”
澳洲巨型袋鼠很可能是被史前人类吃光的
耐药菌的出现是因为祖上有德?
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发布
1. 教育部拟同意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等14所新高校
1月13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以及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结果,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拟同意设置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14所学校,现予公示。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的申报省份为福建省,办学性质为民办,该校也是本次拟同意设置的14所学校中唯一的民办院校。此番公示信息显示,该校的正式名称确定为“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福耀科技大学(暂名),是由曹德旺创办的河仁慈善基金会首期捐资100亿元,以民办公助的形式与福州市政府合作创办的一所大学。曹德旺表示,学校坚持以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定位,设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与智能制造、车辆与交通、环境与生态、经济与管理以及基础教学部等七个学院(部)。
参考来源:1.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5/202501/t20250113_1175424.html
2.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537381.shtm
2. 星舰七飞: 本体化身“流星雨”, 火箭返回“筷子夹”
图源:SpaceX / AP
北京时间1月17日凌晨,SpaceX 的星舰火箭从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升空,这是该系列飞船的第七次试飞。助推火箭在完成任务后返回了被戏称为“筷子夹”的发射台,这是星舰系统创新回收方式的第二次成功,但是星舰本体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不仅在发射8分钟后失去联系,还因为在墨西哥湾上空爆炸产生了大量碎片,迫使附近的航班大量改线或者延误。这个后果很可能会导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更严厉的调查和处罚。
本次星舰进行了新的升级,整体高度又加高了2米,并且装载了10颗模拟卫星作为实验性载荷。这些都在可能是燃料泄漏的故障中化为了漫天碎片,对马斯克来说肯定比较沮丧,对观众来说却是欣赏了一次难得的“人造流星雨”奇观。
图源:SpaceX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space/spacex-launches-seventh-starship-mock-satellite-deployment-test-2025-01-16/
3. 澳洲巨型袋鼠很可能是被史前人类吃光的
澳洲的史前岩画,表现了狩猎巨型袋鼠的场面
图源:维基共享资源| CC-BY
数十万年前,澳大利亚生活着水牛大小的袋熊、食肉有袋类狮子和近两米高的大鹅,但到4万年前,这片大陆已经失去了90%的巨型动物,其中一半以上是袋鼠。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有袋动物对食物很挑剔,使它们容易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生存艰难。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一种叫做牙齿微磨损纹理分析的技术,科学家们分析了937个袋鼠标本的牙齿,包括现存的和灭绝的物种。由于不同的食物会在牙釉质上留下独特的微观磨损迹象,研究小组能够确定,在晚更新世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大多数袋鼠物种吃的食物种类繁多,换句话说它们并不挑食。这个结论支持了另一种理论:巨型袋鼠是被在5-7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到达人类疯狂捕杀从而灭绝的,这与北美洲的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的遭遇一致。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4340?utm_source=sfmc&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ScienceAdviser&utm_content=distillation&et_rid=1018944675&et_cid=5489564
4. 耐药菌的出现是因为祖上有德?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一篇新论文中,科学家们希望搞清楚最容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如何对付从未被使用过的抗生素。结果令人吃惊:金黄色葡萄球菌很容易对8种候选药物中的7种产生耐药性,包括一些以前被认为不太可能被抵抗的药物。研究小组报告说,这种病原体不需要新的突变来获得特定的耐药性,而是利用了天然细菌种群中已经存在的遗传变异,也就是说储存在DNA里的“远古防具”。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被批准使用的抗生素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种现象被称为交叉耐药性。虽然部分细菌有时会牺牲一些毒力来换取对抗生素的防御能力,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破坏力丝毫不减。
5. 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发布
1958年至2024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变化时间序列
根据IAP/CAS温度数据产品(1米层)分析的1955年至2024年12月全球平均海表温度变化。蓝色线为年均值,黑色线为月均值。异常值为相对于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左上角内框为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
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研究所、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等全球31个研究单位的5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发布了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这一报告揭示了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以及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研究认为,海洋逐年不断刷新变暖纪录这一现象已成为“新常态”。
海洋表面温度指的是海洋与大气接触处的温度,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变量,能够影响较大范围的天气与气候。2024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比2023年高0.07℃(大气所数据)、0.05℃(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0.06℃(欧洲哥白尼海洋监测中心数据),创造了现代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新高。
https://www.cas.cn/syky/202501/t20250116_5045227.shtml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