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2024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大礼堂内,92岁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教授显得格外亮眼,举手投足都充满了精气神。深色西服和红色的领带是他每次出席重要活动的标配,这次也不例外。
这位“90”后医学泰斗,扎根浙江医坛大半个世纪,屡以独特的发明创造,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坛掀起巨大的冲击波,比如,化繁为简,把“七刀八剪”集于一把刀上,这把被誉为 “神刀”的手术器械,让外科手术不再有“禁区”,被国外学者称为外科手术上的一场革命;又如,把胰肠吻合中的“缝”改为“捆”,一字之变,大大降低了胰腺手术后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解决世界性临床70年难题……他是世界外科学界的“巨人”:美、英、法三国及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的十大医学泰斗。
他的每一项荣誉获得都是实至名归,包括这次在京领取的中国医药行业最高奖——吴阶平医学奖。今天,聚光灯下的他非常耀眼,用他的家乡话说,就是“最靓的仔”!
右二为彭淑牖
获奖感言连说三个“感恩”
走上领奖台,“90后”的彭淑牖保持一贯的低调,他感谢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和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委会员对他的认可,但同时表示,这一荣誉是对所有把毕生精力和心血贡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集体褒奖,他今天只是一个领奖代表,荣光同样属于他们!
当主持人让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连说了三个“感恩”。首先要感恩于所有的病人,一个医生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信任、理解和配合,或者说,是无数病人成就了一个好医生,医生与病人是战友,是共同与病魔作斗争的战友!
其次,要感恩于这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国门洞开,给了我们放眼全球,向世界先进学习的机会。国家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给我们提供大展宏图的平台。今天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创新蔚为大观,医学上的“中国制造”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之福!
第三,要感恩于我的父母及一切助我向上的力量。我出身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兄长和姐姐都是名闻一方的好医生。耳濡目染,从小他们在就在我心里播了友善和仁爱的种子。父母给我取名“淑牖”,牖字,古汉语意为窗户,这包含着他们对我的殷切期望,长大后,用精湛的医术,为更多的病人打开一窗生命之窗。今天,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要告诉父母在天之灵,你们的阿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努力要成为你们的样子!
最后,他还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的成长和一切获得离不开我供职的医院、家人及所有同事和学生的支持及帮助,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
视吴老为高山仰止的学习榜样
会前,彭淑牖教授还接受大会组委员安排的访谈,他的回答可谓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问:您认为吴老是一位怎样的人?给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个奖项对您而言有什么意义?
答:吴老既是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医学教育家,是品德高尚、极具家国情怀的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个“最好的自己”就是做一个无愧于病人的好医生。吴老有多重身份,他最为珍视和看重的身份就是医生。在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期间,他仍然坚持查房和为病人手术。我对标吴老的“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伟大的职业操守,把当一名好医生作为自己无怨无悔的毕生追求。
能够获得这一奖项,我肩头的压力大于心中的激动。全国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中,成绩和贡献比我大不在少数,我所知的就有不少。这个奖也应该属于他们。因此,我要把这次获奖看成是一种对自己鞭策,把压力变动力,在医学创新道路上不止步、迈大步。我很庆幸,我现在的体力和精力让我可以继续门诊和手术。
传承前辈医学精神责无旁贷
问:您认为像吴老一样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哪些品质最值得新时代医者学习传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教育医学生传承老一辈医学家的科学精神?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教育心得。
答: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品质内含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锲而不舍的创新韧劲、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及无私奉献和医者人心等。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永远不会过时。这些品质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我们从事的是人民卫生事业,只有传承好、发展好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我们才能做到无愧于人民。
比如说,敬业精神,这是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核心品质之一。如何教育医学生传承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身教胜于言教,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这么多年,我始终心无旁骛,兢兢业业以救治病患为己任。这对我的学生影响是很大的,爱岗敬业也成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
关于教育心得,我有个体会,什么叫根正苗红?老师是根,学生是苗,根正了,苗才不会长歪。老师要学会自律,不要拿着手电筒照人照不己。什么样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我觉得我的学生禀性是随我的。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各大医院肝胆胰外科的掌门人或中坚力量,因为有正气,所以形成了一支特别讲团结、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彭家军,如今彭家军在医学领域创造的奇迹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心中有病人思想有火花
问:科技创新一直是我国重点推动方向,您在肝胆胰外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创新性的科技成果,且均基于发现的临床问题,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性成果,请您分享一下您的方法和经验?
答:人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苦思冥想的过程。想了做,做了想;做中学、学中做,如此反复,定有所成。这里我用一个例子来说,可能更直观。1988年的一天,一名特警被送到医院,情况危急,必须马上手术。当我打开患者腹腔后愣住了,原来患者的肝尾叶上长了肿瘤,并且破裂出血。肝尾叶在肝脏背面,前后都被重要的血管包裹着,想要切除这里的肿瘤,无疑是在“雷区”里作业。
我翻阅所有的资料,没能在国际上找到可参考的成功案例。
有没有可能造出一个更有用的手术器械?我日思夜想,有时晚上刚睡下,想到一个点子,就立刻起来动手试验。
最后的结果是,用了一根竹制圆珠笔杆作工具,把空心的杆子一端切出很多缺口,像梳子一样。
当我带着这个自制的工具第一次上手术台时,旁边的护士看懵了,大家实在想不出这奇葩东西到底能干啥。
我将笔管的尾部接上吸引皮管,用有梳齿的那端在肝脏表面,像耙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刮着血管瘤根部周围的肝组织,刮到的肝组织被一层层剥落,笔管尾部的吸引管同步吸走了碎粒、血水……工具很土,手术很完美。
后我在这次血管瘤手术成功的基础上,带着学生反复研究改进,对笔管进行升级,一把集合了电凝、电切、剥离、吸引四大功能的多功能解剖器诞生了。用这种方法,手术时间缩短了40%,出血量减少了50%。一些原本难以进行的手术不再是禁区。
2004年,我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通过美国FDA认证,作为中国自主创新产品进入了美国医疗器械市场。这把被誉为“神刀”的手术器械,如今全球有数千家医院在使用。
科研和临床实践要成要一张皮
问:您认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什么样的关系?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认为科研与临床实践两者之间应如何更好地结合?
答: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轻重之分,不可顾此失彼。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临床医生,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医学基础是不可有大的上升空间的,甚至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医生。反之,基础医学的开展和研究,应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两者是正向互动。
医学研究成果,最终是要为临床服务的。脱离临床的研究,其成果可能就是一束塑料干花,可看不可用,是没有生命力的。我的所有发明创造,是受临床实践所逼,即在临床实践上碰到了难题,不加以解决,就不能更好服务病人,医者要有“仁心”更要有“仁术”,“仁心”是建立在“仁术”之上的。医学科研的开展,要在临床一线寻找问题,临床一线要在实践中总结提炼问题,科研与临床实践不应是两张皮,而是一股绳,两头发力。
希望未来医学生把职业当事业
问:学医之路非常漫长已成为社会共识,您对您的学生以及未来的医学生,有怎样的期望?
答:既然是长路漫漫,那么我就希望我的学生及所有未来的医学生,从容不迫,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把职业当事业,把病人当亲人,胜不骄败不馁,用实际行动大写“医生”二字;医学无坦途,前行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年轻一代,永葆医者初心,不忘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走过的也许是崎岖坎坷,但看到的必将是一路繁花。
我现在成了许多医学生眼里的前辈,但我仍是“小学生”,我还得继续向我的前辈吴阶平、吴孟超等大先生学习。我现在之所以还在手术,就是受“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教授的影响。吴孟超大我10岁,我80岁的时候,有人劝我坐坐门诊、带带学生,轻松一点,不要再上手术台了。我说,吴老90岁了,还在手术,我要向吴老看齐,争取到了90岁还站在手术台上。如今,我年逾九旬,新的目标是,百岁之时我仍然是手术台上的一名战斗员。
2023年3月,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支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再印《医学泰斗彭淑牖与“彭家军”传奇》书,述说与传播彭淑牖教授和“彭家军”的传奇故事。
《医学泰斗彭淑牖与“彭家军”传奇》这部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最大限度完整、真实地还原了彭淑牖教授90年的人生历程,回顾了彭老与“彭家军”的浓浓师生情。
推荐阅读:
文章素材来源于潮新闻,图片来自于受访者,略有修改
排 版:文宣部融媒体学生团队 娄寒蕾
编 辑:王 静
责任编辑:华向理
终 审:满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