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文字关注我们吧
太原源瀚科技工业蓝宝石生产车间
实施“全代建”模式,通过“平台建设、市场融资、约期租赁、定期回购、政策奖补”的运作手段,建设“标准化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定义“标准地”建设“三要素”,规定“标准地”工作全流程,确保“标准地”改革在全省落地开花……近日在太原召开的全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交流会上传出消息,“标准地”改革至今,山西工业类开发区全部实现了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工业用地,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多个项目跑出从签约、开工建设到产品下线,仅花三四个月时间的“加速度”。
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改革项目,近距离感受我省“标准地”改革在项目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关键作用。
太原源瀚科技生产的蓝宝石晶体
企业:“全代建”模式
开工3个月即可“拎包入驻”
初冬时节,天气渐冷。此时,太原源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太原源瀚科技)生产车间干净整洁,一个个单晶炉有序排列,工作人员正在仔细监测每个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不时填装着蓝宝石单晶炉,一派繁忙景象。
太原源瀚科技是一家专业生产蓝宝石晶体、碳化硅晶体、光电窗口材料及制品的制备、加工与销售业务的企业。特别是新材料蓝宝石晶体,因高硬度、耐磨性、高温稳定性等特点,以手机屏幕、手表镜面、LED衬底芯片等形式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新材料领域的一匹“黑马”。
“蓝宝石晶体虽然叫蓝宝石,但它并非是蓝色,而是纯净、透明的晶体,主要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铝,是支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材料。目前蓝宝石晶体材料主要用于LED衬底、大规模集成电路衬底,消费类电子产品保护片、手机屏,各种视窗、红外制导等产品上。”太原源瀚科技总经理单光宇介绍,工业蓝宝石广泛应用于光电子、通信、国防、医疗等领域,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拓展。
太原源瀚科技总占地面积168亩,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于2021年落地,在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太原中北高新区)“标准地”改革政策支持下,创新性实施“全代建”模式,通过“平台建设、市场融资、约期租赁、定期回购、政策奖补”的运作手段,实现“拎包入驻”,厂房建设和设备进场同时进行。
“2021年7月底,一期项目从进场施工到建成投产不到三个月,投产不到半年实现产值1.15亿元。”单光宇说,公司在3年时间发展到如此规模,离不开良好营商环境的支撑。
2023年3月开工建设的太原晋科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23亩。项目厂房采用“标准地”+“标准化厂房”模式,建设300mm半导体硅片拉晶以及切磨抛生产基地。今年6月,项目单体陆续建成、移交,开始设备安装;9月底已通线投产。工程手续、水、电、气、暖等生产性保障工作均由代建方代办,实现项目投产加速度。
太原中北高新区战略性基础材料产业园
开发区:打出系列组合拳
“标准地”改革驶入快车道
太原中北高新区是太原市省级市管工业类开发区,近年来,以制造业振兴为主攻方向,打出“标准地”改革系列组合拳,尤其是在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点转型项目中推广“全代建”模式,吸引沪硅半导体、长城电源、长城计算机、喆航直升机、源瀚蓝宝石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标准地”改革驶入快车道。
“企业来谋发展,我们就要‘急其所急’,助企业快速、高效运转起来。”太原中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康国奇介绍,太原中北高新区积极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全代建”服务模式,有效减轻企业投资压力。对企业投资项目,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变部门审批把关为企业信用约束、变企业跑腿为信息跑路。入区企业项目摘地作出承诺后,即可办理行政许可手续,实现“全承诺、零审批”。
太原中北高新区深化项目建设配套前置,相继研究制定“标准地”配套制度,每宗地块出让前,均已完成“九通一平”和7项区域评价,实现净地、熟地挂牌出让,有效保障企业“拿地即开工”。建立“一企一专员”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领办代办服务,做到了全时段办理、全过程保障、全标准流程、全事项服务。
为有效解决企业资金压力,加快项目落地,太原中北高新区按照“平台建设、市场融资、约期租赁、定期回购、政策奖补”的建设模式,为重大产业项目提供“全代建”服务,创造了企业从项目开工到试投产3个月、从签约建设到产品下线仅4个月的“山西速度”。
截至目前,太原中北高新区高标准打造标准地3000余亩,其中已出让11宗,正在挂牌2宗,拟出让8宗;储备标准地9宗,实现开发区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形式出让。这些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准地”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北分局局长王坚莉表示,下一步,太原中北高新区将深入推动“标准地”建设,加快完成储备“标准地”出让等工作,以“标准地”改革成效助推产业加速集聚、项目快速落地,努力在省、市“标准地”改革工作中走在前、做示范。
全省工业类开发区全部实现
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工业用地
产业项目能否按下开工“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土地要素保障至关重要。
2020年1月,我省全面启动“标准地”改革工作,系统推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组合拳,省自然资源厅等9个部门联合成立厅际联席会议,先后印发20余份政策文件,确保改革举措在全省落地开花。
“标准地”改革之前,企业面临投入成本较大、评价事项繁杂等问题,比如工业项目在拿地后才依据相关政策着手开展区域评价和设定控制性指标,且具体审批事项涉及部门多、流程复杂、耗时较长,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成本极大,严重影响到市场主体投资项目的信心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一度成为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2022年,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山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指引》,定义了“标准地”建设“三要素”,即:区域评价“7+N”模式、控制性指标“5+N”模式、通平条件“3+ N”模式。规定了“标准地”工作全流程,汇总形成两册《标准地工作法规政策文件汇编》,印发《标准地改革政策解读》答疑释惑,积极推进改革扩围提质,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贡献山西经验。
全省“标准地”改革实施以来,通过规范区域评价操作规程,优化指标体系,细化“标准地”事中监督,强化“标准地”事后监管,全省统一了“标准地”标准,“标准地”工作呈现逐年加快持续向好的态势。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71个工业类开发区7项区域评价已全部完成,推动了工业项目快速落地,提升了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和土地要素保障能力。
11月13日,全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交流会在太原召开。会上透露,“标准地”改革至今,山西共出让“标准地”1796宗,面积13.27万亩。全省工业类开发区全部实现了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工业用地,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截至目前,我省已在106宗“标准地”上建设545.2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实现“弹性出让”标准地53宗,面积3100亩;实现“地证同交”368宗,面积2.46万亩。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山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姚青林表示,省自然资源厅注重“标准地”改革的创新。引导在“标准地”上建设标准化厂房,项目主体可通过长期租赁或定期回购两种方式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即刻投产。把“标准地”出让与“弹性出让”紧密挂钩,采取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标准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将“标准地”改革融入“地证同交”服务模式,交付用地同步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薛建英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