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金秋十月,位于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城市音乐会客厅”又传出悠扬乐声,这是上海音乐学院修缮后6座历史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在此,4位上音学子齐声唱响校歌《国立音乐院院歌》,一场萧友梅作品音乐会由此展开。这座打开怀抱的音乐殿堂内,作为创校者之一的萧友梅诞辰140周年专题展即日起也面向市民朋友预约开放。
《解放日报》专题报道教卫系统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
打开淮海路一侧围墙的上音(赖鑫琳 摄)
从淮海路一侧“没有围墙”的上音,到苏州河之畔共享校园的华政,人民城市里的百年老校正迎来越来越多市民游客。上海树立公共开放、社会共享的单位附属空间发展导向,创造条件把封闭空间变成开放空间,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后续还将有更多高校加入校园开放序列。
华东政法大学区位图
“看到市民在华政园内参观、拍照、休憩,脸上洋溢着笑容,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得!”华东政法大学重大项目办主任储桂节是参与学校建设的“元老级”人物,对于长宁校区的对外开放,他奔波一线协调沟通,用脚步丈量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这些天,他又在参与校团委等筹划“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让青年群体、市民朋友与大中小学生,齐聚一堂、破圈互动,“共话‘我’眼中的人民城市”。
华政园老建筑(徐瑞哲 摄)
作为上海滩母亲河的明珠之一,苏州河华政段是沪上第一个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在华政园形成的“河湾半岛”上,27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中的更多文保建筑将重现风貌。小白楼作为当时外籍教师的宿舍楼,属于西式建筑与本土建筑风格与材料相融合的住宅形式,也是校内重要景观。目前它已全面完工,进入竣工阶段,即将恢复原貌并焕发光彩。
而整整100年前建成的东风楼,原名西门堂,作为圣约翰附中的校舍使用。其四合院样式带有西式的连续拱券长廊,又覆有中式特色的瓦片大屋顶。老楼采用青红砖相间的清水墙面,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正在精心大修之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修缮包含外墙、屋面、内部基础、隔墙及安装暖通消防的改造和提升,目前已完成至总进度的60%,预期明年年初与市民见面。
长宁校区26—27号楼是中国国家奥委会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徐瑞哲 摄)
苏河之上,“华政桥”横跨两岸,在右岸位于圣约翰大学旧址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对面,左岸拥有保护建筑“四尽斋”等的华东政法大学普陀校区今夏开工建设。这一新改扩建的工程也将同样成为苏河湾新地标,并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计划2027年8月竣工备案完成。
“我们坚持贯彻开放理念,这片校园规划设计不仅强调以自然而现代的姿态融入河岸环境,更明确设置公共开放空间,整体外观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统一。”校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校区将在顺义路设置华东政法大学校门,更规划了游泳池和各类文体设施,建成后向社区开放,“希望在续写大学文化新篇章过程中,为社区功能提升和城市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从“风自海上起:近代法律人与中外文明互鉴”专题展,到“奥运从这里出发——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室旧址”揭幕,滨河岸线绿色步道贯通的最近三年来,华东政法大学校史文化协会接待社会组织和团体“苏河明珠”主题文化路线共400批次,累计万余人,今年来共接待90余批次,2600余人次。
华政新修缮的24号楼办“风自海上起”专题展(徐瑞哲 摄)
在市属高校文化设施高品质开放中,开放共享的“后半篇”文章续写精彩。今年国庆期间,一曲描摹收获时节的唢呐独奏《庆丰收》划过上音上空,拉开城市音乐会客厅首场草坪音乐会序幕,这也标志着公共空间开放新品牌——草坪音乐会正式推出。
历史建筑前的草坪音乐会曲目中西合璧,红色音乐、江南音乐、海派音乐交响交织:既有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茶花女》、钢琴独奏《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也有江南丝竹《欢乐歌》、小提琴独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还特别推出上音原创歌剧《康定情歌》选段,最终在全体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谢幕。
近百年前,萧友梅作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携手蔡元培在沪创办上音前身国立音乐院,带领师生拉开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批抗战救亡歌曲创作的序幕。在此次萧友梅诞辰140周年专题展现场,上音校园开放学生志愿服务队的首批36名学生志愿者接过聘任证书,正式成为上音校园文化传播的使者。
上音历史建筑完成修缮(赖鑫琳 摄)
“非常幸运在校期间见证了上音最美校园的提升。”队员冀雨婷表示,未来将在志愿活动中以一流的优质服务、一流的精神状态,展现上音青年的素养和风貌。据悉,这支校园开放学生志愿服务队的导览组协助组织校园导览活动,为来访者提供校史、音乐艺术展览、建筑文化、校区信息、设施服务等方面的详细讲解。此外,还有宣传组负责协助编写和编辑关于校园开放参观活动和项目的宣传材料等。
除了淮海中路1209号“城市音乐会客厅”,上音也将淮海中路1189号“美育楼”打造为东方乐器博物馆,集中展示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等,让市民进入校园后,看得见排练,听得见音乐,遇得见大师。
据统计,今年1月起上音全面对公众开放,至今已接待市民参观校园和参与各类活动91749人次,而历史保护建筑参观观众达20696人次。此期间,从“抱真:贺绿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到“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先生讲座”,共举办展览、讲座、音乐会等活动328场次。
进入上音校园听得见音乐(赖鑫琳 摄)
与高校校园打开围墙、拥抱城区同步,上海市教委围绕“健康上海”行动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目标,也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作为适应全民健身热潮、满足市民体健需求的重要补充。
家住静安区永和东路上的市民许先生,带着就读初一的儿子,晚饭后散步,来到隔壁的风华初级中学东校区。在校门口,他打开手机上的微信小程序,出示二维码,经橙马甲志愿者一扫,就便捷“登入”了校内的灯光篮球场,与自带篮球的小朋友、大朋友一起,打起了半场“三对三”。爸爸说,两天之前,母子俩也用同样完成注册的小程序扫一扫,步入家门口的大宁国际小学西校,上了环形塑胶小跑道,轻松慢跑、强身健体。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东校区灯光篮球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市教委牵头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2021年这项民生工作被纳入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项目。期间,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上天入地”“立体扩容”等措施,深挖场地开放潜力。截至目前,全市1100余所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均向市民开放体育场地,周平均开放时长不低于16小时。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入校锻炼市民已逾244万人次。
为持续提升入校锻炼市民的感受度和满意度,下一步,市教委将通过开展政策评估,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长效机制;针对校内课后服务时间与场地开放时间叠加等情况,会同相关部门灵活推行“灯光工程”,延长寒暑假、双休日开放时长;通过加强信息赋能,进一步优化入校锻炼流程,让市民更方便进校园来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则持续加强检查指导,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质量,切实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办好。
上海市静安区大宁国际小学西校夜间开放大操场
不仅体育健身场地,多功能校园持续赋能“市民邻居”,推进校园与社区融合。目前,上海正在打造首批基础教育校园重点建设项目,力争覆盖全市16个区,将在不影响教育教学功能和校园安全前提下,有效提升存量校园建筑的共享空间与设施条件,推动校园文体等场所、设施向周边社区开放,满足周边市民公共活动需求,服务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市教卫工作党委表示,将持续深入贯彻“人民城市”发展理念,继续以推进校园高标准、高质量开放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图片来源:除注明外,为资料图
编辑:邓允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