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是首歌,我与“微观峰峰”风雨同行🤟🤟

民生   2024-11-08 22:12   河北  

今天(11月8日)是

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这是属于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节日

他们牢记使命和担当

向世人传递着有价值的新闻和报道

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

让我们将祝福和敬意

送给每一位在路上的记者


而在这一篇篇推文背后

离不开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的粉丝

他们见证着峰峰的发展和成就

感谢所有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粉丝们

今天,让我们通过粉丝吉卫东的文字

感受这份珍贵的情谊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微观峰峰”已十周岁了。笔者既是“微观峰峰”的铁粉,又有幸被聘为特约创作者,也算结下缘分吧。缘分,有时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就像一扇门,打开它你会遇见一些美好的人和事。回眸伴随十年风雨的相互触碰,犹如一场双向奔赴,从当初就埋下了耕耘和进取的种子。难忘这其中的点点滴滴,苦与乐、迎难而上走过泥泞和艰辛,也许留有遗憾,但始终充满了真诚、感动和力量,十分珍惜这份缘,这份情。有缘邂逅这一群朝气蓬勃和富有创意的融媒体人,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发挥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作用,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聚为一团火,散开满天星”,为城乡居民精准推送各类信息,探索和创新指尖服务,峰峰各景区的火爆出圈,他们功不可没,一起见证着峰峰的魅力蝶变,沐雨成长。

几年来,笔者在与“微观峰峰”历任编辑、记者接触中,有几点亲身体会:坚持“内容为王”,写作角度做到小切口,能小中见大,找到与此事有关的人,细心询问核实细节,每一篇稿件的背后都需要在业余时间深入走访和挖掘,将碎片化的各种素材取舍提炼后,码成一篇“见人见事见精神”的文字,确实是一个自讨苦吃的“烧脑”过程。这就要求自我加压,不重复自己,也不能“人云亦云”,不炒冷饭。同时还要结合当代语境写出新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努力追求那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

▲“微观峰峰”特约作者,左一为吉卫东

作为业余供稿人,要聚焦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话题,还要注重时效性。见世间万象民生百态,努力寻找那个可能最具传播价值的“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站位高才能眼界宽,抓住“亮眼的瞬间”,写出“接地气、冒热气”的稿子。比如通过写泉水直饮台的设立、龙洞珠泉景区龙泉亭的修建,突出当地政府所办的民生实事和文旅精细化管理的亮点。

笔者先后撰写反映磁州窑文化的《承前启后!追溯磁州窑“一代宗匠”的传奇人生!》《他是新中国陶瓷艺术的先驱,曾九次与峰峰结缘》,反映峰峰绿色转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看“峰”景,亭台楼阁知多少?》,反映峰峰银发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高手在民间!给蝈蝈造“联排别墅”的耄耋老人》《剪窗花 迎新年!峰峰银发“巧男”亮手艺!》等文章被“微观峰峰”刊发。随着峰峰融媒体影响力的扩大,相关稿件又被《燕赵晚报》《邯郸日报》文旅版等纸媒陆续转载。

讲好峰峰故事,真诚、细腻地写出人情味,生活中要有双慧眼,时刻做个有心人。平时注重从司空见惯中捕捉新闻线索,尽最大努力搜集相关背景材料,书写那些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百姓故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关键的细节,不能引起读者的共情共鸣,就不会打动人心。有时发现一个非常棒的细节,就能直接击中读者的内心和泪点,如引导读者亲临现场。观察人物的对话语调、心理活动和现场氛围等,及时把许多细节记录下来,体察其中更丰富的内涵,能为稿件增色不少。比如有一次笔者在走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闫保山老师时,看到他正在聚精会神手绘彭城古瓷窑址、老街巷地图,仔细标注各馒头窑、路口、渣堆和寺庙等的位置,他动情地说:“在彭城古镇的每一条老街巷、村名和街名,甚至街口的转弯处,都和磁州窑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彭城真是一个好地方,土里有金,水中有银。半壁街、碗市街、砂锅巷、草市口等地方,每一处街名里都隐藏着不少故事,值得好好挖掘。”他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草市口”卖“草要子”的细节,当年彭城的百姓上山割白草,在冬天浸泡后,由家中老人、妇女和儿童把草放在石头上用木槌反复锤砸,手背冻得皴裂红肿,寒风刺骨,苦不堪言,然后编成一捆捆“草要子”,手掌都磨出血泡,渗着血水,编好后男人们便挑到彭城后街的十字路口。当年市场行情为白干草一分钱一斤,草绳子为二分钱一斤。众多的满载“草要子”的人力车和骡马兽力车等拥挤在这十字路口出售,“买白草上草市口”,“草市口”之名,也由此而得。这就是用鲜活事实和细节说话,讲述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磁州窑匠人,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辛磨砺,然后成为国内多个大学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而登上大学讲堂,为传承磁州窑技艺费尽心力。

闫保山展示其手绘的磁州窑技艺长卷

深入挖掘峰峰的成语文化资源,积极向全社会传播成语智慧。巧妙将邯郸成语与峰峰磁州窑文脉和泉水文化以及风景名胜糅合起来,推动成语文化创新和转化。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笔者在磁州窑创客空间工坊里和某老板聊天,说到一个远在深圳的峰峰人,经常通过他们的网店平台订购家乡的“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将相和”等成语瓷盘和茶具,作为有文化品位的高档礼物送给客户,反馈不错,扩大了峰峰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他更加热爱峰峰,为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到自豪。由此为契机,触发笔者创作灵感,开始搜集成语方面的大辞典、词典等材料,并向邯郸成语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请教有关问题,酝酿构思写了有关峰峰成语文化的《考考你!知道哪些成语和峰峰有关吗?》《藏在“峰” 景里的成语故事,你知道多少?》等文章,受到专业人士的好评。努力让古老的成语走出词典,利用多种形式让成语“活”起来、“潮”起来,让游客在彭城滏源里游览中感受磁州窑与成语文化结合的魅力,此刻就感觉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学会与编辑顺畅交流和深度沟通。从大到选题构思,史料的查证、甄别,小到写作角度的选取、标题和图片的选配等都要深思熟虑。标题作为稿件的“点睛之笔”,是否准确、精炼和醒目,都要反复琢磨和推敲,然后重新拟定出好标题。如何写得引人入胜、耐读可信,有时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要全文推倒重来,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每一次互动,这里面都包含着编辑们加班加点的辛勤付出,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每一段话,字斟句酌,避免引发歧义。发稿前严格审校把关,让文章“出彩”而“不出错”,反映出编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敬业精神。

勤于练笔,提升自我。想当作者,必先当一个好的读者。要有点定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唯有多读多写,把功课做扎实。身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峰峰人,必须对峰峰地方文化有深入的钻研,不能停留在肤浅的一知半解。要摈弃浮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海量阅读。平时反复查阅包括各种版本的《磁州志》《峰峰志》和《中国陶瓷史》等庞杂零乱的史料,上网查询涉猎民俗学、考古学和非遗文化等内容,做到言之有物、厚积薄发。有时为查证一个年份季节的细节,多次去区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做到言之有据,防止以讹传讹。

善读“无字之书”。世间万物也是书——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要保持一种“空杯心态”,不要轻易放弃每一次汲取新知识营养的机会。多年来,笔者积极参加文化学者王海鸣发起的《磁州窑诗会》,这里聚集了一批全国各地热爱磁州窑文化的学者、专家、陶瓷艺术大师和来自社会各行业的诗词爱好者,分享自己原创的诗词作品,年逾古稀的陶艺家檀先渌老师诲人不倦,义务讲授格律诗知识,让笔者受益匪浅,文笔更加精炼,逐渐形成诗性的散文风格。还参加河北省民协组织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系列主题文化采风和区作协沙龙等活动,这期间,有幸结识了在相关学术领域深耕多年的赵立春、张林堂、王健方、李俊峰、杜良盛、王新民、高保兴、牛骁鹏、张惠震、杨宇峰等文化学者和乡土作家,亦师亦友,并进入磁州窑滏源里的窟洞、作坊现场观摩传统技艺,聆听陶艺大师和工匠们的技法技艺口述史,小技艺折射大智慧,虚心向他们请教磁州窑和石窟等方面的问题,总能给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认真研读好各类博物馆、磁州窑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无字之书”,然后写出有质量有深度的稿件。

如今移动端已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战场,创出品牌特色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采编队伍。信念之灯常明,注重跨界融合和创新表达,不断向下扎根发力。聚焦峰峰这座魅力之城,在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领域深耕细作,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讲好有“烟火气”的峰峰故事。十年一剑,文短情长,愿携手共进,再续华章。祝“微观峰峰”成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行稳而致远,心中有梦与智者同行,虽远必达。


■文字:吉卫东

■校对:林   鑫

■编审:李妮妮

■监制:曹彦斌

微观峰峰
及时的峰峰信息发布,生动的本地资讯表达,朴实的文化风情展示,好玩的旅游景点分享,新鲜的图文故事原创,轻松的互动交流平台。即时收取平台资讯,共同关注魅力峰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