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小年为何相差一天?

时事   2025-01-22 14:59   北京  
今天(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随着历法知识进步,古人又根据天象、物候等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年就成了这一循环的最好概括。

图源: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过年始于腊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里所说的“年”,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俗称“大年”。与大年相比,还有一个相当于“预热”的小年。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说的就是北方的小年;“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说的则是南方的小年。

为何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小年有哪些习俗?一起了解↓↓↓

01
为何南北方小年会相差一天?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异,这背后也是南北之间文化与历史交融演变的体现。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
  • 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
  • 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
  • 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此外,天津市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解释说,在中国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
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02

小年有哪些习俗?
“年到年到,糕糖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等民谣里都说到了“糖瓜祭灶”,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因此,“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停下手里的各种活计,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拜的神灵。民间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时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用以督促这家人的日常行为自律。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贡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黏,意在让灶王爷多说“甜言蜜语”。

送走灶王爷后,人们开始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各种清扫、洗刷,意在除旧布新,驱晦纳吉,干干净净迎新年。
罗澍伟介绍说,早年的住房一般没有玻璃,主要靠窗户纸采光挡风。扫房时要糊新纸,粘贴各种有吉祥寓意的吊钱、剪纸,门上贴驮元宝的肥猪,墙壁上贴上年画。如今,很多人将家里的玻璃擦拭一新后,也会贴上一些吊钱、福字、剪纸等。

你家小年过哪天?

有哪些习俗?

点击【写留言】分享~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央视网

监制:侯馨远  编辑:杜娟


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创刊于1980年4月6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农民日报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