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师生共读”第82期活动在津南校区中心馆丽泽读书空间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到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天津市严修研究会理事长、张伯苓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南联大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陈鑫,与同学们共读《张伯苓画传》。此次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百余人参与。
活动伊始,陈鑫老师以南开百年历史和“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活动引出话题。
首先,陈鑫老师简要介绍了张伯苓先生的身份,借冰心先生与张伯苓先生的一段对话,颂扬了张校长为中国教育鞠躬尽瘁的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不仅是张伯苓先生对南开学子的嘱托,更是对他“公能”人生的总结。
随后,陈鑫老师从“国帜三易”、“创办南开”、“爱国三问”、“公能日新”四方面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张伯苓校长的人生。
1891年,张伯苓先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期间,严复老师的思想对他影响颇深。毕业后正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他亲眼目睹威海刘公岛国帜三易这一丧权辱国之事,对比中英士兵精神与体质状态后,张伯苓意识到官僚腐败、人民缺乏国家概念,自我意识和国家意识由此觉醒,他认为不如他国者惟人的意志也,于是立志办教育。
陈鑫老师提到,戊戌变法失败后,张伯苓先生与戊戌变法参与者严修先生共同开启教育改革事业,但在动荡时代,学校创办困难重重。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刺激,张伯苓先生重振精神,重新思考广开民智、救中国之法。知行合一,张伯苓先生和严修先生在各地广办学校,人才辈出。
“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是张伯苓校长创立南开大学时的教育目的。以张校长的拳拳爱国之心为线索,陈鑫老师详细阐述了南开精神的由来与内容。“勿忘国耻”的口号、爱国三问的思考、西南联大的成立,都是张伯苓先生坚持教育救国的体现。陈鑫老师谈到对爱国三问价值的思考,表示爱国三问不只是国家认同、身份认同,也是自我认同的过程。“将小我融入大我”正是当代中国人对爱国三问的回应。
恰逢公能校训正式提出90周年,陈鑫老师回顾南开大学践行校训的历史,向同学们讲述南开办学的艰难历程。“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价值观塑造我们的人格,作为方法论指引南开学子前行,鼓励南开人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发扬团队精神、训练道德素养。此外,陈鑫老师解释道,张伯苓校长提出的校训具有前瞻性,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每个人不仅要接受新事物,更要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
最后,陈鑫老师表示,欢迎同学们积极交流,也希望同学们能从张伯苓校长的人生之路中获得思考、启发,对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南开大学图书馆-
-nkulibrary-
策划:文化建设与推广部
文案:蔡睿涵
摄影:刘鑫瀚 何琴 龚雪竹
编辑:龚雪竹
审核:张丽 冀宁
● 投稿邮箱:nklwhtg@nankai.edu.cn
长按二维码,关注南开大学图书馆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南开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