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语: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并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
威尼斯双年展在奇数年(如2013、2015)为艺术双年展,在偶数年(如2014、2016)为建筑双年展,展览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当代艺术和建筑艺术。威尼斯电影节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
2024年
图兰朵艺术工作室又带着同学们参观了双年展
跟着我们视角
看看这届威尼斯双年展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Foreigners Everywhere」
2024 年威尼斯双年展以“外人无处不在”为主题,将于 4 月 20 日至 11 月 24 日期间展出 331 名艺术家,探讨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等主题。本届双年展由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 (Adriano Pedrosa) 策展,强调从当代到历史的多元化叙事,突出了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作为外国人的微妙经历。
策展人声称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源于一个充满了各种危机的世界,涉及人们在国家、民族、领土和边界之间的流动和存在。关于“无处不在的外人”涉及两层含义,“首先,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在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处何处,在内心深处,你都是一个外人。”展览以四个主题构成本届双年展的内容,处在不同性别间、备受迫害或指控的酷儿艺术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被视为外人的原住民艺术家;处于艺术世界边缘的外来艺术家;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民间艺术家、街头艺术家。
佩德罗萨将来自全球南方的,在自己国家内作为标杆级、但在国际上并不被知道,没有机会参加双年展的艺术家纳入进来。他雄心勃勃地试图对既定的艺术史叙事发起挑战,以其主题关注被边缘化的、主流叙事外的艺术群体和艺术话语。
图兰朵工作室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老师全程跟随讲解
意大利馆—聆听
意大利馆以“To Hear”为主题,由艺术家马西莫·巴托里尼(Massimo Bartolini)作为代表参展。三个空间被声音关联、交汇在一起,观众可以随意选择入口。在仅有一物的空间,是一个置于长形卧柱上的佛像小雕塑,他低头沉思。风琴管的嗡嗡声营造出一种凝固的时间感;隔壁的房间则被一个巨大的管道脚手架占据,脚手架被改造成了一个风琴,演奏着卡特琳娜·巴比里和卡莉·马龙创作的旋律,观众可以穿行其间。中心是一个水池,水池中央的水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上下律动;走进花园,可以听到两个关于出生/死亡(和再生)循环的故事:一棵树的故事(Nicoletta Costa著)和一个人的故事(Tiziano Scarpa著)。接下来,还将听到加文·布里亚斯的合唱作品。
澳大利亚馆
“澳大利亚馆”摘得“金狮奖最佳国家馆”桂冠。澳大利亚原住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延续至今的文化之一,据统计也是被监禁最久的文化之一。阿奇·摩尔的“亲友”既是这些事实的证据,也是对这些事实的提醒。这幅黑板粉笔壁画将卡米拉罗伊人(Kamilaroi)和比干布尔人(Bigambul)的关系追溯到65000多年前,其中包括所有人类的共同祖先。教育材料提到了知识的传承和历史的遗漏。图画中的两种字样彰显了土著语言复兴的举措,而孔洞则预示着殖民入侵、屠杀、疾病和流离失所割断了家庭纽带。
中央的倒影池也是一个空洞;它是原住民在国家监护下死亡的纪念碑,上面有成堆的验尸官报告。阿奇·摩尔还添加了有关亲属的档案记录,以展示殖民地法律和政府政策是如何长期强加给原住民的。这些记录悲剧的官僚文件被周围水中的家谱倒影所包围。艺术家利用自己的家族历史,让观众不自觉地感受到系统性问题的存在,同时提醒人们:我们都是亲戚。
德国馆—“门槛”
位于绿城花园的德国馆是本届双年展获得好评最多的展馆之一。跨越展览空间的界限,同时结合现场表演的形式为展览增添了更多维的体验感。德国馆由恰拉·伊尔克(Çağla Ilk)担任策展人,以“门槛”(Thresholds)为主题,艺术家迈克尔·阿克斯塔勒(Michael Akstaller)、耶尔·巴塔纳(Yael Bartana)、罗伯特·利波克(Robert Lippok)、埃尔萨·蒙塔克(Ersan Mondtag)、妮可·卢利尔(Nicole L’Huillier)和杨·圣沃纳(Jan St. Werner)代表参展。耶尔·巴塔纳和埃尔萨·蒙塔克的作品在绿城花园的德国馆内展出,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则在切尔托萨岛上展出。
策展人表示在今年的展览中,六位艺术家在两个活动场地讲述了他们的转变。就内容而言,这些立场就是不同的门槛,它们具有当前时代的特点——受不确定性和危机的影响,我们在不同的门槛处审视过去和未来,同时也审视地域建构。此外,有移民背景的人还会经历一些与社会和身份相关的门槛。我自己于 20 年前来到德国,但无论从民族归属还是社会地位来看,我仍然认为自己处于门槛之上。
英国馆—“林下对床听夜雨”
英国馆是由艺术家约翰·亚康法(John Akomfrah)代表英国参展,呈现多屏影像作品——「Listening All Night To The Rain」,标题取自苏轼的诗作《雨夜宿净行院》中的一句“林下对床听夜雨”。展览从地下室的负空间延续到一楼,亚康法将八个多媒体装置汇聚成一个沉浸式体验的场景,多屏影像的呈现诉说着英国移民的故事。展览是亚康法及其团队多年来研究的成果,试图通过历史记录来描述我们今天的经历。展出作品包含全新拍摄的素材、档案录像片段、影片静帧,及来自世界各地历史档案和图书馆的音频和文本。通过代表英国移民社群的“记忆”讲述着全球性故事,并探讨多重地缘政治叙事如何在流散者的经历中得到更广泛地反映。
埃及馆—“戏剧 1882”
韦尔·肖基(Wael Shawky)带来为埃及馆创作的新音乐电影《Drama 1882》。他以1882年埃及反对帝国统治的乌拉比革命(1879-1882)为起点,以史诗般的音乐舞台重新塑造了戏剧性事件序列的叙事镜头。肖基为了从之前的电影中抹去戏剧性,选择木偶、提线木偶和儿童进行表演。他以戏剧唤起一种娱乐感、灾难感和对历史的怀疑。他将历史视为主观描述的记录,而非无可争辩的事实。肖基说,作品的部分灵感来自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无处不在的外人”:“埃及上校艾哈迈德·乌拉比和他的军队领导了一场反抗埃及君主的起义,称他为叛徒,因为他成为了英国和法国的牺牲品。有趣之处在于外人的概念——作为‘外人’意味着什么?他们是谁?他们是占领者—这不是我们今天的移民观念”。
军械库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ARSENALE)展览现场,威尼斯,2024,图片由威尼斯双年展提供
中国馆—美美与共:集
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精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百幅现藏于海外作品的文献档案,邀请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等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以与“大系”对话的方式展开全新创作。通过“集”和“传”两个版块,由“汇集”“聚集”到“传承”“传播”,挖掘和揭示中国传统绘画的时代内涵与精神意韵。
展览通过风景、建筑、花鸟、人物、书法等同一主题下古代绘画和当代创作、中国绘画和外国艺术史图像的并置,以古今联动、中外对话的方式探讨人类文明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希望本届展览能够让更多国际观众领略到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魅力,从展出的作品中发觉艺术家将古代绘画内涵融入当代艺术的精妙之处,感受“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哲学思想,为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部分艺术作品
灵感枯竭
多去看看展览打开思维
相信这一次的双年展一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以为这就结束了?当然不是,后面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在等着你们。联系我们,我们会一一为你呈上~
你想来意大利学习艺术吗?
这里不仅有艺术,
更有生活,
希望如你所愿,获得你想要的成果
更多意大利艺术资讯
留学信息、报考技巧,关注我们,都在这里!
任何关于意大利留学院校及专业问题、
预注册转学信息
欢迎咨询我们的老师~
▲ 往期回顾 ▼
一位米兰布雷拉美院的学生,如何带领意大利夺得威尼斯双年展最佳国家馆
Workshop·展览——图兰朵带你参加威尼斯双年展“INCANTO”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 你“在看” 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