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寻找老政法精神|刘元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政务   2024-10-03 19:02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刘元浩的敬礼手势非常标准,尽管他已经92岁了。


他15岁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他先后荣膺6枚奖章、勋章,包括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其中一枚解放奖章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彭德怀颁发。











时间很神奇,它常常让人觉得一生太短、一日又太长。在原县级泰州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元浩家中,“75⁺寻找老政法精神”主题活动寻访组用两个多小时短短“经历”了他的一生,又似乎长长地“感受”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动荡与苦难。



“参加革命又不是卖猪!”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广大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一个未满15岁的瘦弱少年怀着满腔热情去报名,却因为体重差两斤未达标而被拒之门外,少年不服气地说:“参加革命又不是卖猪!”就因为这句话,少年成功入伍,自此开启了南征北战、九死一生的革命生涯。



这个少年就是刘元浩。


刘元浩出生在山东掖县(如今已更名莱州市)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有六人,但全家只有几亩薄田,按当时产量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吃饱至少需要一亩半地,算上各种苛捐杂税,辛辛苦苦忙活一整年,剩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所以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们一家人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


“在共产党来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只关心还能不能吃到下一顿饭。”刘元浩回忆说,“是共产党给我们分了田地,让我们吃饱了饭。是共产党告诉我们:这不是你们该认的命,这是剥削。所以,我们要斗争!”


刘元浩的舅舅、姨父是红军,哥哥、姐姐后来也都相继入伍,“我也要参军”这颗红色种子从小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打到了刘元浩的老家,为了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参军入伍。伟大信仰的感召,如同心灵的明灯,照亮了刘元浩前行的道路。


那一年,刘元浩参了军,并顺利成为华东医科大学的一名学员,学习各种急救、解剖技术,加入战地医疗队,为奔赴各个战场、治疗伤员做准备。


“那个时候,上课没有固定教室、固定时间,我们没日没夜地学,行军时也在学,走在路上,看到有空地,大家就围坐下来上课,学完继续往前走。夜里要走一百多里路,为此,我还练成了站着睡觉的本事,还可以一天一宿不吃饭。”


在战场上,刘元浩不怕苦不怕死,背包里装着四枚手榴弹,三枚防身,还有一枚留给自己,绝不做俘虏。有一次,刘元浩和战友们被困在狭窄的壕坑里长达四十多天,吃喝拉撒全部在坑道里,到最后身上很多地方都长了疥疮,那种苦,刻骨铭心。“我和战友立下生死契约,‘我死了,你去我家当儿子;你死了,我去你家当儿子’。我们把老家的地址写在军帽里,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忆当年,豪迈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依然令刘元浩热血沸腾。


就这样,刘元浩快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医,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爷爷奶奶让我们又相信了爱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首战歌响彻天空,也唱进了刘元浩的心里。1951年,他踏上抗美援朝的战场,正式编入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8029队。


“当时,我负责医治伤员,并将他们送至国内治疗。”刘元浩回忆自己在朝作战的经历,为自己是8029队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无数次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运送大批志愿军伤员回国医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的带领下以弱胜强战胜美帝国主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美援朝初期,我军缺乏制空权,敌机横行霸道,凭借空中火力优势,对我军入朝必经路线开展了持续轰炸,那时候的战士们往往把过鸭绿江称为过“鬼门关”。对此,刘元浩有着深刻的记忆,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听不到飞机轰鸣声的时候,昼夜都有敌方飞机在飞。


刘元浩和战友们一起背伤员、背物资、背武器,跑步冲过封锁线,根本来不及多想,也没有想的余地,一个人负重七八十斤硬闯“鬼门关”,能否活下来全凭运气。


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一次又一次的九死一生,不仅没有让刘元浩退缩,反而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爱人出生在伪满洲国,她从小就知道,不做亡国奴!那时候,中国人只配吃发了霉的米,只有日本人才有资格吃猪肉。我们那一代人,爱国是不需要接受教育的,牺牲是不需要犹豫的,怕死就不可能参军,上了战场,我就剪了一撮头发寄回家,去了就没打算回来。”



山河破碎,家国大义,儿女情长,十有九悲。而刘元浩和妻子赵素勤是幸运的。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执子之手,在盛世太平里与子偕老。


他们相识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彼时,这位沈阳姑娘是一名护士,也在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8029队服役。


战场上最浪漫的不是爱情,而是走出黑暗的并肩同行。


刘元浩和赵素勤有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共同记忆——


一次,赵素勤与另一位女护士看到前方空地有一个奇怪的东西,好奇地走近去看,被刘元浩猛地一把拉了回来,一瞬间,那颗手榴弹就爆炸了……回忆起这段往事,赵素勤握紧了刘元浩的手,笑着说:“这么说起来,老头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呢。”


还有一次,他们和战友们坐火车运送伤员回国,火车过山洞时突遭敌机轰炸,山洞被炸塌方,火车头也因故障冒烟,一车人连人带车被埋在山洞里,他们被困在车厢内,车内弥漫着黑烟,很多战士不幸窒息牺牲。


“等我们脱困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煤球’,身上脸上全是黑的,吐出来的也不知道是痰还是血,全是黑色的。”想到那段经历,赵素勤至今心有余悸。


战争结束后,他们各自回到了家乡,通过书信往来。


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1956年,赵素勤结束了在北京的学业,只身投奔刘元浩,相濡以沫直至今日。


女儿曾开玩笑说:“想当年妈妈可是为了爸爸放弃了北京户口啊。用年轻人的话说,绝对是个恋爱脑。”


寻访组成员却觉得,爷爷奶奶让我们又相信了爱情!


他在法院里开起了“夜校”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刘元浩,脱下军装后,便投身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多个领域,每一份工作他都全力以赴,以军人般的毅力和责任心去完成。1982年,刘元浩经过培训后成为县级泰州市人民法院(海陵区人民法院前身)领导班子成员。


刘元浩到任后立刻意识到,想要发展事业,人才是第一要务。“因为当时全院司法干警的法律水平偏低,这样的水平怎么审得了案子呢?”这个棘手的问题令刘元浩焦头烂额。


“当时,他要处理的事情特别多,每天都很疲惫,早上起床我就看到他的枕头上掉了好多头发。”赵素勤很是心疼。


然而,再难的难题也难不倒刘元浩,因为从革命战争年代赓续下来的“三股劲”,已成为刘元浩的信仰烈火,那就是压倒一切困难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


“先从补习文化课开始。”刘元浩私下找到江苏省泰州中学的老战友,请了几个老师,在法院里开起了“夜校”。


很快,培训的人数和范围逐渐扩大,在刘元浩的组织带领下,一百来号人奔赴南京、扬州上课,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之中。


办案能力持续提高,履行法律职责的信心不断增强,泰州法院事业走上“快车道”。不到五年时间,泰州法院先后被评为先进集体单位、先进档案管理单位、先进统计工作单位,更是涌现出张凤英、黄平等一大批全省政法工作先进个人。


红色的基因伴随着刘元浩的一生,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党员,要永怀一颗赤诚爱国的心。202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刘元浩仍然发挥余热,在“五老”志愿服务队担任宣讲员,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寻访最后,刘元浩反复念叨着一个词:不值一提。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老两口这点事真的不值一提,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希望你们记住历史,努力奋斗!

 (文/ 苏政法 翟敏)

重点推荐


75⁺寻找老政法精神|我无名,我的名字叫忠诚


信长星许昆林检查调度国庆假期全省安全生产和文旅行业运行情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后

在微信底部菜单栏专题阅读


江苏政法
讲好政法故事,守护平安江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