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题为“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m2Co17 rare earth permanent magnets doped with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Rare Earths》。该论文由山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完成,通讯作者为严志讲师、王芳教授、许小红教授。该研究论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3d和Zr过渡金属元素掺杂对Sm2Co17永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磁性能和电子结构的影响,发现Mn和Fe掺杂能显著增强Sm2Co17系统的总磁矩和磁晶各向异性能,而Cr掺杂仅增加总磁矩。Nd2Fe14B磁体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在高温下的矫顽力和磁性能显著下降。相比之下,Sm2Co17展现出优异的磁性能、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尤其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然而,Sm2Co17磁体需要更高的最大能量积(BH)max以满足这些设备的微型化和轻量化要求。尽管已有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些见解,但对于掺杂元素在原子层面的相互作用仍缺乏全面的理论理解。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还提出了一种系统的理论计算方法,以探索不同类型和含量的过渡金属元素掺杂对Sm2Co17磁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所有计算在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内进行,使用维也纳从头算模拟包(VASP)。Perdew-Burke-Ernzerhof(PBE)泛函被用来描述交换相关相互作用,核心电子使用投影增强波(PAW)方法处理。计算中使用了500 eV的平面波截止能量和7×7×5 k点Monkhorst-Pack网格。结构优化过程中,电子自洽迭代的收敛标准为10^-5 eV,离子弛豫由Hellmann-Feynman力小于0.1 eV/nm的自由原子限制。在所有结构松弛中,允许原子位置以及单元格形状和体积放松。研究结果表明,Sc和Zr倾向于占据Sm-6c位点,而Ni、Cu和Zn更倾向于占据18h位点,Ti、V、Cr、Mn和Fe主要占据Co-6c位点。除了V和Cu之外,所有其他元素都有效地提高了掺杂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此外,Mn和Fe掺杂可以显著增强Sm2Co17系统的总磁矩和磁晶各向异性能,而Cr仅增加总磁矩。更重要的是,在掺杂含量范围9.8 at% < x < 35.29 at%内,Cr、Mn和Fe掺杂可以同时提高Sm2Co17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总磁矩和磁晶各向异性能。这些发现不仅为开发高性能Sm2Co17永磁材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为改进Sm-Co基合金的稳定性和磁性能提供了实际的策略和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过渡金属掺杂对Sm2Co17永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总磁矩和磁晶各向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种掺杂系统的替代能、PDOS和磁性能,得出主要结论:(1)Sc和Zr优先占据Sm-6c位点,而Ni、Cu和Zn优先占据18h位点,Ti、V、Cr、Mn和Fe优先占据Co-6c位点。除了V和Cu之外,所有其他元素都在其最佳位点增强了掺杂系统的结构稳定性。(2)Mn和Fe掺杂显著增加了掺杂系统的总磁矩和磁晶各向异性能,而Cr掺杂只对总磁矩有贡献,其他过渡金属掺杂则削弱了磁性。(3)在掺杂含量范围9.8 at% < x < 35.29 at%内,Cr、Mn和Fe掺杂同时增强了掺杂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总磁矩和磁晶各向异性能。这些发现为实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并有望促进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引用格式:Fang C, Yan Z, Zhang X, Xiao J, Wang F, Xu X,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m2Co17 rare earth permanent magnets doped with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Journal of Rare Earths, https://doi.org/10.1016/j.jre.202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