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长街古宴聚八方 团结共筑同心梦

文摘   2024-11-15 18:06   云南  

以下是正文



各民族亲如一家。供图


冬季的腊姑梯田。本报通讯员 李建东 摄


民族文化方队巡游展演。本报通讯员 黎盟 摄


迷克茶山茶农采茶。本报通讯员 李建东 摄


本报记者 黄翘楚

2004年,绿春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天下最长的宴席”。经过20年的发展,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成为绿春隆重的民族文化盛宴和亮丽的外宣名片。

以此为依托,绿春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各民族在“万人同宴”的文化互鉴中不断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围半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田。

又到哈尼十月年。今年,绿春县近600户农户将共同制作3200桌长街古宴,开展非遗体验、生态旅游观光、民族民间舞蹈集中展演等系列活动,展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动场景。

万人同宴 共叙情谊

“踏上哈尼梯田,一级一级登天;拖来彩虹当桌,摆成长街宴……”当梯田褪去金黄放水休养,结束了一年辛勤劳作的哈尼族人穿上盛装,家家户户把好酒好菜搬上街头,篾桌一字排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绿春各族人民围桌而坐,在绵延数里的最长宴席上共尝绿春美食、同唱四季生产调、齐跳哈尼乐作舞,载歌载舞共庆丰收,心手相牵共绘同心圆。

今年国庆假期,昆明市和绿春县两地首次联手,将哈尼长街古宴搬进七彩云南古滇度假区,在蜿蜒的“长龙”上,哈尼蘸水鸡、稻香鱼、花米饭、树花拌魔芋等几十种民族特色菜琳琅满目。市民游客们沿着街道探索美食制作的秘密,聆听每一道佳肴所承载的民族故事,感受哈尼文化的独特韵味。

“哈尼族历来有‘十月年’宴请八方宾客的传统,长街古宴首次走出绿春,是文旅融合与沉浸式旅游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哈尼族共享理念的传承与发扬。”绿春县长街古宴活动协调办公室主任白讲才说。

“十月年”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哈尼人将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作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哈尼人也称“干通通”或“泽腊和实”。“十月年”的第五天就要“开年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自家一年中的收获做成各式美味佳肴,用篾桌摆成长长的宴席,让全村人品尝,祈福来年顺利,长街古宴便由此而来。

为更好地展示哈尼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让远方游子和他乡宾客都能感受“十月年”的热闹氛围,2004年,县城周边的哈尼群众自发向政府申请,将各村各寨举办的长街古宴组织起来,在县城举办总桌数达2041桌、长2147米、且超过一万人参加的哈尼长街古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宣布为世界上最长的宴席。

历经20年发展,绿春长街古宴不仅多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彝族、瑶族、傣族、拉祜族等各民族也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本地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盛宴。

“长街古宴办了多少年,我家就出了多少年的菜。”大兴镇牛洪社区居民李杰说,准备长街古宴已经成为了自己家的习惯。“今年我们承包了5桌宴席,干巴、咸鸭蛋、糯米等材料得提前一个月准备,宴席前几天还得把泥鳅、黄鳝买回来养好,别人远道而来,我们肯定得让大伙吃上最正宗的哈尼口味。”他说。

“长街古宴上的餐食、篾桌、鼓凳、餐具都由群众准备,得益于良好的群众基础,长街古宴活动才能连续举办这么多年。”白讲才介绍,20年来,各族群众在宴席组织、餐食制作、活动开展等方面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形成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将长街古宴向世界推荐,共同构筑了“千年一街、万人同宴”的民族团结共有精神家园。

以文塑旅 非遗“出圈”

随着长街古宴的临近,绿春县城明理哈尼服装店负责人龙生囡忙碌起来。“绣娘和工人都在加班加点,得确保大家能穿上心仪的服饰,感受绿春的民族风情。”龙生囡介绍,半年来,店里陆续收到600余套长街古宴的服饰订单,其中一半都来自县外。

“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对传统哈尼服饰的款式、配饰、颜色进行了多种改良,受到了本地年轻人以及省内外游客的欢迎,去年我们的产品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营业收入100余万元。”龙生囡说。

绿春县文联主席白者黑表示,连续多年举办的长街古宴在让四方宾客尽享美食盛宴、体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绿春各民族的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土壤与市场。

“以民族服饰为例,全县哈尼族服饰传习馆、机器化民族服装生产企业、手工作坊有40余家,民族服饰制作是绿春县最具潜力的文化产业之一。”白者黑说,产业的发展带动一批批技艺精湛的绣娘投身其中,不仅让绣娘们居家就业,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为用好本地资源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绿春县不断创新“旅游+文化”业态,加大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完成《绿春县民族志》《秘境绿春》等30余部文艺精品,《都玛简收》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牛孔彝族服饰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红河州文旅宣传歌曲《哈尼公主》和由哈尼族叙事史诗《都玛简收》改编的歌曲《简收姑娘》将在今年长街古宴活动期间首发,还有彝族刺绣、跳鼓舞,哈尼族同尼尼、莫蹉蹉以及各民族文化方队巡游展演,可以让游客近距离体验民族文化风情。”绿春县文旅局副局长马暨说。

下一步,绿春县将继续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和节庆优势,打造泼水节、火把节、丰收节等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实现“四季有节庆、乡乡有收入”,多渠道讲好绿春民族团结故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生态赋能 乡村蝶变

秋雨绵绵,从云雾下的绿春县城出发,20分钟即可抵达戈奎乡埃倮村委会虾巴村。抬头望去,层层梯田环村而建,一栋栋古朴的民居仿佛飘荡在青山绿水间。在村口不远处的虾芭时光民宿,10余间“梯田景观房”以及2个太空舱民宿已经装修完毕,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虾巴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民族风情,是不少都市人的‘诗和远方’。”虾芭时光生态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祥仿介绍,去年11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决定入驻虾巴村进行整村运营,希望通过梯田观光、农耕稻作、哈尼美食、歌舞非遗等业态的开发,让更多的人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随着虾巴、牛弄、松东、马鹿塘等一批村庄名声的逐渐显现,绿春的好山好水正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不论是李仙江畔的热带雨林,抑或是层层叠叠雄伟壮观的哈尼梯田,如今的绿春,已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桃花源”。

在位于大兴镇的迷克茶园,一片片茶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当地集茶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茶旅综合体建设正酣。“茶旅综合体的建设结合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本地的自然资源,可以让游客在参观茶园、体验制茶过程中,深入了解茶文化,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马暨介绍。

以千年农耕文化、万亩梯田、万亩茶园、万亩黄连山为依托,近年来绿春县围绕“旅居云南·红河最好在”旅游品牌,调动乡村物产、土地、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采摘、精品民宿、农事体验、观光度假等业态,逐渐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目前,绿春正积极探索引进懂市场、能经营的企业,通过调动企业、群众或民间艺人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开发耕地犁田、插秧采茶、捉鱼摸虾等具有民族特色体验式的娱乐活动,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风情、追求健康、享受康养,以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塑造区域乡村旅游品牌,助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白玉保

责编:李猛

校对:李泽森

总编:邱自松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滋润城市。每一个行走在绿春的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深化文明城市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让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和烟头、不随地吐痰、不乱停乱放。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共同携手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友爱友善的文明绿春。

转载请注明: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lcxdstxwbjb@163.com


公益广告


公益宣传短片《禾苗守护计划



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红河绿春新闻资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