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飞行于低空的无人机到奔驰于原野的高铁,从掌上的手机到路上的汽车,从走向工厂的机器人到走向现实的AI眼镜……透视这一件件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背后都是一条庞大精深的产业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但也还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韧中有脆”的问题。本报推出“产业链之光”系列报道,选取整体较为领先或代表前沿方向的产业链,通过深入调研产业链上中下游,走访链主企业与龙头公司,采访行业专家与投资机构,展现经验成果,查找短板不足。敬请关注。
——本文转载自证券时报
千百米深的矿井下,矿鸿操作系统为矿工们系上了一条无形的“安全绳”,让他们与智能穿戴等设备人机互联,实现高精度定位并进行健康状况实时感知,保障作业安全;医院里,鸿蒙系统又成为串起病人、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大纽带”,用一块智慧屏即可让病房可视化,进行多方触达联动……
如今,鸿蒙已成为各行各业坚实的“数字底座”,支持鸿蒙生态的设备数量已超过10亿台,覆盖了金融、教育、医疗、工业、办公等各个领域。在手机层面,鸿蒙已超越苹果iOS,成为中国第二大移动操作系统,实现了从底层代码到系统架构的完全自主化。
发布五年时间,鸿蒙系统何以“开天辟地”?证券时报记者调研发现,鸿蒙系统做到了三个“一”:抓住了一个基本点——国产替代;跨越了一条“生死线”——市场份额;带动一个生态面,依托开源鸿蒙走向千行百业。这三个“一”拼成了一座桥,贯通了鸿蒙的来路与去处。
01
从底层技术打响创新攻坚战
鸿蒙系统筹划之初,便肩负着国产替代的重任。2012年9月,在华为“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专家座谈会上,任正非提出要做终端操作系统以防患于未然,要在“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能用得上”。
这并非杞人忧天。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不允许华为手机使用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系统。
被别人“断了粮食”,那就要自己再开辟“粮田”。2019年8月,华为在东莞举行华为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了操作系统鸿蒙OS。据了解,当时华为投入了约5000人的研发团队,加班加点进行系统研发。
十二年的布局,发布五年以来的历练,凝聚成了鸿蒙系统的蜕变。11月26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宣布,明年华为的新手机和新平板将全部搭载原生鸿蒙系统。所谓原生鸿蒙系统,指的就是HarmonyOS NEXT 5.0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款国产移动操作系统,不再像安卓和iOS等系统一样依赖Linux或Unix内核,也不再兼容安卓应用。
这意味着,在操作系统核心技术上,原生鸿蒙系统有了全方位的突破。“从底层内核到运行架构,再到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所有东西都要重写,这是很大的工程。”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编译器方面,华为推出了方舟编译器,以微博极速版为例,经方舟编译器编译后,流畅度能提升60%。
还有编程框架、数据库、文件系统等层面,鸿蒙都从最底层实现了国产化突围。“我们在操作系统研发上,用十多年时间走过了欧美同行三十多年的路,实现了终端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
02
打通万物互联时代毛细血管
曾任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的“鸿蒙之父”王成录说过:“我们分析了过去二十年电脑产业和移动产业的生态发展,发现16%的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分水岭,超过16%的生态基本就成功了。”
对鸿蒙系统来说,市场份额“生死线”的跨越不能只靠华为来实现,因为鸿蒙从一开始就不是只为手机和电脑研发的操作系统,它的核心优势是“万物互联”,从手机、汽车、家居产品,到办公、医疗及工业场景,各行各业的设备都可接入鸿蒙。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认为:“与iOS和安卓相比,鸿蒙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强调跨平台、分布式的能力,可更好实现各设备间的互联互通。随着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鸿蒙系统这一优势将更加明显。”
只有各界企业一起发力鸿蒙应用,鸿蒙系统才能真正打通万物互联的“毛细血管”,在市场站稳脚跟。在狄耐克总部智造园的全产业链展厅,记者看到了基于鸿蒙系统打造出来的“1+3+N”智慧病房。狄耐克研发总监苏志坚表示,这个智慧病房是狄耐克硬件技术沉淀和华为生态优势强强联合的产物,是行业内首个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全国产、场景化解决方案。
狄耐克基于鸿蒙系统的智慧病房解决方案 安宇飞/摄
在医院中,会有各式各样的设备,如血压仪、心电工作站、医护主机、床头分机等,此前这些设备要么没有系统,要么采用不同的系统,存在信息传递效率慢等问题。“鸿蒙系统开放的平台能力,能实现各医护终端之间的无缝协同,打破了不同硬件设备间的操作壁垒。”苏志坚表示。
在奥佳华的按摩椅制造工厂,记者看到一台台精密的按摩椅像生产汽车一样被制造出来,然后送入测试场地。当按摩椅在硬件层面上迈向高端和智能,软件和系统层面也必然要同步升级。奥佳华选择了鸿蒙,已有多款产品纳入鸿蒙生态,包括公司旗舰机型奥佳华AI按摩机器人2.0等。
奥佳华集团董事郭桃花表示:“只要躺在这种接入鸿蒙系统的按摩椅上,按摩椅就会根据鸿蒙系统和传感器收集身体各项数据,快速确定按摩方案。借助鸿蒙系统,这些数据还会被上传到连通的卫浴、空调等设备中,智能调节温度等数据。”
家居、医疗等多个行业的企业选择鸿蒙,在设备中使用鸿蒙,为鸿蒙系统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提供了支撑。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鸿蒙系统已经可以说跨越了‘生死线’。”仅看手机领域,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增长至17%,已经超越了iOS,排名市场第二。
03
千行百业开发“自己的鸿蒙”
“开发一个先进的操作系统只是第一步,有没有大量应用和设备使用这个操作系统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人用,再先进的操作系统也没有价值。”近期举办的首届鸿蒙生态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
让更多人使用鸿蒙,其实就是要建设起鸿蒙生态。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三方生态的繁荣是鸿蒙系统成功的关键,只有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做生态,需要千行百业的公司一起入局。为此,华为早在2020年就将鸿蒙系统基础代码捐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该项目被命名为OpenHarmony,即开源鸿蒙。在鸿蒙开源后,各个厂商都可以在其基础上研发自己行业的操作系统。一粒粒“生态之林”的种子就此种下。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鸿蒙生态创新中心 安宇飞/摄
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鸿蒙生态创新中心,记者了解到,在工业领域,华为和国家能源集团联合推出的鸿蒙矿山操作系统“矿鸿”,在煤矿领域第一次实现了统一的设备层操作系统,解决了不同厂家设备的协同与互通问题;在无人机领域,“智鸿”系统大幅提升了无人机在航空测绘、物资投递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综合性能,科比特也推出了首台基于“开鸿”系统的无人机入云龙Ⅱ,助力实现未来一人操控多台无人机的技术突破。
矿鸿系统助力智能矿山建设 矿鸿工业互联创新实验室/供图
还有“移鸿”“电鸿”“警鸿”……华为方面表示,截至目前,开源鸿蒙社区已汇聚了70多家共建单位和8060名贡献者,共建代码超过1.2亿行,800多款软硬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电力、航天等多个领域。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开源鸿蒙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设备孤岛’,比如在金融场景,从收银机、条形扫码器到打印机和旁边的摄像头,所有设备之间都可以互联互通。通过软总线连接在一起,这些设备就像有了‘同一个大脑’,能相互协作。”
“生态成,则鸿蒙成”,对于开源鸿蒙在内的鸿蒙生态发展,华为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10万个应用。这是鸿蒙生态未来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关键目标。
科比特首台基于开源鸿蒙的无人机入云龙Ⅱ 科比特/供图
从一开始防患于未然的“备份系统”,到如今贯通千行百业的“数字底座”,鸿蒙系统已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它为核心,一片鸿蒙生态的森林正在迅速生长。这是一片长在悬崖边的森林,向后已“没有退路”,只有向前成长到漫山遍野,让生态完善,才能书写国产操作系统的“胜利之路”。
加速打通鸿蒙生态建设“高速路”
鸿蒙,是一个操作系统,是一个生态,未来还有可能是“一座城”“百座城”。深圳就在建设“鸿蒙之城”的路上加速前进。
11月1日,深圳市南山区工信局起草的《南山区促进鸿蒙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措施(征求意见稿)》正式挂网,拿出了真金白银支持鸿蒙生态发展。比如,对通过鸿蒙原生应用认证,并在应用商城下载量达到一定数量的应用,给予企业最高200万元奖励。
此前在2023年7月,深圳宣布打造全球“鸿蒙欧拉之城”,提出到2025年鸿蒙产业综合实力国内第一、世界领先。2024年3月,《深圳市支持开源鸿蒙原生应用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印发,深圳将成为“鸿蒙原生应用软件生态策源地、集聚区”的定位目标,明确到2024年底,深圳企业开发的鸿蒙原生应用软件数量占全国总量10%以上。
“深圳出台一系列举措支持鸿蒙生态建设,是非常有远见的行为。通过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和开发者参与到鸿蒙生态建设中,能形成良好的产业循环。”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表示。
2023年9月,鸿蒙生态服务(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鸿蒙生态公司”)成立。“我们的使命愿景是加速鸿蒙生态蓬勃发展,五年目标是让鸿蒙终端设备新增10亿,培养100万鸿蒙应用开发者。”在鸿蒙生态创新中心,鸿蒙生态公司的工作人员向参观者表示。
政策扶持和国资发力下,深圳正成为鸿蒙生态发展的基点。“深圳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众多,为开源鸿蒙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周迪表示。
但鸿蒙生态的发展,也不能仅靠深圳,更要聚集全国产业和人才之力。如鸿蒙生态公司就在武汉和成都成立了分公司,扩大鸿蒙生态“纵深”。以武汉为例,鸿蒙生态的建设需要产业人才,需要大量开发者的加入,而武汉拥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国家级创新平台149个,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作为中国软件名城,武汉也是中国开源生态策源地。11月27日,2024开源鸿蒙人才生态大会就在武汉举行,发布了总额高达240万元的人才认证推广激励支持,推动武汉教育资源与鸿蒙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
2024年6月,成都锦江区成立了全国首个鸿蒙生态产业园区。2022年,华为鸿蒙全国首个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落地厦门……成都、郑州、西安等多个城市,都在加速打通鸿蒙生态建设的“高速路”。以深圳为圆心,鸿蒙生态建设正在全国“多点开花”式发展。点点星火,正成燎原之势。
鸿蒙生态之战 人才决定未来
鸿蒙的生态之战,打的究竟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人才战。如果把操作系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开发者就是给它提供养分的树根。在很多行业,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之路都显得颇为艰难,是因为围绕原有的操作系统,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开发者培养体系,这让新的“树苗”难以生长。
因此,鸿蒙系统乃至开源鸿蒙想要真正站稳脚跟,需要从根部发力,形成稳固的人才培养路径。这首先需要高素质的高校人才。企业会去市场上招人,市场上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供应,这有赖于高校培养。
比如,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创新学院就率先成立开源鸿蒙英才班。这是“985”高校中首个专注于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特色专班,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及30名研究生。目前,已有超过300所高校开展鸿蒙课程,有38家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参与鸿蒙人才培养。但对志在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数字底座”的鸿蒙系统来说,这还不够。
其次需要缩短企业人才开发周期。当企业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时,往往会选择内部培养。人才培育周期越短,企业加入鸿蒙生态的综合成本就越低。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公司开展鸿蒙教学,如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鸿蒙生态服务(深圳)有限公司等都会提供人才培育方面的服务。
据赛迪智库相关数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软件行业人才总需求将达890万人,新增缺口192万人,其中关键基础软件领域人才缺口达83万人。面对基础软件领域整体“缺人”的情况,鸿蒙系统作为后来者更要发力人才培养。
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是鸿蒙生态“人才战”的重要课题。在设立鸿蒙相关课程的一所福建高校,就有相关老师向记者坦言:“目前鸿蒙开发人才是‘供不应求’的情况。但招聘规模大、做鸿蒙原生的都是一些大厂,小企业想转型鸿蒙需要的成本较高。”
如今,全国用户量大、影响面广的头部5000个应用已完成鸿蒙化。截至10月22日,已有超过1.5万个原生应用和元服务完成开发,鸿蒙注册开发者数量已达675万。就此而言,鸿蒙生态已跨过人才培育萌芽阶段,未来还需打通更多“毛细血管”,让更多非头部应用和企业加入鸿蒙生态大圈子。
这需要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鸿蒙生态,也需要华为在内的企业发力提升鸿蒙系统的市场份额。当鸿蒙开发“学了就有用”、“用了能赚钱”,才会有更多人才涌入,让鸿蒙生态的大树茁壮成长。
- END -
更多精彩视频就在全景财经视频号!
点击图片可直接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全景财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