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伙伴好,我是花木君老花,一个和申论战斗了15年的汉子,专注让我专业。
随后逐步成为公务员笔试必考的公共科目之一
同时,随着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需求变化
02/ 前世
古代科举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
策论往往是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和分析,提出对策的文章
自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选拔人才的一种形式
03/ 要作答的题目与要求
一般由题干和附加要求组成(分条理,作答字数等),后文会介绍题型
广义上来讲,申论就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考试——理解要求,分析材料,提出见解,组织成文
01/ 5种最常考的题型
如“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
如“郑女士认为:‘京剧这个行当真的不能过分商业化,直播中多数人只看到京剧的皮毛和八卦而忽略了京剧艺术本身。’请就她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如“省里召开扶贫工作座谈会,邀请小赵介绍发展花椒酱产业的经验。根据‘给定资料2’,请为小赵写一份发言提纲。”
如“结合给定资料,就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监督管理提出对策或建议。”
如“深入思考‘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02/ 申论命题5大特点
1. 命题准确、科学,一般没有争议
一般不会涉及到敏感类话题,命题的思路、方向不会有相应的争议
2. 融合古代策论、应用文及基础写作
题目会涉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针对问题提出办法,会涉及到宣传稿、讲话稿、公开信等应用文
3. 分级考试,与实际工作结合更紧密
比如乡镇类别的申论往往会涉及到具体的工作情景、问题
4. 偏向基层、文化意识形态
综合近年国考、省考的命题看
5. 没有官方、标准的答案
国考、省考后,都不会发布答案和评分标准
01/ 塑造申论思维
为什么有人“没怎么备考就考到了70分?”
而有人“反反复复学了几个月、一年,还是徘徊在及格线?”
花木君个人认为,最本质的问题在于:
是否真的理解了申论,具备申论思维
缺少申论思维支撑的备考,不过是反反复复浪费时间
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塑造呢?花木君认为:
1. 读书人的情怀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
但读书人不要也不应羞于谈及梦想,也不要放弃对情怀的追求
观念可能会过时,但知识、情怀永远不会
无论是“位卑不敢忘忧国”
还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亦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有情怀的读书人永远都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脊梁
我们很平凡,可能做不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行政思维
既然是选拔公务员,就应该理解政策的缘由、方向、意义,懂得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比如面对“负面舆论”
就不能傻傻地说一句“临时工干的”“相关人员已离职”
而必须客观地正视问题、还原真相
落实消除负面影响的实际举措、办法
在态度诚恳应对问题中总结不足,明确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3. 法治思维
崇尚法治,尊重、敬畏法律制度,理解公务人员“法无授权不可为”
落实到具体的题目作答来讲,能做到:
从法治的角度来判别和分析问题,能基于实际情况(题目、身份、材料)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
不简单的喊口号,能将思路和具体的法治问题结合起来表达
4. 逻辑思维
最起码能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申论材料“四维一体”的逻辑——一个核心议题(问题),涉及问题、原因、影响、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分析问题的基本逻辑——客观的正视问题、全面的分析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 能理清因果关系——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采取相关举措的缘由是什么,举措、办法所带来的预期效果如何 上下文衔接自然、流畅
5. 应试思维
申论最终都会落实到“考试上来”
既然是考试,就有特定的规则、技巧
卷面、答题形式上如何更直观;
如何快速抓取材料中的得分点;
要点为王;
不轻易涂改等等
02/ 集中攻克申论题型,尤其是材料运用
不管各个机构、老师如何宣传,花木君都坚持一点:
谁能答好申论题,谁的成绩就更高!
答不好题、写不出好申论的,所谓的高分都是自欺欺人
不论考试本身要求你具备怎样怎样的能力
落实到实际的学习中来,你都不需要迷信任何人
如果你能坚持搞懂、吃透申论试题的话
各个机构老师的课程、资源(包括花木君)
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提供一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帮助你更快、更高效地理解申论
所以,我坚持:
要求我的学生先做题,课程中将自己解题的过程完完整整、清清朗朗的呈现出来
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如何审题、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组织成文
同时配套较为海量的训练题库,便于大家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其意义不在于赢得“花木君答的真好”“真牛”
而在于提供一种细致的参考、启示
让你对申论,对申论的题目有更深度、多维的认知
我坚信,这是适合绝大多数人的申论备考方法
课程内外,花木君会持续性的分享各类经典名句、表达方式
一方面是将自我学习、梳理的知识分享出来,帮助大家节省时间,形成不间断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在持续的学习、积累中,逐步透过句子表象的表达,而看到句子内在的逻辑、思维,进而更娴熟的运用好,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
举个例子:
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往往都会涉及“上一年的工作总结”“今年的工作目标”“今年的工作重点”等部分
这是大的框架,也是既定的思维、逻辑
再比如: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句子,肯定达不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该怎么办呢?
应该透过外在的表达形式,看到句子内在的本质、思想
从思路、方向上而言,文明(文化、自我提升)应该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从表达句子的逻辑来讲,“只有……才能……”往往用来表达必要性,常常用到观点的理论支撑中
所以,我才会在课程中,将申论写作常用的句式、逻辑衔接词等梳理出来
请意识到,无论是花木体还是相应的方法技巧
花木君所提供的都不是一种模板、套路
而是基于逻辑之上的规律性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