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化债问题的关注度再次攀升,城投公司再次成为了热议话题。自2021年下半年城投公司积极托底拿地以来,这一现象一直备受大众关注,并时常引发一波波讨论和关注。
近期,中央推出的12万亿化债组合拳为城投公司松了一口气,也让公众对其未来的动向更加好奇。那么,城投公司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们是如何应对当前的化债压力和经济转型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城投公司的发展阶段与未来方向。
城投公司: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体
许多人在谈论城投公司时,往往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城投公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分化。有些城投公司已经跻身中国乃至全球500强,实力雄厚;而另一部分地方性、区县级城投公司则还在为生存而挣扎,面临着巨大的化债压力和转型挑战。
因此,我们认为,城投公司也有不同的发展“段位”。从低到高,我们可以将城投公司的发展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了解了这些阶段,大家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城投公司背后的故事。
1.土地运作阶段:城投的起步阶段
土地是城投公司的核心资源,也是其早期发展的基础。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缩水,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土地成为了重要的创收渠道。特别是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后,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融资,设立了大量的城投平台。
这一时期的城投公司主要负责土地的平整、三通一平等业务,参与土地的一级开发和征地入账。资金通过地方政府融资,用土地预期收入进行还款,从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土地增值。
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逐步上升,尤其是区县级城投公司,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2.开发建设阶段: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柱
随着土地融资模式的推动,许多城投公司进入了开发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城投公司开始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涵盖交通运输、机场、水利设施等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还承担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任务。
这一阶段的城投公司不仅仅是融资平台,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4万亿”刺激计划推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投公司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城市运营阶段:从基础设施到综合运营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回落和大基建时代的逐渐结束,许多城投公司开始面临转型压力。过去单一依赖土地和基建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开始转型为城市综合运营商,参与到更广泛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
这一阶段的城投公司不仅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到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例如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项目。它们还开始注重资产的盘活与运营效率的提升,探索更具市场化的经营模式。
以上海城投为例,该公司从2005年起积极推动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开展水务、路桥、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运营效率,也为城投公司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4.产业运营阶段:引领地方产业发展
随着土地财政逐渐退潮,城投公司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过去依靠土地融资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的竞争焦点将转向如何吸引并留住产业、人才与税收。因此,城投公司开始加速向产业运营转型。
在这一阶段,城投公司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更是产业引导和招商引资的推动者。它们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提供招商引资服务等手段,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例如,苏州城投就围绕当地的产业优势,打造产业载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5.投资平台阶段:资本运作和产业引导
进入资本投资平台阶段的城投公司,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产业投资领域。这些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实现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例如,合肥建投近年来通过“以投代引”的方式,推动了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在当地落地,并成功实现了资本的良性循环。合肥的招商团队凭借专业化的投融资知识,成功吸引了大量产业项目,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小结:高阶城投实力强悍,低阶城投急需转型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的城投公司在应对化债和转型问题时,各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大相径庭。高阶的城投公司通过产业投资、数字化转型等手段,已具备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许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城投公司,仍然面临着债务压力和转型瓶颈,亟需加快发展步伐。
对于这些低阶城投公司来说,如何在转型中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于整体行业来说,化债和转型将是未来几年城投公司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引导产业发展、提升运营效率,将直接决定一个城投公司的未来。
联系我们
“攀达信用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本微信公众号”)涉及的内容由“攀达信用研究院”提供。本微信公众号所涉及的内容均应从经济学意义上去理解,不含有任何道德偏见、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攀达信用研究院”对相关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攀达信用研究院”对其真实性或完整性提供了保证。
本微信公众号所涉及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攀达信用研究院”不会因订阅、评论本微信公众号或者接收、阅读本微信公众号所涉及的内容而认定相关人员为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公众号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更不构成投资决策的依据,请接收者自行评定推送内容的适用性。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对于本微信公众号所涉及的内容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间接的投资盈亏等后果,“攀达信用研究院”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微信公众号所涉及的内容版权归“攀达信用研究院”所有,未经“攀达信用研究院”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翻版、修改、刊登、销售等。如需引用,须注明出处并保证引用的完整性,不得进行任何有违本公众号内容原义的删减、修改或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