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对主要争论问题的处理措施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冲破固有的思想藩篱而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
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一些私营经济组织雇工人数不断增加,有的雇工人数远远超过7个人的规定。根据原来的观念,雇工超过7个人就逾越了剥削的红线,那么社会主义是否允许“剥削”?改革开放初期,雇工问题一度引起很大争论。
1984年元旦,中央发出的通知规定,对农村雇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办理登记发证工作,加强管理。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以便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于是以1984年为转折点,城市特别是农村的雇工大户和私营企业开始成批地产生。
关于“傻子瓜子”雇工超过100人的问题,邓小平再度表态支持。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问题出现争论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搁置一段时间再进行处理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生经济力量的发展,对经济生活的整体发展有利。
对于特区问题的争论,邓小平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特区工作的支持。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其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珠海经济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给了特区很大的支持,也平息了对特区的不同声音。
随后,邓小平在上海视察。在听取上海市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时说:我这次看了几个特区,看了几个饭店。现在看,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现在我们的建筑体制,特别是住宅的建设,住房商品化,一下子还改不过来。我们的建筑施工速度慢得很,像蜗牛爬。我看深圳蛇口因为采取责任制,建筑速度快,几天一层楼。建筑队伍还是那些人,只是办法改了一下。我们的一些制度要改,吃大锅饭不行。
这些题词和谈话,充分表达了邓小平对特区工作的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初步发展,反映到经济体制方面,就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此,邓小平指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冷静应对国内经济过热
1988年经济持续超高速增长,GDP增长率达11.3%。1988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体现在工业增长上。但是,农业生产增速缓慢,工业中的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加滞后,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不断发酵。
1988年中央决定进行价格改革,实行所谓的“价格闯关”,方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恐慌,出现了抢购潮,物价涨势更猛,通货膨胀率接近20%,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同时,还引发了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由此触发了全国性的提款抢购商品风潮。针对这种严峻形势,1988年9月,中央提出治理整顿的方针。
1989年6月后,一些西方国家发起所谓对中国的“制裁”,并采取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措施。由于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有人对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产生了疑惑,实质上是对改革开放政策发生了动摇。这是一个危险的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
围绕中共“十三大”报告,党内是有不同看法的。邓小平有针对性地指出:“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两个基本点,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最近总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错。”“总结我们过去十年。我们的一些基本提法,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下去。国际和国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
1989年9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时指出:中国在十年改革开放中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
11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方委员会主席、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时说: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这种旗帜鲜明的态度,有力地维护了改革开放。
“苏东剧变”后发表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社会主义的多事之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苏联解体,面对多变复杂险恶的国外形势,国内外对改革开放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人总结说是改革开放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垮台。
对于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邓小平1991年初在视察上海时就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开放还要讲几十年,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1年本来要成为改革开放深化之年,结果变成有关改革开放的思想交锋之年,很多人主张废除经济领域的改革,试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向倒退。有的观点认为,“苏东剧变”是因为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改革开放,是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而发生的剧变。苏东国家的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甚至有的文章认为,中国要防止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失败的命运,改革开放的政策需要重新考虑。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主题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时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坚持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一扫国内改革开放徘徊不前的局面,推动了国内改革开放事业的前进,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制定出这一重大改革的总体规划。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这是在邓小平倡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始创新,也是中国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和飞跃,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姜长青/文
来源:新周报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中央巡视组组长:年轻干部要减少与异性交往》爆火后,引起对“如何交往”的深度思考
欢迎关注!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