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太阳前进:中国首次核试验60周年纪念

文摘   2024-10-16 08:09   湖北  

1964年,中国爆响了首枚原子弹。2024年,纪念首次核爆60周年,重温前辈创造的丰功伟绩。


中国首次核爆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首枚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塔爆成功,核装药为铀-235,威力为2.0万至2.2万吨TNT当量。

爆后1分钟,炮兵连向蘑菇云发射取样炮伞;爆后5分钟空军伊尔-12飞机携挂取样器飞入放射性烟云中取样;爆后7分钟,辐射侦察第一梯队向爆区开进。随后,各种测试数据源源不断地从各个测试点传向指挥部。2小时后,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副总指挥刘西尧等6人穿着防护服,乘直升机飞抵爆心上空,看到了像面条样扭曲地躺在地面的钢架。

辐射侦察第一梯队向爆区开进

经过对各种测试数据和景象的仔细分析,当天19时30分张爱萍再次报告:“我国确实实现了核爆炸,威力大于2万吨 TNT 当量。”此时,日本已经发出中国进行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它是从地震波和高空烟云放射性含量的测量判断出来的。

当时,周总理正陪同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全场欢呼雀跃。中国政府声明、新闻公报事先早已拟就,但毛泽东一直等到外电发出我国进行了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后,才批准发布。

中国核爆成功的消息,首先通知了日本。后来,中国选择1999年9月18日为有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对日本拒不承认侵华、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政客,威慑和警告之意不言自明。

周恩来总理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

核爆炸的春雷,将中国一百多年来所受的耻辱荡涤一空,让中国人从此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当年实行种族隔离的南非,公交车前厢仅供白人乘坐,有色人种只许坐后厢。核爆消息传出后一位每天乘公交车的华人照例上车向后走,白人司机却说:“你以后可以坐前厢,你们国家爆炸了原子弹!”

为何采用塔爆方式

首枚原子弹是航弹,但核试验基地专家程开甲等人建议首次核试验不采用空投,采用塔爆方式,理由是:(1)首次就用空投方式,在弹落点和起爆与测试同步方面困难很大;不易测得核爆的各种数据;在确保投弹飞机安全返航方面心中无数;空投方式不易保密。(2)塔爆方式可靠;安全保密性好;能获得最多的测试、测量数据。

1964年4月,中央专委批准了塔爆建议并要求当年9月10日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托举首枚原子弹的铁塔,是工程兵研究设计院设计的无缝钢管结构、自立式塔架,代号701。塔高102.43米,横断面为正方形,底部12×12米、顶部4×4米,共8467 个组件,总重76吨。塔顶第14层为爆室, 原子弹即安放于内。第13层为空调间,9月下旬以前,用2台制冷机保持爆室温度20±5℃;9月底以后,换装电热器维持爆室温度20±2℃。

塔架就是原子弹的爆心。铁塔用的无缝钢管由鞍钢专门生产,塔架构件由华北金属结构厂加工,吊装原子弹的专用起重机和吊篮由北京起重机厂生产。

塔架高达102米

参与铁塔安装施工的,是工程兵124团、109团2营及加工连、122团的两个连。当年施工的主要工具是锹、镐,施工方式是人力“抬、挖、拖、拉、推”,经过68个净工作日的不懈努力,铁塔在1964年6月26日安装成功。验收时,测得塔顶左右误差仅为1至2厘米。铁塔建成后,经历11次八级大风吹袭,塔顶最大摆幅在0.5至1米间。

工程兵还用堆沙袋方式检验了爆室的承重能力。原子弹“产品”重约1吨,加上人员和配属物要求承重3吨。

原子弹起爆时,塔架上部因高温而气化,剩余塔架倒塌、扭曲成麻花状,塔底地表熔化成玻璃态。

1986年10月16日,在首枚原子弹爆心树立了纪念碑。张爱萍在碑上题字: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1998年,此碑移至新疆核试验基地陈列馆。2000年6月,该纪念碑移送至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当年的备份塔架,后来用作新疆核试验基地的电视发射塔。

遗憾的是,质量极佳的塔架安装工程完成后,施工的工程兵部队奉命移防至180公里外的驻地,连原子弹爆炸的闪光也未能看到。

原子弹乘一级专列

中苏关系恶化后,1959年6月20日,苏联通知中国,停止提供原子弹资料,公开撕毁协议,不久又撤走全部援华人员。中国人民索性把研制原子弹定名为“596”工程,全国齐心协力,仅用5年就爆响首枚原子弹!

中国首次核试验前,国家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美、苏的卫星经常光顾核试验场上空,台湾美制U-2高空侦察机不断窜扰西北地区,苏联甚至叫嚣要对我国核武器研制设施“动绝育手术”。我们必须对首枚原子弹(代号596)的生产、储存、运输采取极其严格的保卫保密措施。

596“产品”在青海221厂总装,总共两发:596-1是正式产品,596-2是备用弹。使用前先拆解成两大部分分别包装,再由火车和飞机运送至核试验场。

运载原子弹的一级专列

1964年9月,原子弹的两个关键核心部件——核裂变部件和点火中子源,先由火车专列送到西宁车站,之后装上经改装的伊尔-14飞机飞往新疆马兰。除机组成员外,机上还有押运领导人、公安部四局局长兼二机部安全局副局长高伦,负责押运和途中技术安全监测的胡仁宇(时任221 厂实验部副主任,后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596“产品”的另一部分装入特殊设印的防底、防电、防潮、防温度变化的包装箱, 由德国进口、带保温设备的专列运输,机车后面留出4至6节空车厢以备紧急刹车时起缓冲作用。此趟火车为国家一级专列,车厢外部标有“三角七”符号(红色三角形,里面写个7字),铁路人员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最高等级的军用专列,但沿途都不知车内运送何物。火车司机选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技术最过硬的人。蒸汽机车所用的煤,均经人工仔细筛查,以防混入爆炸物。沿途列车检查人员所用铁锤都换成黄铜锤,以防敲击车轮时产生火花。

列车上除专职押运人员外,还有总参军交运输部部长、铁道部副部长、青海省公安厅厅长、甘肃省公安厅厅长、西宁铁路局局长等领导坐镇。专列沿途每停一站,都采取类似接待国家元首般的特殊警卫措施。

596“产品”先用汽车从车间运往221厂内铁路专线的专用站台,再从此处装上专列,驶往海晏车站。“产品”装车时,采取“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保卫措施:外围是221厂警卫团的解放军战士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中间有厂民警队、摩托车队及骑兵队巡逻,内层搬运产品的是经过专门挑选的221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专列行经的铁路沿线,每隔百米就有一人站岗,重要地点由解放军武装警卫,一般地点由厂民警武装警卫。沿线30多个桥梁、涵洞,则由221厂的职工民兵把守。

专列从海晏车站发车的命令,由周恩来亲自下达。列车行驶7天后到达新疆大河沿车站,押运人员及596“产品”的部分元件部件下车乘坐汽车进入核试验场。专列到达乌鲁木齐车站后596-1用汽车运往乌鲁木齐机场,由伊尔-14飞机运往马兰附近某军用机场,再用直开机运往试验场铁塔附近的停机坪。

596-2留在专列车厢内,最初停在乌鲁木齐待命,后来根据张爱萍“隐蔽专列”的命令,驶往甘肃境内的碱湖。若596-1出现问题,可用飞机迅速将备用弹运往核试验场。

“两弹一星”成功关键

1967年6月,中国首次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两弹一星”,关键是两个因素。

原子弹首爆成功,参试人员欢呼雀跃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决定研制原子弹。1955年1月31日,国务院成立原子能小组。1956年11月成立核工业部(称三机部,后改称二机部)。196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该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担任主任成员有7位副总理、7位部长。随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专委的决定。

中央专委是中共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也是具有高度行政权威的权力机关、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生产、建设和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方面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督促检查原子能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根据研制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及时调度。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研制原子弹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奋斗的事业。建设新疆核试验场的工程兵部队有10万多人,建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工程兵有6万多人。

在首次核试验前,周恩来主持召开了9次中央专委会议研究解决了100多项重大问题,围绕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攻关。组完6个部(委、 院)、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1967 年6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加攻关。

右一为张爱萍将军

为加速国内人才培养,先后成立了核科技工业高校或相应专业。1959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导弹工程系和原子武器系。1955年4月,北京大学成立原子能系,含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专业。同年,清华大学成立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办起了核物理系和放射化学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校先后设立核物理、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等专业。二机部也有了自己的部属高校: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抚州地质专科学校、苏州医学院。大学生毕业分配,向研制核武器倾斜,1960年夏,全国大学毕业生约3.71万人,分配给核工业部8587人,占比超过23%。

中国首枚原子弹的核装药采用的是铀-235。为此,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起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包括从铀矿勘探、铀矿石开采、铀化物制备、铀-235同位素浓缩到生产出金属铀。二机部4万多名职工,踏遍祖国大陆的山川河流寻找铀矿。当时著名的核工业“五厂三矿”(衡阳铀水冶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 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及湖南郴县铀矿、湖南衡山大浦铀矿、江西上饶铀矿)有成千上万的化学化工等门类的专家、技术人员和职工在工作。

核工业北京铀矿选冶研究所,经3年多奋战,提前3个月交出首枚原子弹所需的2.5吨纯铀化物原料。原子能研究所的黄昌庆小组奋战3年,1963年9月生产出18吨高纯度六氟化铀。王承书领衔的团队,在兰州铀浓缩厂用这批原料进行同位素分离,于1964年1月14日提前113天交出了首枚原子弹所需的核装药(铀-235纯度为90%的六氟化铀)。包头核燃料元件厂于1964年4月生产出合格的原子弹铀部件。

引爆原子弹内常规炸药的雷管,由西安某厂生产,每个批次1000多枚。从多批次产品中选出数据最好的一批,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可靠性、同步性试验。正式用于核试验的每一枚雷管。还做了X-射线测试,中国首次核试验用了50枚雷管。

雷管安装最后调试

点火中子源,即氘化铀,是引起处于临界状态的裂变材料铀-235发生剧烈链式反应,释放巨大能量的核引信(“核雷管”)钱三强指派原子研究所王方定领导的小组负责研制。研究人员在简陋的工棚中奋战3年多,做了978次试验,终于拿出了这个乒乓球大小的合格的原子弹引爆装置核心部件。

当年1公斤铀-235,在美国的售价为1536万美元。中国的铀-235铸件无须进口,却是核工业、核研究所数十万人共同努力研制的“宝贝”,只有2套。404厂的任务是在1964年5月前车制出合格的铀球(两个半球),其光洁度可以照人脸,尺寸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1/5。这一任务由年龄不到30岁的技工、中共党员原公浦承担。从1963年8月起,他在一台球面机床上用模拟件苦练技术后来做到闭眼就能摸到车床上的每个操作手柄和加油孔,听音就能判断出车床上哪个齿轮有毛病,戴着双层乳胶手套也能将元件车制得丝毫不差。1964年月1日凌晨,他终于车制出完全合格的铀球。5个多月后,装上此铀球的原子弹在塔架上爆响。

中国首次核试验与美、苏一样,采用飞机穿越蘑菇云取样。核爆后5分钟,郭洪礼、李传森机组6人,驾驶经专门改装的伊尔-12飞机,两次穿入7000米上空的蘑菇云中,冒着强烈核辐射取样,获得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试验数据。事后,该机组荣立集体特等功,机组成员每人记一等功一次。从1964至1980年,中国大气层核试验空中取样,先后动用飞机和直升机200多架次。

中国全部46次核试验,有30次进行了核武器“效应试验”。累计参试的总参、总后、空军、海军、各兵种、各部委、中元、大专院校等大单位26个,参试者10万余人次,直接从事一线试验的约1万人次。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人超过1万,来自17个大单位。

爆心树立的纪念碑,旁边可见被扭曲的钢架

“效应试验”目的是:其一,全面检验核武器性能,为发展和定型核武器提供依据。其二,探索和掌握核武器的杀伤破坏规律,全面发展核防护(广义的)和核反击的有关技术。

“效应试验”项目,包括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生物效应、工程效应、武器装备效应、通信效应和物资装备效应6大类。试验项目累计1600余项,共使用效应生物2多万只(涉及狗、猴等),效应工事908个,飞机84架次,舰艇及其上层建筑65艘(座),各种火炮488门,雷达94部,各种导弹24枚,有线和无线通信设备1600多套,电路500多条,各类地面建筑14栋,地铁试验工事4个,模拟水切4座,铁路桥梁56座,各种汽车146辆还有大量轻武器、地雷、弹药、药品、农作物、物资和军需装备等。

核威慑力不断增强

中国爆炸首枚原子弹后,美国立即安抚其盟友:不用害怕,中国有弹无枪。言下之意,中国若要进行核反击必须先派工程队去华盛顿“搭建塔架”。美国还预言:中国5年内不会有核武器运载工具,至少10年才可能有核导弹!

中国的回应是1965年5月14日,中国首次用轰-6飞机空投核航弹试验成功,核装药为铀-235,威力为2.0万至4.0万吨TNT当量。首次核爆7个月后,中国就有了可供实战使用的核武器。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境内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当天上午9时,核导弹(核装药为铀-235)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在本土上空飞行894公里,历时9分14秒后到达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596米处发生核爆炸,威力为1.2万至3.0万吨 TNT当量。这是一次全当量、全射程、正常弹道、低空爆炸,符合实战的“热”试验。

首次核试验后仅仅2年,中国就有了可供实战使用的核导弹。同样的事情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

致敬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1970年3月5日,美苏等国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强行规定“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也不能接受其他国家核武装的转让”此前中国已研制成功核弹和运载工具,成为真正的有核国家,不受此条约的制约。

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正式服役。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代“东风-5”型陆基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1988年9月15日,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

中国初步铸成了核盾牌,其威慑力使外敌不敢入侵,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国家安全基础。

2012年9月11日日本炮制“购买钓鱼岛”闹剧,中国发出明确警告。对此,美国媒体报道从2012年7月至2016年4月,中国试射了6枚“东风-41”陆基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2枚“巨浪-2”潜射远程弹道导弹、2枚“东风-5A”陆基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4枚“东风-31A”陆基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这几型导弹均能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国能制造。

长期以来中国遵循“最低核威慑”战略,其前提条件是美苏(俄)两国互相视为最大威胁,中国并非它们的最大威胁。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及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美国已将中国列为最主要对手,一切战略资源都向与中国对抗倾斜,包括核武器。这样中国的“最低核威慑”战略必然随之进行调整,这是合情合理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从国家安全需要,“中国必须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因此,重温前辈创造的丰功伟绩,传承当年铸造核盾牌的“两弹一星”精神,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必要和适时!

-END-
来源|网络
点赞+在看

红安退役军人
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最新文章